APP下载

本科生“项目—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沙舟陈璐胡志斌倪春辉赵丽萍毛曦

大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项目导师制本科生

沙舟 陈璐 胡志斌 倪春辉 赵丽萍 毛曦

[摘 要]在完全学分制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06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012年基本全面实施了以实践项目驱动的全程导师制,开展实施的“项目-导师制”有效解决了“教-学”载体的问题,导师通过对学生在项目的设计、完成和管理三个阶段的指导,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本科生 项目-导师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35-02

一、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这打破了传统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还给予了学生时间安排上的自由度。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延伸和扩展,其强调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德育和智育并重,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

然而,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导师工作职责尚不明确,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不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工作具有盲目性,偏离了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工作重点,导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各校下发的关于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通知文件,往往是宏观上的指导意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导师无法通过相关文件清晰了解其具体职责,不清楚其工作的重点。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缺乏有效的“教-学”载体。

二、“项目-导师制”的实践

“项目-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所学专业,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自主管理项目进程,这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项目-导师制”是在一定范围内,由教师、学生双向自主选择,进而确立合适的项目。在项目确立之前,导师应对项目的过程、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估计,为学生提供该项目可行性的参考。学生在搜集、查阅与本项目有关的理论内容与相关文献时,应积极与导师互动,从而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详细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项目实施的过程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举止言谈中全面地了解学生,并从学生的兴趣、性格、科研、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发掘学生的特质,培养其科研探究兴趣,帮助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同时,通过导师的现场讲授,学生能够习得与之相关的科研思维和操作方法,进而培养起学术批判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自2007年起,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迄今已成功申报了近40项,有100多名本科生参与其中。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思想素质,学业成绩,发表论文情况、就业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其他学生。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届共有114名本科生,所有学生均参加了本科生导师制,其中有18人在导师的指导下,成功申请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这18名学生中,13人因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突出,在校期间被吸纳为中共党员,占总党员数的30.2%;两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两人次荣获校长奖学金,30余人次荣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两人次荣获江苏省三好学生,1人次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共发表了9篇论文,占发表论文数的100%;有11人选择继续深造,占升学人数的28.2%;7人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工作岗位均与专业对口。

根据专业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开设了相应的项目,如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开放课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培育项目和优秀毕业论文培育项目等。以预防医学专业培养计划为例,第一学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以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为主,如英语、化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主要是临床专业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第四学年第二学期—第五学年第一学期,以预防医学专业课为主,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和毒理学等;第五学年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其中,公共卫生实践教育中心开放课题的申报对象为全体学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培育项目申报的对象是三年级及以下年级的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项目主要针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项目被立项,覆盖学生超过100人。

与此同时,公共卫生学院基本全面实施了以实践项目驱动的全程导师制。导师与结对的学生除了实践项目的指导外,导师还积极向学生介绍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稳固专业思想,明确奋斗目标;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在学院层面上,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定期开展“理想点亮人生”系列人文讲座,打造学生的“人文心”;组织院内教授、博导开放日活动,学生与教授、博导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其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面对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开设暑期科研训练培训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研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遴选优秀学生参加学院的暑期境外访学,这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树立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举措的导师制活动,有助于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稳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思考

“项目-导师制”是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化,其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模式。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将做科研、发论文视为‘主业,将不好评估的教学工作变成了‘副业”的观念[2],同时,报名参加导师制的教师往往都拥有一腔热情,但究竟“导什么”、“如何导”,成为长期困扰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难题。虽然他们不断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由于缺乏经验,最终达到的效果良莠不齐。在“项目-导师制”中,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和桥梁,导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了“导什么”,才使得其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成为可能,进而达到“导学”,“导向”和“导心”[3]的目标。在师生形成良性的导师制过程中,导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更应了解相应专业各学科的前沿技术动态,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会迫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导师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这大大提升了导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育人意识也随之得到增强。

通过“项目-导师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亲密”接触,思想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在交流中,学生不再将其理解为距离遥远、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把他们视为学业指导师、成长规划师、心灵咨询师。通过导师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的言传身教,导师不仅教会学生具体的项目及相关的知识,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在拓宽、巩固、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项目-导师制”,学生应能够得到科研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学生必须要面对两个选择——项目的选择和导师的选择。选择的前提条件则是对所学专业以及导师的了解,找到所学专业与其兴趣之间的结合点。通过用所学专业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和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做出初步的规划。在设计项目的同时,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在项目的完成阶段,学生获得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学习到了一些研究方法和技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完成,到主动的规划,从被动分工,到主动协作,其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在项目的设计、完成和管理整个过程中,学生对未来的发展的认识逐渐加深,学习目标逐步明确,有效地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当然,本科生“项目-导师制”只是导师制指导的一种模式,不可能也不能够解决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制度管理与考核,从而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培养的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红霞,等.医学生学分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5(6).

[2] 李新玲.不谈教学,还谈什么大学[N].中国青年报,2014-01-13(1).

[3] 刘恩元.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项目导师制本科生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