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对策
2015-05-30何庆
何庆
摘 要: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逃课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大学生逃课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和态度,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激励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措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大学校园里流行着诸如“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等话语,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逃课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强化对高校大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了每一个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对于逃课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都归于学生的叛逆、散漫诸如此类,因为许多名师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的。所以说,大学生自身自律能力一方面应该增强,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应该认真反省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和授课内容是否陈旧。众所期待的结果是:管理应该更人性化,并且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求知的选择。
1.逃课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对于逃课的定义有很多种。赵新峰等将其定义为“‘逃课是学生主观意愿决定的行为,即在非特定条件下(因病或客观性紧急事务)学生做出逃避课程的决定并付诸实施。”而刘长江等对逃课的定义则为“逃课,指的就是没有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有课不去上的行为”。二者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不过前者将逃课行为的主观性及条件具体化了。
大学生逃课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从课程上说,基础课逃课率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逃课率高于必修课、文科逃课率高于理工课;从学校层次上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普通本科高校高于985或者211高校;从年级上说,高年级的逃课率高于低年级;从性别上说,男生比女生的逃课率高;另外,学生逃课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目前高校防止逃课的主要措施是点名,而这种方法导致了学生隐形逃课现象的出现,比如当前有些学生让别人替自己签到,甚至有的学生虽然人去了课堂,可心思不在课堂上,以致于老师在上面一个人口若悬河的讲,下面的学生都在玩手机、打瞌睡或者看闲书。
2.逃课的原因及后果
学生逃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①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②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功利性;③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就业心理定位不准确;④学习倦怠,追求个性的叛逆心理。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①严进宽出的高校管理体制;②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③课程考核及考试方法不当;④学生的家庭条件影响。
其他对大学生逃课的心理缘由可归纳为:①价值观影响;②存在不尊师、不守纪的品德心理缺陷;③受学习情绪或心理障碍疾病的影响;④从众心理。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大学生逃课问题原因的认识是比较深入和全面的。
大学生逃课产生的后果是消极的,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逃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逃课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风、校纪,同时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逃课造成大学教育质量下降。高校在面对教学评估、招生等方面的压力下,对毕业生逃课往往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直接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教学质量大幅下滑。
3.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途径和对策
很多人对于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提出了许多对策,但这些方法都略显空洞。遏制逃课现象,确实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我认为教师应该是重中之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德育人,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我认为在教师上课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措施来预防逃课。
(1)带“奖励”的点名。点名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逃课,但它是被动的。如果学生仅为了点名而去上课的话,那么它便失去了意义。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不将期末考试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唯一指标,而是从总分(100分)中取出部分成绩(假如30%)作为平时成绩,用以提高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平时成绩中取出部分成绩(比如10分)用于点名。每次课堂点名答到的学生得1分,一个学期共点名10次,一次点名未到的扣一分,满分共10分,并计入期末成绩。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到课率。
(2)师生良好的互动。一般情况下,教师每次上课之间,都要对上一次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如果回顾的过程老师只用几句话概括的话,学生不一定完全理解。对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即每次上课之前,对于上次课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准确,则可根据准确程度给予5~10分的平时成绩作为奖励。为了公平起见,每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只有一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抑制了逃课现象。
(3)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军队是培养纪律观念最好的地方。虽然大学生入学前高校均组织军训,但效果确实一般。军训期间大学生的纪律观念都很强,可一旦军训结束,自由、散漫的作风重新弥漫。军队生活,而不是军训,是每个人都无法忘记的记忆,能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我认为,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应该在课堂上培养自己作为军队首长的形象。比如,每次布置的作业,按时交的最高可给10分的平时成绩,迟一个星期交的最高可给9分的平时成绩,依次类推,用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以上的措施都是激励的措施,如果要想大幅减少逃课现象,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是关键。
4.结语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有研究表明,逃课现象与学习成绩是不相关的,彼此之间没有很大的影响。很明显,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不逃课,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一定是在逃课的。但是教师本着对学生及其家长负责的态度,不应该对逃课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
大学生逃课现象表面上是一个学生对学业的态度,深入研究后则是个体性格、教师教学、学校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还要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逃课;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田正学.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羚郦,李明希,林小桦.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J].高教论坛,2008(04).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