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
2015-05-30谭丰云
谭丰云
摘 要:本文以广州大学新闻学院近三年来贫困生的成长经历和就业情况为现实依据,通过进一步分析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视角出发,为提升新闻专业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和学校的众多专业比较来看,新闻专业的高考入学分数相对较高,同样,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一直较为乐观。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还是很不错的,他们聪明能干、思维敏捷,其中也不乏品学兼优者。这样看来,每年不愁就业的情况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他们带着入学时的光环和身为新闻人的优越感,总是自信又乐观地向往着美好的未来。殊不知,随着近些年学生数量的增多和来源地区的广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随之增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中,贫困生又该如何定位,如何成长,如何顺利就业等,这些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出来。
一、新闻专业贫困生的就业现状
从过去三年的就业情况看,大多数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也能基本达到就业目标,只有极少数人无法如期实现就业。在未就业总数当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正在悄悄增加,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贫困生的就业情况更加关注。
2013年,贫困生B某因学分未修满而无法如期毕业,只能留级继续学习。我和该同学曾有过数次谈话,大多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或者因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其办理贷款手续等。B同学家庭经济拮据,生活费几乎都来自爷爷微薄的退休金,但他却总是无心向学、消极悲观,为了逃避现实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没有了目标,过度的自由让他极其放松,内敛的性格使他不愿与人交流,能力的不足使他不愿多参加集体活动,再加上经济上的拮据,他就更有理由说服自己果断地宅在宿舍、自我封闭。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他毕业时却要留级的消极后果。
而在同一年的毕业生当中,A同学却不得不说是一个励志教育的成功典范。她来自农村,家乡的传统是女孩要趁年轻早些嫁人,读书是男孩的专利。经过努力坚持,她才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新闻专业。她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同学交流探讨,向老师请教学习,课余时间在校内兼职赚取生活费,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总之,我们能看到的是,她独立坚强、积极乐观、善用资源、珍惜机会、懂得感恩,并且一直在努力追求进步,她就像小太阳一样充满了正能量。正是怀揣着对专业由衷的热爱,她通过勤奋学习也争取到了不少实习的机会,在实践锻炼中也逐渐成长成熟。正如这句话,越努力的人机会就越多,毕业时她已被顺利推免为研究生。
不得不说的是,同样都是贫困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在毕业时候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类似这样的现象在高校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我们却要努力防止坏结果的出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还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争取早日实现利好的转变。当然,在贫困生当中,大部分人都是比较优秀的,他们勤奋学习、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他们身上具备这么多良好的品质,可为什么在就业市场当中,却反而成了弱者呢?
二、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说贫困生就业难,其实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和其他人比较而言,这部分人想要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还是相对困难的。
表面上看,贫困生就业难着重表现为经济上相对困难,能力上明显薄弱,沟通交流不太擅长等。在贫困生当中,总有一部分人有着相似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却又会成为影响他们就业的潜在因素。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别说购买专业摄像机等学习用品,就连最基本的吃穿用行都要精打细算。学习之余,他们还要去思考怎样多赚取一些,为父母减轻负担。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总是急于尽快步入社会,靠自己的能力为家庭出一份力。这样的想法虽然没错,但是,专业的学习也需要投入很多才会出成绩。在时间同等的情况下,有得就会有舍,如果这样,他们舍弃的正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和难得的学习机会。专业能力是就业技能的基础,这样又怎能不影响就业呢?
当然,也有部分贫困生十分珍惜在校学习的好机会,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他们不得不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埋头苦学,也希望通过获得优异的成绩争取到高额的奖学金,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举两得的美事。殊不知,这样一不小心又很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远去,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学会融入社会,不懂得放远双眼去观察世界,只是凭借一点书本知识又怎能敲开就业之门呢?知道了孰轻孰重,懂得了如何取舍,学会了把握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总之,他们的付出要比其他人更多才行。
其实,形成贫困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还有更多隐性的因素。一是贫困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要和家人一起为生活担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生活以外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去提高个人的基本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早期的积累,局限他们的视野。每当办公室新来勤工俭学的贫困生胆怯地提到自己不会使用电脑,不会骑自行车,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我的内心总会有些触动;二是意识的欠缺。大多数贫困生都欠缺一定的竞争意识、收集信息和利用资源的意识。他们没有产生某些想法,或者说不具备某些意识,有的是因为真的不知道,有的虽然知道了,但也不清楚该如何行动,这样总会让他们错失一些难得的好机会;三是心理因素。大多数贫困生都存在心理上过于自卑、心态上不够乐观的问题,他们不去过多地与人交流或展示自己,很多时候是因为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遭受他人的嘲笑或异样的眼光。所以总会有那么一些贫困生表现出来的是态度上不够积极,认知上不够周全,其实是因为没有克服心理障碍,认知上出现了偏差。长期这样,只会更加束缚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视角来看,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尝试。
首先,在时间上要尽早介入,贯穿始终。从贫困生进入大学开始,我们就要抓住入学教育等机会做好引导工作。以新闻学院的做法为例,每年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就会集中所有经济困难新生召开座谈会,一是帮助完善他们的相关资料,避免因不必要的失误而影响认定结果和后期资助;二是借此机会讲解相关资助政策和项目,让他们至少了解,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解燃眉之急。这样也能及时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担忧,确保安心学习;三是通过交流互动,让这个群体相互认识,大家互相倾诉、帮助,彼此谅解、鼓励,更能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从心理上消除被特殊化和边缘化的可能。
当然,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仅需要在贫困生入学的时候重点关注,更是要在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当中一直持续渗透。每学期固定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一次学习交流活动、两次公益活动和一次总结表彰暨感恩活动,可以说从总体上考虑到了大部分贫困生的需求。我们的导向是,座谈会轻松的氛围能增进大家的感情;学习交流活动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通过高年级优秀贫困生的言传身教,指导大学学习方法和职业生涯规划;公益活动让大家融入社会,锻炼自己,学会奉献;总结表彰暨感恩活动能带动大家一起思考、计划,通过表彰来鼓励先进,通过感恩给大家注入正能量,通过总结来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我。
其次,在内容上要抓住重点,全面提高。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媒体单位以及和我院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都十分看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精神、责任感与事业心等。相比之下,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却不是很多。针对就业市场的反馈意见,我们结合贫困生的优势和不足,建议他们继续发扬自身的优点,如勤奋好学、认真负责、态度积极、吃苦耐劳等,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适当拓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当然,每个人要根据个人特点进行不同的调整和锻炼,最终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最后,在范围上要群策群力,多方配合。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生就业,既要指导他们根据个人综合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做出地域上的选择,又要指导他们结合单位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兴趣做出行业上的选择,另外,还要告诫毕业生切忌随波逐流,务必要在正确分析自己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再选择适合的岗位。当然,对于就业受挫、就业困难的贫困生,还应单独进行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尽力帮助推荐就业。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要了解贫困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耐心地教导,有侧重地进行引导。对于一些学习、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往多方面尝试和发展,通过挖掘其身上的各种可能性,使他们成为工作中出色的多元化人才。除此以外,学院和学校还要从大环境下为贫困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更多机会。学院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还可以尝试开设更多实际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尽早得到良好锻炼,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资助项目为依托,拓宽贫困生的就业市场和工作平台,将资助工作和就业工作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或许能更好地促进贫困生早日实现就业梦。
参考文献:
[1]马建新.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2]邱有华.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
[3]伍 安,张 丽.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
[4]刘春莹,陈晚云.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