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点燃工业强国梦

2015-05-30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工信强国制造业

今年5月,举国翘首已久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出笼,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以及明确了十大突破领域。制造业为国之重器,《中国制造2025》被寄望成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的战略发动机。

《中国制造2025》是一次机遇,亦是一场挑战。我国如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的短板究竟在哪?如何做大做强?“中国制造2025”可以照搬德国工业4.0吗?

数据显示,2013年, 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谓不容质疑。在规模上,我国制造业已居全球第一,但第一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我国制造产业发展了十几年,虽然打造出了“中国制造”的名号,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据统计,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及全球竞争力指数在世界上仅位于25名到30名之间,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致使我国制造企业只能依赖国外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

作为美国创新的代表企业,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调查发现,生产一部苹果手机所需的成本为178.96美元,其中超过60美元流向日本,30美元流向德国,23美元流向韩国,我国所得6.5美元,仅占一部苹果手机价值的3.6%。另外据统计显示,我国所需的高端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 80%的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仍依赖进口。

我国制造企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所遭遇的窘境,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忽视了研发的投入。华为作为国内研发投入最大的科技公司,2011年的该项数据高达24.5亿美元,但仅相当于微软公司的27.1%,诺基亚的32.3%,思科的46.5%。在汽车等其他制造业领域,我国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与跨国公司差距更大。

自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3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2.2亿美元后,便一直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称号。风光背后,我国制造业却存在品质低下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甚至成了“价低质次”的代名词。

在我国,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为主,而技术型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如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是硅含量,国外产品硅的纯度远超我国。同时国外产品能用20年,而我国的产品最多能用10年。

此外,由于我国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产品的附加值往往不高,而国家标准定位过低又导致国内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很多企业只能转而通过恶性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进而导致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利润水平低下的情况。

2013年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进口机床平均单价为10.73万美元/台,而我国出口机床为262.93美元/台,是我国出口机床的400多倍。深陷价格战泥沼,同时缺乏资金支持的国内企业根本无心无力发展核心技术以改善产品质量,我国企业因此陷入了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忽视产品品质提升的恶性循环。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工作执着、对事业负责、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无论是瑞士手表得以畅销世界、成为经典,还是德国工业产品广受世界欢迎,都离不开这种专一投入的工匠精神。在这些行业内,技术工人从事的并不是机械重复劳动,而是通过改善工艺使产品品质不断升华。工匠精神的背后,则是从业者对生产研发规律的遵循、对创新的向往、对消费者的尊重。

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大量卓越的工匠,典型如善于解牛的庖丁、善于木工的鲁班等。进入工业化时代,一些工业生产领域也涌现出大量劳动模范和技术尖兵,他们爱岗敬业的事迹被广为宣传,对所在企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承认的是,也有一些企业经不住外界诱惑,过分追求利润的“短、平、快”,丧失了静下心来打磨产品、追求精致的耐心。这直接导致部分行业虽然规模和生产能力已处世界前沿,但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也不利于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

所有的创新工作最终需要人来完成,特别是在生产制造领域,一个再高精尖的技术、一项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一种再具备卖点的产品,都不会轻易实现市场成果的转化。因此,与技术、创意、资金同样重要的,是提倡埋头实干、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帮助创新成果顺利转化,并为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涵养。

“我们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是我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工信部部长苗圩如此表示。

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未来蓝图,但从第三方阵升级到第一方阵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实现这一步步的跨越?专家认为需从制造强国、中国创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等几方面着手。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苗圩的答案是“由大变强”。

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具有较高国际分工地位。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它们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制造2025》对构成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具体指标进行逐项发展目标预测,将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苗圩说。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创造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技术创新。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我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透露,工信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三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开展绿色评价……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提出把绿色制造作为主要方向之一,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约70%是工业消耗;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69立方米,远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韩国的55立方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介绍,工信部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建设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等各个方面,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评价机制,企业如不符合绿色制造,还将上“黑名单”。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亟须突破质量瓶颈。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我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高,长期依赖于进口。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说,质量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主题,也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主题,社会各方力量都应参与提升质量工作。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美元,在我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去掉成本,贴牌生产毛利只剩0.35美元。品牌缺失导致国内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

“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名牌。伴随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跃上国际舞台。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

德国工业4.0是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完成的,我国没有完成工业化就直接进入信息化时代,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走过的历程。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得不说,我国仍缺乏足够的底蕴来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只身担起欧洲经济稳定的重任,制造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而引领制造业未来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业领域最重要的两个规划。因此,提到“中国制造2025”,总是绕不开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完全等同于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它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革命制定的规划,它还要顾及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顾及到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

从时间维度上,周济表示,德国在工业1.0、2.0、3.0基础上提出工业4.0,我国制造业则要2.0、3.0、4.0同步发展。“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大大压缩。”

“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始之际,正逢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认为这不是巧合:“一方面,新兴业态、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为我国经济打开敞亮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受困于成本增加和销售困难,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这是一个关键档口。“中国制造2025”遇到的挑战比德国工业革命4.0更为复杂,也更加艰巨。因而,他也认为德国经验不能照搬,技术提供者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创新解决方案。

事实上,量大面广的中国制造业,只有一部分企业能够实现4.0的智能制造,其他几千几万个企业还是2.0或3.0。我国制造业的层次差异很大,发展非常不平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表示,由于发展不均衡,层次结构差异大,总体来说要实行并行战略,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在过去的国际交易中,经常听到的都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的名字。而近年来,频频有国内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亮相。

砸了20亿美元收购位于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让国人知道了安邦保险;收购荷甲海牙ADO俱乐部,北京合力万盛开始广为人知;中国金叶公司,为了买下一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公司,花了6.65亿美元的举动,让国人惊讶……国内的中小企业在国际交易中开始崭露头角。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而企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毛伟明说。

目前,我国有50%的税收来源于中小企业,60%的经济总量由中小企业创造,70%的专利由中小企业所提供,尤其是80%的就业主要依靠中小企业解决。从数量方面来看,中小企业占了各类企业的99%。同样,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当中,中小企业必将发挥它的潜力和巨大作用。

让人欣慰的是,工信部从2013年开始就开展了“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中发挥它们的活力、动力和创业创新激情。(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工信强国制造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工信部:加快制定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政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工信部批准625项行业标准涉31个环保标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