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加装多媒体的实践体会
2015-05-30陈杰
陈杰
【摘要】 教室里安装多媒体的学校越来越多,如何规划和安装教室多媒体,如何管理教室多媒体,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根据我从事管理教室多媒体工作实际,写出了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多媒体 规划 安装 管理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从高档的多媒体教室走进普通教室,多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视听并用的优势成为了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成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中职学校的领导克服资金困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教室配备多媒体。多媒体成了学校、教室中最贵重的教学工具。对于计划配备多媒体的学校来说,配备什么样的多媒体设备。对于已经安装了多媒体的学校来说,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下面以我这几年规划建设及管理教室多媒体的经验谈点体会。
一、教室加装多媒体设备的规划与建设
多媒体(Multimedia),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
1.1设备选用
一台计算机,一台投影机、一张幕布、一套音箱就组成了一套简约不简单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多年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多媒体维护工作任务的80%是计算机的维护,问题大多出在计算机的软件部分。因此我们决定,教室加将多媒体设备时不配计算机,计算机由教师自带。由于计算机的普及,90%的教师都拥有笔记本电脑。自已维护管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容易且爱惜。
投影仪的选择,无非是类型、亮度、对比度、分辩率。针对我校普通教室的实际情况。水泥地面,打扫卫生会有扬尘。所有窗户都安装有窗帘。因此我校选用高性价比的Canon lv-7392a。亮度在3000流明以上,类型为3LCD,高效防尘。
60至100平方米的普通教室可选用80至100英寸的电动幕,我校购买的为红叶100寸电动幕布,效果非常好。我校普通教室面积在60至100平方米,学生人数在50至100人之间,我校安装的是漫步者两声道额定功率为16w(2×8w)的有源音箱。
1.2安装位置及布线
音箱安装在教室前面的墙上,高度离地面两点五米左右,离屋顶三十厘米,向前内倾斜悬挂在黑板的两边,保证教室前后左右声音大小适中,立体感强。电动幕布,考虑教师上课时要使用黑板及前门前窗过堂风的影响,不能安装在黑板中间而应该安装在黑板左侧并留出三分之二的黑板,这样能够保证所有学生正常观看。电动幕布开关安装在前面左墙角一人高处,便于学生多媒体管理员或教师操作。在黑板下方安装了三个插座,音频插座、视频插座、电源插座,用于连接笔记本电脑或MP3等其它播放设备。使用线槽,将音频线、视频线、电源线沿黑板下方走到左墙角,再连接其它相关设备,这样避免线沿地面走打扫卫生不方面被人踩踏容易损坏并影响美观。音箱、电动幕布及各种线的位置见布置图。
有人会觉得,讲台与黑板之间有距离,连接上三根线会影响老师的行动和学生下课的行动。我们一可以采用临时将讲台移动到三个插座的下方,这样连接设备,就不会再有间隙,也不担心老师和学生误碰到连接线。二可以采用翻页笔讲课,这样老师不在讲台上,是不会误碰到连接线的。
二、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管理
2.1制度建设
多媒体设备是教室中即矫且贵的设备,需要精心的呵护,班级是它的“家”,多媒体管理是它的“管理者”,班主任和班级学生多媒体管理员是它的“监护人”,任课教师是它的“使用者”。为落实好监护工作,多媒体管理员配合教务科制定了,班级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谁有资格操作多媒体、如何操作、多媒体使用记录的填写、多媒体设备故障的记录和联系维修等问题。每个开学季,多媒体管理员代表教务科与各新班班主任签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管理协议》明确管理职责。多媒体管理员配合教务科对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检查。
2.2培训
每个教室加装多媒体后,由多媒体管理员一个协助任课教师完成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已无可能。因此我校教师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管理员、学生多媒体管理员(由班主任挑选)和任课教师三方进行管理。每学期前,多媒体管理员针对教室的多媒体结构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多媒体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如总电源的开和关,投影机的开关,投影信号的选择,音箱及电动幕布的操作等。由多媒体管理员给学生多媒体管理员和任课教师分别进行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后现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操作。
考核结束后,由多媒体管理员将音频连接线、视频连接线、投影仪遥控器和翻页笔交给班级学生多媒体管理员。学期结束后,由班级学生多媒体管理员交还给多媒体管理员保管。
参 考 文 献
[1] 何秀英.浅谈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2] 孙立国.中学教室中多媒体的组建、维护和管理[J].教育技术通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