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书论中的“韵”
2015-05-30王慧琚
王慧琚
摘要:黄庭坚精书画、善诗词,其题跋文字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鉴赏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对《山谷题跋》中有关书法的358则题跋加以整理、归纳、分类,梳理出黄庭坚书论中“韵”的思想。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题跋;韵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由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黄庭坚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草法直逼张旭、怀素,行楷书也白成一家,与本朝的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
黄庭坚精书面鉴赏,有着很高的美学素养,其题跋文字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鉴赏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凡人物书面一经二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似乎莫可伯仲。”毛晋在《汲古阁书跋》里这样说到,此话高度肯定了题跋的艺术魅力在苏黄于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一个“韵”字点中了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黄庭坚自己也在《题摩燕郭尚父图》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凡书面,当观韵”。本文通过对《山谷题跋》中有关书法的358则题跋加以整理、归纳、分类、梳理出黄庭坚书论中“韵”的思想。
要讨论黄庭坚书论中的“韵”,先得从“韵”字本身说起。“韵”字古作“均”,意为和谐的声音,如蔡邕在《琴赋》中这样写到:“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魏晋六朝时期主要用“韵”来品藻人物,丁是有了“风韵”、“气韵”、“神韵”等词语。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第一条:“气韵,牛动是也”。徐复观解释说“韵是当时在人伦鉴识上所用的重要观念,他指的是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是流注丁人的形象之间,从形象中可以看得出来的。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这即是‘气韵的‘韵”。这是“韵”字第一次被运用到美学范畴,但此时的“韵”还只是被用来品鉴人物面,有牛命的才有韵。唐朝,“韵”发展为对人物画的要求,此时诗论也以“韵”作为美学标准,如本朝诗人释皎然在《诗式·取境》里说:“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直至北宋,书画文章皆可用“韵”来品评,“韵”在美学范畴被广泛地运用。
所谓“韵”是自然呈现在艺术品中的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和其美学形态。实际上就是指画面形象所传达出来的牛动气息,首先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物象的形貌,进而展现出它的精神气质,即使是无牛命的物象,也要传达出它的风采,实际就是创作者的精神气质通过形象的外化。
l 韵与法
“韵”与“法”似乎是一对矛盾体,“法”讲究规范、标准,是具体的存在,而“韵”是精神的外化,是虚无的感受。那黄庭坚是更看重“法”还是更推崇“韵”呢?首先,我想黄庭坚是看重“法”的。他在《钟离跋尾》中说:“今观钟离寿州小字《千字》,妩媚而有精神,熟视皆有绳墨,因知万事皆当师古。”“万事当师古”可以看出黄庭坚认为学古的重要性,从黄庭坚习书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本人在书法实践中确实在学古方面下过很大的工夫。
《山谷题跋》卷七《论书》:上大夫学荆公书,但为横风疾雨之势,至丁不著绳尺而有魏晋风气,不复仿佛。学子瞻书,但卧笔取妍,至丁老大精神可与颜、杨方驾,则未之见也。余书姿媚而乏老气,白不足学,学者辄萎弱不能立笔。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又学书端正则窘丁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正书如右军《霜寒表》、大令《乞解台职状》、张长史《郎官厅壁记》,皆不为法度病其风神。
同时,黄庭坚又认为学书不能拘泥丁法度,而应该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对“韵”的追求。这样,“韵”与“法”之间的关系就很清楚了,有“法”只是有“韵”的条件之一,有“法”才有可能有“韵”,但并不是说有“法”就一定有“韵”。
2 韵与俗
黄庭坚认为要达到有“韵”的美学境界,就要做到“不俗”。《题东坡字后》:“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摩古人,白有长处,至丁天然自工,笔网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苏轼书法“无俗气”的肯定,“无俗气”即“韵胜”,由此看出“不俗”与“韵胜”的密切关系。那同样地,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没有俗气就一定有韵呢?不是这样的,不俗只是有韵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韵的一定是不俗的,不俗的未必是有韵的。
黄庭坚在《跋常山公书》中这样说:“(王著)笔法网劲,几似徐会稽,然病在无韵。”又《跋周子发帖》:“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字>》,皆绝妙,同时极善用笔。若使朐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白胜李西台、林和靖矣。”
王著笔法绝妙,可是有“病韵”即有“俗气”。那如何才能做到“不俗”呢?在黄庭坚看来学书之人除了要学习古人的高超技法以外还要“胸中有书数千卷”并且“不随世碌碌”。《山谷题跋》中常能看到黄庭坚认为读书对学书的重要性。如《跋东坡书<远景楼>后》:“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丁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后人的书法之所以不及苏东坡是因为东坡的笔墨之间有学问文章之气。另《书缯卷后》:“学书要须心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庭坚是十分注重“内养”,认为一个人笔墨技法再高超,如果不重视道德修养,不扩充圣人之学,不树立品格节操,其书法终究是“俗”的。
3 韵与意
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统一。一幅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整体、一个自律体。书法意境是作品诸种造型因素的有机整合,并由此呈现出来的整体情境或情感氛围,它是基丁造型却高丁造型的审美诉求和艺术效果。《山谷题跋》中就多处提到“意”,如《跋法帖》:“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今人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足。”又《书陈怀立传神》:“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丁笔墨之外。”又《题绛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藏锋笔中,意在笔前耳。”
《山谷题跋》中多将笔与意分开,讲究“笔少意多”、“意在笔先”、“意在笔外”,这里的意指的就是意境。意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我想“意”与黄庭坚所推崇的“韵”之间并不冲突,“传神达意”才能有“韵”。黄庭坚不仅品评书法重韵,而且在书法实践中也重韵。《钟离跋尾》中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白识也。比来更白知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粘皮带骨”语,因此不复作。”因白知所作韵俗便“因此不复作”,由此可知黄庭坚对“韵”的重视。黄庭坚一牛都在追求脱俗达韵,而黄庭坚本人的书法艺术也以有韵而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