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之心,山水之乐
2015-05-30李盟盟
李盟盟
摘要:宗炳《画山水序》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系统的山水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文中对山水画创作方法、表现技法等的提出,奠定了后世山水画的审美倾向。本文从思想源泉、绘画功能等方面进行解析宗炳的观点,并总结出宗炳美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美学观点;写实;透视;画家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镇平县南)人,一牛酷爱山水而无意仕途。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宗炳有作品“传丁代”,可惜没有流传下来,而他流传至今的是其将自己对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进而集结成一部绘画理论著作——《画山水序》,此书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系统的山水画论,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著中,宗炳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创作的思想根源、创作方法、表现技法、观察方法以及审美功能等美学观点和绘画技法,为后世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审美取向。
l 《画山水序》主要美学观点
首先,宗炳在开篇便申明其哲学立场——“圣人含道瑛物,贤者澄怀味象”。其中“圣人”、“贤者”、“味”、“象”等皆为道家话语,可见宗炳在心中是以道家思想为念。此言中“含道”、“澄怀”是就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言的,即审美主体摒弃了一切世俗意识和现实功利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无限白南的心境。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后,才能做到“映物”、“味象”,它指审美主体以一种无限自由的心境,去关照万物,品味物象,从而形成审美主客体的一种新式的形、神关系,或者叫心境与物象关系。在这种心与物的关系中,“心”不再受到外在事物的束缚与羁绊,也不再盲日地追随丁“物”,相反则是用“含道”、“澄怀”的超越心境去映照“物”,感悟“物”,把握物象的内在神韵和外在意趣。
当然作为一部山水画论著作,宗炳的“澄怀味像”美学思想主要针对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领域而言。中国的审美艺术,从魏晋之际以捕绘人物为主的艺术创作发展到晋宋以后以山川自然物象之美为主导的艺术创作这一历史进程,在绘画领域得到了鲜明而充分的展现。山水画不仅从人物画中分化出来,而且还逐步走向了超功利、超现实的白南审美境界,这也就显示出中国的绘面艺术真正步入了一个自觉时代,从外在表现开始追求内心白省的艺术境界。
而后,宗炳秉持道家思想,从道家意识出发去欣赏山水,从中体味山水意蕴——“至丁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又点出山水的功能,即通过山水之形可以悟到道家之法。甚至到了“老之将至”;“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之时,还是要观赏山水,“丁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即使年老体衰,无法到大自然中游览真山实水,还要卧游即在室中观悟山水画,体会山水之美,感受山水之乐。
其次,在文中提出观察牛活要“身所盘桓,日所绸缪”,从真情实感出发,继而要达到“应日会心为理”,从现象中把握住事物本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捕绘山水要做到“以形写形,以色写色也”。在宗炳看来,山水画艺术要真正达到表现水之“灵”、“趣”的目的,艺术家必须要置身丁自然山水之中,用审美的眼光体察把握山水之内蕴。据实写牛,以山水的本来之形,绘制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来之色,画成画面上的山水之色。艺术家只要遵从“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艺术创作规律,山川的雄伟秀丽,可完全在一幅图画中得到展现。在论述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美时,宗炳尤为重视艺术家的切身体会,认为只有符合“应日会心”的艺术创作原理,艺术家才能展现出自然山水的审美特点,表现出艺术家的内在情感。这种描绘山水之法是以“应日会心”为中心而构成的,是指要表现艺术家所见到的、所感悟到的物象,都要按照从客观到主观的创作规律,最终达到“应会感神”这一阶段,从而完成艺术创作。可“应会感神”更具深层的美学意义,它概括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作品中实现主客体统一的艺术规律。
第三,宗炳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主张。这与唐代张躁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脉相承,均是强调要对景写牛,要求绘画写实性。
第四,宗炳在文中提出透视法则“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日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丁寸眸。”
2 《画山水序》的影响
(1)宗炳《画山水序》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系统的山水同论,开启中国绘画美学中山水画的理论,白此中国山水面理论开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宗炳在文中提出透视法则“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丁寸眸。”文中他所提出的面对白然“迥以数里”——“围丁寸眸”的山水画观察方式,是我国绘画史上首次提出的捕绘远景的透视处理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使我国的山水画创作,从其开始便具备了尊重自然规律,照实写景进行创作的优良传统,避免山水画创作脱离现实牛活,走向主观化的创作弊端。后世郭熙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更具体地提出“三远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的系统透视方法。
(3)将哲学思想与绘J面实践相联系。在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宗炳率先把老庄之道的哲学思想同山水画创作联系在一起。正如陈传席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中总结说:“老庄精神浸入中国绘画领域,在理论上,宗炳发其宗,后人弘其迹。”其中宗炳《画山水序》中“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使山水画的创作除表现山水外部之美外,还将山水作为一种圣贤之象,倡导表现山水内在的气韵之美。由此“澄怀味像”不仅概括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一个哲学高度和美学境界。
(4)把传神论应用丁山水画品评之中。顾恺之传神论最早用丁品评人物画之优劣,至宗炳《面山水序》中始将传神论放丁山水画品评之中,恰如陈传席先牛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对其评价“宗炳绘画艺术的一般特征——重视精神和理性上,是最早奠定基础,确定方向的,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起点和基础。”宗炳最早把“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艺之中,从而提升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的艺术地位。
(5)艺术功能——畅神。宗炳文中除艺术创作、艺术技法等理论,还提出绘画艺术的功能,即艺术目的在丁“畅神”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启发人们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功能,较之以往的艺术功能具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促成绘画艺术功能在精神上的飞跃,使古代绘画重社会性功能,侧重服务丁社会教化的政治性功能,白魏晋以后逐渐减弱,相反绘画艺术畅神悦性的艺术审美功能得到加强和发展。
总之,宗炳《画山水序》涉及山水画美学之本体、创作、鉴赏的审美精神、情趣、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是宗炳艺术创作实践的真实感悟,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也是世界绘画史上第一篇正式专门论述山水画艺术的文章,在美术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其以道家为哲学基础,论述了自然山水与人的精神的密切关系,为中国山水画的重道、重理性、重精神奠基理论基础。直至今日,即使时代变迁,艺术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在中同当代山水面理论中,仍然可见宗炳山水面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