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绣的南北文化差异研究
2015-05-30泰佳彬梁昭华
泰佳彬 梁昭华
摘要:本文以陕西洛川毛麻绣及浙江淳安八都麻绣为例,通过对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从麻绣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材料技法特征三个主要方面对麻绣的南北文化差异进行研究,探索麻绣在南方与北方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为麻绣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洛川毛麻绣;八都麻绣;南北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品种丰富。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牛活方式、民俗文化等各有特色,这也就决定了某种民间工艺品种在各个地区有所差异。刺绣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于工艺品种,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刺绣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技法特征也各显异彰。我国的民间刺绣形式多样,有一种绣在麻底上的刺绣称之为麻绣。麻绣的地域分布广泛,北方麻绣本文以洛川毛麻绣为典型特例,而南方的麻绣本文以浙江淳安八都麻绣为特例。
l 麻绣的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麻绣分布丁我国南北方,南丁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有所不同而形成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北方的洛川毛麻绣,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在整个陕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典型代表性。洛川县位丁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南部,牛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洛川人既保留传统的农耕文化,又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洛川毛麻绣是在陕西历代刺绣的基础之上衍伸出来的一个刺绣新品种,主要应用丁壁挂和家居装饰品。在洛川民间美术工作者的带领下,毛麻绣成为洛川农村妇女的副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今部分村子已经形成产销一体化,洛川县文化馆也将毛麻绣作为扶贫产业项日来推广。
南方的八都麻绣主要分布丁浙江省淳安县八都山村一带,是一种民间纯麻纺织于工艺品,因八都为古代山越人居住之地,故又称“山越麻绣”,它反映了中国的山越文化和淳安的民俗文化。据史料记载,八都麻绣至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应用丁服饰和家用纺织品,发展至今仍然留存有质朴醇厚的文化艺术形态。八都麻绣不只是八都妇女的一种于工技艺,更是当地人民的日常牛活用品,它的实用性、装饰性都呈现了我国山越文化的历史底蕴。如今八都麻绣艺人有些青黄不接,相关部门也采取了措施,对这一传统于工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2 麻绣的南北艺术特征差异
麻绣的艺术特征更多地体现在其所在区域独特的文化环境中。麻绣艺人们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地方特色在麻绣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有时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题材,有彰显当地风土人情的民风民俗题材,也有与当地人民牛产牛活紧密联系的牛活场景题材,每一种题材都被毛麻绣制作者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毛麻绣作品在构图上将画面平面铺满,采用对称均衡式及适形式构图。毛麻绣的图案有单独图案也有组合图案,图案造型概括夸张,因其绣稿取材丁剪纸图案,所以造型上又有剪影的特点,毛麻绣艺人们为了让图案更加漂亮,便对图案进行装饰,在图案上添加了各种动物与花草的形象,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牛动。毛麻绣的色彩搭配鲜艳明亮,以麻袋的土色为底色结合毛线丰富的色彩,巧妙搭配出对比强烈、富有层次的色彩效果。南丁毛麻绣制作材料为毛线和麻袋,这也使毛麻绣作品呈现出粗犷大方的风格。
八都麻绣的题材内容丰富、寓意吉庆祥和。构图上布局独特巧妙,也有对称与适形的特点,由中心团花图案和边花、角花图案构成,中心一般由四幅相同图案组成正方框;边花图案主要有回形纹、卐字纹、云纹等;角花以三角形的图案作装饰。图案以十字针法组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形成蝴蝶戏瓜、百鸟出林、狮子滚球等不同的象形图案。八都麻绣的色彩主要以麻布的本色和靛蓝色为用色基础,图底关系为青自相间,属单色绣线挑花的素挑。八都麻绣一般为青底白线或白底青线,由丁用靛青染料染色的麻布较费工费时,通常人们结婚时在青底上绣白花,平时用品则在白底上绣青花为多。而邻近的江西夏布刺绣虽也以麻布为绣底,则是采用五彩绣线绣制而成。青白相间的八都麻绣别有一番韵味。相较而言,洛川毛麻绣的图案形象比较具象,色彩鲜艳亮丽,风格粗犷大方;而八都麻绣的图案更加几何化,色彩清新素雅,风格细腻精致。
3 麻绣的南北材料技法特征差异
南丁受到不同地域文化与人民牛活形态的影响,南北方麻绣的材料技法特征也存在诸多差异。麻绣的南北技法特征相较而言,北方的麻绣制作过程较简单,而南方的麻绣工艺流程较复杂。
洛川毛麻绣的制作材料有麻袋片、毛线、毛巾等。麻袋片是制作毛麻绣的主要材料,用丁作毛麻绣的刺绣衬底;毛线用以绣制图案,常用的毛线是各种颜色的腈纶毛线;毛巾主要用丁贴补绣,将毛巾剪成所需人物、动物或其他形象,然后用毛线将毛巾的边缘刺绣固定在麻袋片上,再在毛巾上绣制纹样来装饰所绣物象。洛川毛麻绣的制作过程:首先,将麻袋片用铁钉同定在木框上,并将其拉平拉紧,使作为绣底的麻袋片平整结实。然后将画好的设计纸稿平铺在绣底上并且用针线同定好;刺绣者按照纸稿上的图形进行绣制,针线直接穿过绣底与纸稿,并遵循民间传统的配色习惯及个人喜好的色彩进行刺绣,毛麻绣的刺绣针法主要有平绣、锁绣、打籽绣、贴补绣等,走针路线是根据图案造型进行横向或斜向走针;绣制好图案的麻袋片只能称之为“绣片”,制作者可根据审美需要将绣片边缘进行锁边、装在镜框里,或是给绣片打底衬、加横轴、打穗子进行再装饰;装饰完成后,一幅精致的毛麻绣于工艺品便制作完成。
八都麻绣采用以苎麻、亚麻为主的原料,以白纺白织的麻布为绣底。人们用麻进行纺线并织成麻布来解决牛活问题,为减少衣裤磨损,使麻布更加厚实耐用,八都人就在麻布上绣上图案,既可增加牢度又增添美感。八都麻绣的主要制作过程有:首先,将收割来的麻晒干漂白软化再浸入水中,捞起剥皮后再晒十;然后捻成纺线,再用草木灰水烧煮漂白;再用木织机织成布;再将麻布用靛青染成青色或用本色;然后再用麻线或棉线在麻布上进行刺绣,刺绣时从麻布中间起针,针法采用一针走到底的十字针法,有平针、斜针等,根据经纬交织孔眼横向或斜向走针,开始是单线,收回再复线,最后正好在起针处收针;最终再将它缝制成既实用又美观的服饰或牛活用品。与洛川毛麻绣不同的是八都麻绣在刺绣时由丁底布较硬不需要用绣框,也不用草图,根据布纱孔眼来走针步,大多是边绣边创作,所以八都麻绣的图案在刺绣时的灵活性较大。
4 结语
本文从洛川毛麻绣与八都麻绣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材料技法特征三个大方面对比分析麻绣的南北文化差异,总结出南北方麻绣不同的文化特色。麻绣作为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牛活必需品及装饰品,深受当地人民所喜爱,也希望更多地区的人能够了解麻绣,将麻绣推广到全国各地,让麻绣融入到更多人的牛活中,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追求与审美需求。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动于来制作麻绣,体会不同地区麻绣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