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古代诗歌在西方的接受

2015-05-30王绍语

艺术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寒山异化杜甫

王绍语

摘要:杜甫诗歌被译介到西方世界后因语言、文化的隔阂,受到曲解乃至贬低,而同时代在中国本土并未受重视的寒山诗,却由于译介在西方世界受到推崇。两位中国古代诗人在西方世界不同遭遇的对比,既可见翻译在文学接受中的关键作用,也可见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接受国在文化接受中对异文化的过滤,而这一切实质上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尚未融合交流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杜甫;寒山;传播接受;异化

l 杜甫诗与寒山诗在西方的传播经历

杜甫诗在西方世界的翻译时期可以20世纪50年代为节点。19世纪末,经由法国人柔迪特·戈蒂叶翻译出的《玉书》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选取有杜诗十多首,西方早期对杜甫诗的了解就是从这里得来的,但这种翻译并不是对杜甫诗的系统研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和对中国同期的王维、李白研究相比,在西方杜甫的研究都显得较为冷清。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方才吸引了王红公、宇文所安等人对杜诗进行更系统化的研究,1962年斯德哥尔摩和平理事会把杜甫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代表着西方对杜甫的认同。然而,西方此时对杜甫的认同恐怕只限丁其中的反战主题。1962年正处丁越南战争与古巴导弹危机中,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平理事会主张反对任何原子武器、反对军备竞赛,推举杜甫更是证明了西方对杜甫诗和平主义的认同,但是杜甫要表达的并不限丁此。推崇杜甫的人中王红公、宇文所安等也对杜甫有误读,宇文所安称杜甫是“虚幻想象的诗人”,王红公说他是能捕捉自然迹象的隐上。

总言之,杜甫经由20世纪西方的更为系统的研究后,地位有所抬高,然而在赞誉中都存在着误读。

寒山本是在被本土边缘化的诗人,然而经过译介在西方世界大放异彩,早先通过日本,被阿瑟·韦利翻译在美国《相遇》杂志,到20世纪中期被加里·斯奈德选取24首翻译在《常春藤评论》,受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热捧,与本土的其他诗歌相比寒山诗历经了一段传奇。

被本土忽视的诗作何以在异同大放异彩?在本土被尊为“圣”的诗人为何总遭异国曲解误读?这不仅有原作和译作者的因素,还有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理解差池以及各文明具有的先验固有存在的意识对文学接受的影响问题,由丁文明与文明间的不同,造成了文学在不同文明下境遇的不同。

2 造成英语世界对中国古代诗歌不同接受的原因

2.1 语言因素

译者和翻译是决定译作的重要因素。媒介学中翻译的完整意义是将文学作品得到内容、形式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意大利著名谚语“翻译者即背叛者”,说的是不可能有人人满意的反应,也不可能有忠诚的翻译。翻译可以对原文的风格、语言、文类、内容进行改写,使之符合翻译者自身国家文化形式,给了文学翻译创造的机会。

翻译中最难的是诗歌,诗不可译,在丁诗歌语言精练,包含有特定的语法、文化典故、情感以及各种的明喻、暗喻等。在杜甫诗与寒山诗的译介中发现,成功的寒山诗译作者斯奈德运用了“期待规范”,即是以接受一方对文本的期待想象为翻译的出发点和准则,考虑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特殊的心理需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的语言和形象内容进行了再创作,把禅宗诗人重新包装成了一个美国嬉皮上,让寒山美国本土化,所以才成功地在当时大部分美国人心日中引发了共鸣。而杜甫诗的翻译在再创造方面并没有取得像寒山诗这样好的效果,因为大部分按照“专业规范”即是严格按照一定翻译专业标准尊重原作对诗歌进行翻译,这样的话容易让得中国诗歌“缺形少神”。产牛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得从杜甫与寒山的原诗中的语言来看:

(1)寒山第一首被译为英语的诗是被国内少有提及的《城北仲家翁》:“城北仲家翁,渠家多酒肉。仲翁妇死时,吊客满堂屋。仲翁自身亡,能无一人哭。吃他杯脔者,何太冷心腹。”和一首描写他隐逸生活的诗“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从中可以看到,虽然寒山和杜甫同样处丁唐代,但是寒山并没有严格遵照正统文学的对格律和炼字的要求,他的诗句文白间杂,没有多少典故和意象,一些简单的物象像“岩”、“鸟”、“白云”占大多。再看杜甫的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整首诗的视角、想象空间,从天上到了地上、从近处伸到远方、从微观到宏观,南外到内,意境辽阔,用五言律音韵有致,对仗完美视觉优美,“星垂”、“月涌”的动态以及“沙鸥”的辽远,与飘零无依报国无门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形神兼备。

对比杜甫与寒山的诗,可以见出在诗歌语言、格式上,杜甫诗完美做到了传统美学对诗歌形式上的要求:语言凝练优雅、意象讲究、形式整饬和谐富有意味……《旅夜书怀》中的“垂”、“涌”是整句的诗眼,精细锤炼“一字传神”,译介若是诗眼译不好就丢失了整首诗句的“点睛之笔”。但是从译介的结果来看,有Cyril Birch把“垂”译作“clrawn(拉、拽)”,把“涌”译成“rush(跑、冲)”,把原文自然而然带有动感、生命力的形象削减得粗暴牛硬;也有把“垂”直译成“hang(悬挂)”的像Watson和许渊冲,像Rexroth把它转译成“stars blossom(星垂)”算是很巧妙的翻译了;另Rexroth和许渊冲把“涌”直译为“surge(汹涌大浪)”,而Watson转译为“the moon hoilsup(月涌)”,兼有面面诗意美,算是很优秀的翻译了。

经过作者苦心锤炼过的字句,特别像诗眼,造成了杜诗翻译难的其中之一原因,要恰当翻译这些就得能体会到原作者安排的良苦用心。而寒山诗因为意象意境较寻常,少有如杜甫一般“惊世骇俗”超乎预想的诗句,多是平常口吻,所以这样在译介的时候对丁重新叙述再创造要自由容易一些。

(2)中国传统诗歌有独到的艺术性,由丁受儒家的影响,中国的古代诗歌往往在“合为事而作”的同时又以“中和”为美,讲究委婉含蓄,再加上诗人自身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往往诗意曲折,又南丁古代诗人看重“神来之笔”,思路多跳跃又有内在联系,在讲究用词精确同时描写景物时擅长营造朦胧美……英语逻辑性、理性意味强,讲求叙述性,讲究前因后果,当把这种逻辑特性加入中国诗歌,就丧失掉了它的朦胧性和想象的空间。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刘军平翻译“The land remains the same, hut the countrv is razedWithnothing left.”“国破”与“山河在”双重的相反强调,隐隐传达出了面对国家兴亡欲说还休的沉痛,刘军平的翻译把“什么都没有了”强调出来,把欲说还休的部分表现出来,显得没有韵味也没有必要,完全丧失了读者体感诗人情感的空间。另外由丁强化了因果关系,衔接词的逻辑叙述损伤了句型的整饬,这样在形、神上都变得不像样了。

另外古代诗人强调情感多用夸张来表述,就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但西方的语言讲求逻辑,总免不了会犯把虚拟的夸张单位翻译成实在的度量的错误。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有翻译成“Framed inmvWindoW, the thousancl autumn snows of the western peaks;tiedhy my gate,a hoat to take me ten thousand miles east to Wu.”把“千秋”、“万里”按长度单位直译,又把隐藏的主人公“my”搬了到表层,剔除掉了读者可以白行代入的想象性,把留白的空间牛硬地塞满,整个句子也就不伦不类丧失吸引力了。

(3)在格律上,杜甫严格讲究韵律。汉语有13韵部,英语有1000多个韵部,用英语要达到汉语诗的押韵水平很难做到。但形式美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杜甫的律诗格式,它不单单是形式,还是细腻的情感在视觉、在读音上的特别表现,能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从视觉、听觉、形象想象上多维地把握整体的美感。英语难以体现律诗音韵上的严格就不得不使美的接受遭到缺损。而因为寒山并没有严格遵照传统诗歌的格律,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再因英语翻译者们在充分意识到格律、典故难译的情况下有意地规避,就像寒山的第一个英语翻译者韦利特意选取了27首寒山没有牛僻意象的诗,寒山诗的译介在语言上较为容易,形的改变并没有多少影响全局,韦利的“不用韵”法再创造成了自由体新诗,斯奈德的翻译省去了原诗的韵脚,如“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斯奈德译为“R 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Sharp cohhles-theicy creek hank.”全用形容词开头,也算是用独特的方法营造了恰当的意境。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是具有中国文字、格律、文化特色的整体的美学形态,特别是律诗。杜甫将律诗发扬光大,在听觉、视觉、想象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历史以及个人崇高的思想形成了多维度的整体,各维度缺一不可,在接受过程中也应该从整体把握。但是由于英语与汉语用词、用韵、表述法的隔阂,造成中国传统诗歌译介后各个维度均遭受缺损,仅剩的难从多角度共同感受诗歌美感。因此,首先在语言上,杜甫诗的译介就难以支持后来读者的正确接受。寒山的诗因为白话,意象简单,平仄格律不严,写法本就自由,没有构建起传统诗歌多维度的整体美感建筑,各元素之间关系不紧密,所以翻译中即便是损失了形态,也不影响整体诗意的表达,翻译成自由体诗反而更能表达原诗要传达的精神,因而再创作空间巨大,诗歌主旨也容易把握。

2.2 辖域、文化背景因素

中国诗歌的意象不仅指向实物,而且包含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经由作者精心编制的意象,则饱含有文化传统与传统下个人在特定时间场景中的瞬时情感。了解这些意象,进而窥探、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要表达的情感,需要对中国文化有夯实的认知基础,并能够从中国传统的视角出发、以中国的同有观念为理解背景出发来体会。传统的诗歌都以一个时期、一段文明为基点,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往往借此言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仅从字面呈现来看,就好比只见到了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块,在海面以下的部分是表层的基础。而西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西方的视角、形象对中国传统进行有选择的过滤,不得不导致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内涵的曲解。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文化的认知同有存在,对接受者潜移默化地施行影响,正如自身对从未见过的事物的想象总是建立在已知的范畴,从另一文明中来的一个形象,渐渐变成这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固有印象,就像现在西方有的还认为中国人穿长衫、会功夫,文化的固有印象会影响这个文明对彼文明中文学的接受,而要破除这一点就得消除同有思维,无偏见地进入彼文明的文化辖域。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杜甫的“沙鸥”意象和西方人眼中的“沙鸥”。《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杜甫在举家逃难离开成都的船上写成的,时局动荡,诗人白知此生将要漂泊无定,河上“沙鸥”的意象就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在动荡的社会时局中被迫无依的命运,无法把握的前程、故乡的失去,“沙鸥”的意象是内在深处的凄惨、无依感,在视觉上从广阔的空中点出一个具体物象,就像空阔的河中的诗人自己,在广大的自然,社会中显得渺小无助。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沙鸥”形象,是诗人与沙鸥一体,写沙鸥是写自己。然而西方把鸥鸟看作自由的象征,就如詹姆斯·刘对沙鸥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基丁西方的文化,因为20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空缺,无法适时地做到从中国历史的背景出发,也就难怪只看其表、以偏概全、先人为主。以西方的逻辑思维,同然难以体会中国诗歌“欲言又止”的含蓄美、意境美,宇文所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逻辑分析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做此词》,用推理、考证,将苏轼对历史对自我存在的感怀,错误解读成隐蔽表达对盼盼的占有欲望,这样的解读在本国人看来可笑,用牵强附会填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空白,终其西方只是读出了西方人眼里的中国诗歌。在对对方文化辖域缺乏必要的理解的前提下,西方不自觉地以西方中心主义对待外来文化,隐含的对立意识也是文化了解不充分的结果。

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认知倾向还体现在诗歌的选择上。杜甫的《渼陂行》价值在本国看来并比不上他的著名诗歌,然而宇文所安对它倍加称颂,称其为杜甫标志性的代表作,被称赞为超越了诗歌性质具有创新性,因为其中魔幻性描写在西方看来富有魔幻色彩。另外,斯奈德对寒山诗歌的选择也别有用意,为了符合二战后特定时期美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只选择寒山写佛学禅宗的诗翻译,借此营造了一个美国版嬉皮上风格的禅宗僧人形象。可见西方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倾向不仅贯穿在接受,而且体现在文本的选择,文学接受国的心理需求也必然成为外来文学传人的重要影响因素。杜甫诗美感的消解、意义的扭曲,实质是不同文明的文化隔阂,其与寒山诗的意外成功,都体现着东方文明在西方世界的异化。

2.3 内容思想因素

在杜甫与寒山的原诗看…两人的内容思想有很大差异。首先寒山被斯奈德、韦利大量选择的诗是属丁佛教禅宗以及普通家庭牛活类的,往往展现的是普通俗事。例如,《城北仲翁家》描写一个老翁有钱时候人多攀附,白己死了却无人送葬的社会面貌片段。而杜甫的诗,则包罗万象,几乎都以反映社会为主,所渭“诗史”,不是只捕画一个普通牛活现象,而是由整个社会造成的典型现象,如“三吏”、“三别”,写现象直刺统治者政策,用现象达到了揭露和“刺”的日的,为民而写、为民而呼。二者思想上,寒山宣扬的是禅宗思想,“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虽夹带有对统治阶级、富贵者的讽刺,但整体的主张是“出世”:“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世界的变化与我无关,独自在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追求着内心的祥和。而杜甫是典型的儒家,为民而呼,主张“人世”:“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典型的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上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儒家,是“穷”也怀抱“兼济天下”之心,而非“独善其身”。杜甫被尊崇为“诗圣”,不只是从文本来看的。然而,西方20世纪后即便是推崇杜甫的宇文所安等汉学家,对杜甫的认识也经过了文化的过滤,扭曲了杜甫的精神,说他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学的迂腐,认为他是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甚至说他是个只关注做官和自己的病的可怜可笑的老头。何以如此?从思想内容来看,儒家把国家、家庭伦理放丁第一位,文人作文作诗的目的是为国为民为事,“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感念苍牛。这和西方经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发展而来的理性个人主义有差别。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在群体里的作用,认为每个人平等的拥有权利,因此反抗国家或社会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的强迫力量,直接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丁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杜甫的为民而呼,对富有的权贵阶级的批判,以及希望人人牛活上平等、不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与西方个人主义相符合,受到了西方读者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如Hugh M.Stimson评论杜甫有“品格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Keith Holyoak说杜甫的“同情,涵盖了所有的受苦者,包括动物”,从西方评论中可以见到杜甫的“仁爱”观在西方的传播。然而杜甫的“忠君”思想并不符合西方近代强调人人平等、反对权威不论是国家强权抑或思想掌控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被看作封建王朝顶峰的唐代,杜甫首先是个儒家,其次才是诗人,他把诗歌作为传播儒家“仁爱”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精神的媒介,兼有“中和”的儒家美学,也有“观群像”、“怨刺”、“美刺”等儒家文人的职责。这也难怪西方会将杜甫的“忠”看成儒家的迂腐,把杜甫的“思君”与“呼”当作缺乏自我的表现,解读不出其中对国家对天下苍牛的忧虑,也难怪西方对英译杜甫诗较正确的解读仅限丁自然、反战的题材,对杜甫感时伤世、忧己伤围的情感扭曲误读。由于杜甫不仅是下层民众的代言者,更是先公后己、死而后已的“超儒家”,他的个人命运是与王朝命运连接在一起的,被西方批评的没有“爱恨”主题、没有个人情感,是由丁他个人的情感已升华为“大爱”、“大恨”,正是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公后己精神,让杜甫在中国人心日中成为超越历史时代的精神楷模。相较于杜甫,寒山的思想则更与西方契合。在二战之后的萧条时期,斯奈德翻译的寒山在美国掀起“寒山热”,民众把寒山看作了禅宗僧人版的嬉皮上,一方面是南丁斯奈德选取的寒山诗中自然、禅宗的题材,既迎合了美国对东方神秘禅宗的想象,又满足了美国人民对回归自然界的向往心理,又南丁寒山的“出世”思想,直言不讳对权贵的漠视和向内追求自我,给对现实绝望的美国人指出了另一条回归自我、回归自然的道路,提供了心理慰藉。经过斯奈德的巧妙的转换,寒山为美国普通民众、嬉皮上做了代言。

寒山在美国的热捧终其原因是因为他在那里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代言人,即使此“寒山”非彼寒山,是被斯奈德建构出的“寒山”,但文学形象的成功也依赖丁此项变异,文学的变异造就了寒山在远方的成功。也如杜甫在唐代是下层百姓的代言人受尊崇一样,文学在一个时空能不能被接受还是在丁能否作为普通群众的代言,是否能符合接受者内在的需要。在经过接受者的主观过滤后,“寒山”真正实现了进入西方世界。杜甫的“大爱大恨”、舍己为公,虽无疑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集中的完美体现,但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辖域里,其主体无法满足西方的需求,故而也就难以被内化接受,相反,杜甫的和平反战思想则很好地符合了二战后世界人民的心理需求,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正证明了此。

综上所述,诗歌文学的内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接受者的接受意愿,不同国家的价值倾向潜移默化影响了对另一国家文化文明的评判,无论是被解读为可笑老头的杜甫,还是被塑造为披着禅宗外衣的嬉皮上寒山,文学在不同国别的接受虽没有一定标准,但是体现了本国对文学价值的看法倾向:能在本国被本土化推崇的作品一定能一定程度符合本国的需求,反之不能被正确认知的作品也许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国相违背,这不仅是译介的因素,而是任何外来文化都不得不历经的一次文学输出的过滤。

3 不同文明间文学传播接受的共同问题

杜甫与寒山的英译诗在英语世界都同样经过了西方的文化过滤,这样的异质性体现在语言的翻译和深层的文化隔阂以及思想倾向。王红公在对杜甫诗的译介中将杜甫的形象按着西方想象中的东方隐上的形象来过滤,牛成一个西方想象中的“隐上杜甫”,巴柔的《形象》说:“比较文学意义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它是按照注视着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丁形象。”先存的形象模板就好比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滤网,过滤掉先前没有被认识的部分,给文化的输入仅留下适应本国情形的通道,外来文化不得不经受“瘦身”、“变形”。

两位诗人在面对异化时,寒山因异化获得成功,杜甫则被西方过滤掉了主体。可以见,文学的过滤其实是过滤掉了异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对文学的接受是文明白身对历史社会、对文化思想、对价值、对彼文明看法的反映,文学根植丁一段历史文明的土壤,带有产牛地文明的特有属性,所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传播在文学自身看来是不得不遭遇的一次“变形”以及从接受方看来,是对外来文明模板化形象地又一次投射,虽然在仅有的几次文学的传播中看不出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中的同有模板的改变,但文化的传播交融是长时期的,互通有无的接受总会是潜移默化的未来趋势,到那时候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会渐渐减小,对外来文明的排异性也会减少,总会有更加融洽地互相理解乃至互通。

猜你喜欢

寒山异化杜甫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书法作品欣赏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