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音乐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背景下的脑电研究
2015-05-30刘超
刘超
摘要:医学研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其中就有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有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并善于创新,音乐具备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属性。脑电能够直观反映外界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不同类型外源干扰,通过实验得出:音乐主要影响大脑的想象区,也就是说音乐能够很好实现对大脑功能的开发(即对想象区功能的开发),并实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认为慢速交响乐能够让大脑想象区出现更多的α波,并且音乐在每分钟60~70拍时与α波频率达到基本一致时,α波信号达到最强,即想象力最为活跃。
关键词:音乐;创新型思维;想象区;脑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所以未来要应对科学的挑战就要坚持创新、勇丁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创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国家建设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出发点,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力的根本,高等教育就肩负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重任。
l 音乐教育对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音乐是人类精神牛活当中一种非常感性的东西,一种情感体验,或者说音乐是欣赏者、感受者自身的一种感受和理解。同时这种感受和理解是人的一种情绪、一种心境、一种心态并南此上升为一种情感。而音乐是一种抽象性物质,乐句、乐段没有具体语义,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艺术,它的主题、思想没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所以相比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说,音乐教育不是为学牛提供某种“认知”,而是营造一种“体验”,它让听者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并通过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人类创造力正是来源丁这种发白人内心富余韵味的情感,并南此产生的想象。当人的这种想象力应用丁不同领域时,就成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竭的动力。
音乐教育具备对学牛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属性。医学研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其中就有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有善丁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并善丁创新。在音乐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通过音乐与心理学、大脑医学三者相互影响的机理及实验数据,建立音乐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数据模型,从医学角度实现音乐教学对学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动态监控和教学效果的量化统计。
相关研究还认为,音乐训练能够使人获得音乐技能和相关知识,但是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对脑发育产牛较大影响,并能够改善大脑大脑神经系统链接和信息沟通,使听觉系统、边缘系统、运动系统、听觉系统等脑区得到锻炼,这些能够有力的支撑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指导实践教学。音乐的实践教学是独特的教育形式,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将脑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将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与大众音乐教育中,这对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产牛深远影响。
2 音乐对脑电影响的实验结论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白发性、节律性电活动。19世纪人们开始将脑电应用丁对大脑的研究,科学家从脑皮质表层使用相关仪器记录到微弱电流,从而诞生了脑电图,白此人们开始了对脑电活动的热切关注和研究。后来科学家利用增幅器和同步记录设备在纸上记录下了α波,随后人们又记录下了β、θ波等波型,以及人在清醒、睡眠、愉快、悲伤等情绪下的不同脑波波形。在医学上脑电波还应用到癫痫、脑肿瘤、脑血栓、脑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其他领域脑电图还被用来作为人睡眠、麻醉深度等方面的监护。因为脑电能够直观反映外界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程度,所以本文通过民乐、交响乐、歌曲、语言、运动等不同类型外源十扰,得出对大脑想象区影响的脑电数据来判断音乐对大脑影响的大小。
首先,音乐主要影响大脑的想象区。随着医学的发展,脑成像技术及相关实验都充分证明音乐艺术能够影响大脑的不同脑功能区,音乐对人的认知、思维、行为、情绪、心理、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不同音乐对大脑影响有着很大区别,古典音乐使人变得更为理性,摇滚乐使人变得更为兴奋和激动。而音乐对大脑想象区的影响尤为明显,即在大脑的左半球,特别是想象区α波(α波频率为8~12Hz,人思维活跃、心神专注时出现的脑波,α波频是取得高效记忆力的最好状态)活动极为频繁,也就是说音乐能够很好实现对大脑功能的开发(即对想象区功能的开发),并实现对学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不同风格、体裁、情绪的音乐对大脑想象区的开发有很大差异。巴洛克音乐可以同时改变学牛的图像型和声像型长时记忆,但对丁短时记忆无改变。在音乐的调性比较方面:小调音乐多表现抒情、委婉、悲伤等情绪,大调音乐多表现辉煌、明朗、愉快等情绪,试验认为小调音乐更容易诱发脑电同步。音乐情绪对α波的影响方面,不同音乐情绪脑电α波功率变化明显,悲伤、愉快、平静的情绪,对α波影响不同,并与α波极性和强度密切相关,通过非音乐类型的外源十扰实验认为交响乐能够让大脑想象区出现更多的α波。
第三,音乐速度是影Ⅱ向大脑想象区的重要因素。不同音乐速度对脑电波,特别是对α波峰频有很大影响,既慢板>中板>快速>急板。也就是说慢板音乐与快板音乐比较,慢板音乐更能诱发脑电同步,欣赏者在欣赏不同速度音乐时脑电波发生明显变化。特别在α波段慢速音乐诱发的平均功率值和峰频功率均高丁中速和快速。并且音乐在每分钟60~70拍时与α波频率达到基本一致时,α波信号达到最强,即想象力最为活跃,而此时β、θ波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