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理想及其差异研究

2015-05-30徐美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差异

摘 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均取材于自然。但由于二者观照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美理想。二者审美理想差异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区别所致。因此,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概况,对比研究二者审美理想的差异及其成因,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审美理想;差异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中西艺术家不断实践而得的至高艺术,也是美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探讨两者的审美理想及其差异,或将有利于从整体上感悟二者各自的审美法则与审美特质。

一、审美理想的揭示

中国山水画兴起于魏晋时期,经过五代至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得以完备,产生了众多优秀山水画家,有大量优秀的山水画作和画论流传后世,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主要表现为:

畅神为要,与道合一。南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到山水画的目的在于“畅神”,即是在山水或山水画中人实现“应目会心”“神与物游”,达到精神畅快。而山水之所以具有这种审美理想,则在于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中蕴含着天地之“道”。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的就是从中得“道”,实现人与道合一。这种审美理想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局限,在形而上的层面,追寻至美至乐,也赋予山水画以崇高地位,成为文人墨客对山水的审美期待。

气韵生动,意境为上。齐梁时谢赫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之首,对山水画的审美品评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重要的审美理想之一。山水画也以此为审美追求,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山水的勃勃生机,韵味之旨,追求画之意境。荆浩概括山水画创作的“六要”说,并阐释“气韵”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1]也正是在气韵生动这一审美理想的实现中,山水画更以意境为上。叶朗认为:“‘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2]气韵生动,意境为上,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影响着山水画的创作和品评。

君子“比德”情怀。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比德”说,认为自然山水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高尚的道德品质。画家也常以山水品格象征人之德行。因此,欣赏山水画,即是在美好的山水中确证自身品德,以物观我,以山水喻志。

寄情山水的出世情怀。由于受老庄、禅宗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践行儒家齐家治国中,也渴求超越俗世的困扰,由出世参禅悟道。但又因不得不参与世俗生活,无法完全出世、归隐山庄,人们便祈望于山水或山水画中实现片刻的清净。由于这种需要,在山水画的审美理想中便形成了寄情山水的出世情怀。

由此,可在对比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的基础上,感悟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理想。西方风景画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于18、19世纪发展完备,期间产生了众多杰出画家、流派和画作。文艺复兴后,西方人们的思想也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科学和理性,对风景画创作和欣赏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西方艺术的独特视角出发,领会风景画独特的审美理想。

从模仿自然角度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认为绘画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模仿自然[3]。西方风景画遵循“艺术模仿自然”的定律表现自然美。同时,因受“理念论”和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艺术模仿的自然,实质是神化自然。风景画模仿自然,形成了追求艺术真实与表现神的至善至美相结合的审美理想。

此外,西方风景画以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为三大科学支柱,极力表现风景画完美的透视比例,给人一种逼真、生动之感。风景画也非常注重表现光和色,特别是印象派画家们,对光、色有着深深着迷,画家们不仅关注自然事物的固有色,而且在写生中更加沉迷于在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从风景画完美的透视、光线传达和色彩表现中看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理想,体现出对科学美、理性美的追求。同时,也可以从中把握风景画“寓杂多于同一”的和谐美,及其在平面中展现立体,寓纷繁绚烂于静穆的审美效果。

随着风景画的成熟、发展,风景画也由对神至美的模仿自然中发展为表现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浓郁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十九世纪荷兰画家梵·高称其画“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4]由此,就可以理解西方风景画以期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眷恋和热爱的审美理想。人们在欣赏风景画中寻找生活,热爱自然,回归自然。

二、差异的总结

对比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理想,二者在审美理想上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体现为与道合一与为神代言的差异。中国山水画受老庄为代表的道教思想的影响,在审美理想中追求实现与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风景画则由于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在描绘自然山水中,祈望能够窥见神的至美至善,画家成了神的代言人,描绘自然越美,他就越有资格为神代言。因此,在风景画的审美中,西方人们希望窥见上帝之美,为神代言。虽然道家的“道”和基督教的“神(上帝)”均是创化万物的根源,但中国山水画与道合一的审美理想表现着人自身的极大自信;而西方风景画的为神代言,追求神至美,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对未知神的高扬,对自身的轻视。

其次,于静求动与于动求静的差异。中国山水画追求由远观写山水画的“咫尺千里”之貌,现实山水的躁动和声响在画家心中得以沉寂。同时,山水画家们也会刻意描绘孤寂之景,山水呈现一片寂静。在这极静的山水画中山水之“生意”自然呈现,似乎山水、人物、车马立即生动了起来,我们仿佛置身画中,感受到山水的气息。然而,西方风景画家大多喜欢近距离观察自然景物,表现运动着的事物,同时借助焦点透视手法,把我们的视线带向远方,遥望寂灭的地平线,似乎一切动态风景、人物等均将消失于地平线,给人以宁静之感,瞬间成为永恒。因此,中国山水画追求于静求动的“气韵生动”之美,而西方风景画则追求于动求静的宁静之美。

再则,超然淡泊与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差异。山水画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追求一种超然淡泊的审美理想。不执着于具体的山水景物,而是在山水赏会中,远离现实的自然,超越烦恼,走向彼岸世界。而西方风景画则更多地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这种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抗争,是对城市文明美的轻视和对自然美的高扬。

最后,天人合一与主宰自然的差异。中国山水画不仅直接从物的角度观察自然山水,而且通过“比德”的方式,以山水寓人品,表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西方风景画则更多地是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不管画面描绘狂风暴雨或风浪是多么可怕,我们都可以置身事外,以旁观的姿态把握这一切。或许正是在欣赏风景画中,人们可以反观自身的强大,主宰自然。由此,形成西方风景画主宰自然的审美理想。

三、差异的成因

作为精神性的艺术创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审美理想的差异根源于两者所要表现的思想、精神内涵不同。正如宗白华言:“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5]

山水画审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哲学、宗教和美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哲学方面,所谓“老庄炽盛,山水乃滋。”道家思想对山水画的兴盛产生重要影响。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庄子的“齐物论”与王充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自然万物是阴阳二气的凝聚,即是由“道”而生。因此,描绘自然山水的中国山水画便祈求在有限的山水画作中,去追寻生化万物的最根本的“道”,与道合一,表现气韵生动。其次,禅宗作为中国式宗教,对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观照产生很大影响。历代山水画家也大多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描绘山水时,常以表现禅意为旨趣,于山水画中寄托出世情怀,通过山水游赏参禅悟道。此外,人物品藻的审美取向直接促发山水赏会。对人之美的赞赏逐渐过渡到对自然山水美的高扬。从先秦以来形成的美学范畴,比如“气”“妙”、“神”“意境”等,以及美学命题“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对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建构有指导作用。

西方风景画审美理想的形成是在西方哲学、宗教、美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就指向自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根本,数的和谐、比例形成美。这对风景画追求完美的透视比例,以和谐美为至高审美理想,有根源性的影响。此外,柏拉图突破具体事物,认为理念是宇宙的根源,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模仿,只有理念世界才是至美的。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中,自然是神的作品,描绘自然则是为了展现神的至善至美。虽然,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逐渐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中独立出来,发现自然的客观美,但泛神论思想仍有存在。因此,追求神至美可以说是西方风景画一直追求的审美理想。文艺复兴之后,科学与理性的弘扬,促使人们更加客观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逐渐被人们接受。由此,形成了西方风景画追求神的至美、宁静和谐、科学美和理性美等审美理想体系。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605-615.

[2]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76.

[3]杨身源.西方画论既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8.

[4]文森特·梵·高.梵·高论艺术[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23.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2.

作者单位:

徐美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中国山水画对景创作教学探析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