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拷问养老院安全
2015-05-30
5月25日晚,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一场大火,带走了38名老人的生命。事实上,此次火灾并非个例。粗略统计,从2010年4月黑龙江省肇东市太平乡养老院火灾到现在,仅被报道出的养老院火灾事故就达到10起,直接导致60名老人丧生。
康乐园老年公寓成立于2010年12月,是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正规养老中心。事故发生后,调查组经过初步调查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寓房屋违规采用易燃可燃材料为芯材的彩钢板,建筑耐火等级低;项目建设、设计不符合相关要求,安全疏散通道狭窄拥挤;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等也是导致火灾的重要原因。
风险意识整体欠缺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表示,养老院安全一直是养老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对很多中低端养老院来说,保证老人有饭吃、有房住就够了,安全、尊严等根本无法顾及。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认为,整个养老行业风险意识的欠缺是其根源。养老机构通过验收只是第一步,安全风险意识应体现在平时,在没曝出问题时,就该有应急预案、培训教育等。显然,我国养老机构从管理层到工作人员,安全风险意识整体比较差。如果严格参照国外标准,目前国内50%的养老机构管理者可能都不合格。
全国性强制标准缺失
乌丹星说,国外养老机构总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包括建筑安全、设备设施安全、水电等能源使用安全、医疗安全等。他们也会按照自理能力,将老人分区管理,但会同时考虑逃生问题,将失能老人安排在低楼层、靠近逃生通道的地方。
我国现行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消防安全方面只规定了“老年人居室不应采用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却没有更细节的要求。近些年来,北京、上海等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标准,但全国性标准依然欠缺。
养老院不一定要政府办,但政府一定要管好
火灾发生后,有人质疑养老院的民办属性,但在巨大养老需求面前,单靠政府无法解决。“养老机构不一定都要政府来办,但一定要政府来管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韩克庆教授说,政府应告别“救火员”角色,不要等出问题了,才跑去“灭火”,而应制定好规则、标准、制度,并进行有力的监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则呼吁,政府应增加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如果投入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河南鲁山县养老院的火灾悲剧,就与为节省成本偷工减料,使用违规建筑材料,照护人员配备不达标等有关。
养老机构则应向国外学习如何提高安全意识,比如每隔几个月做次安全培训,并进行实战演练,“包括院长、护工、财务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参加。”乌丹星说。
选养老院时要看啥
选择养老院是件难事,也是门学问。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说,选择时一定要综合考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平认为,首先要做到实地考察。一看养老机构相关证书,比如是否有民政部门颁发的执业证书,内设医疗机构是否持有国家批准的医疗机构证书;二看养老院内外环境,如居室、浴室是否配备无障碍设施,是否有休闲、娱乐、健身场地,居住环境是否舒适、通风、采光好;院外周边是否有医院、超市等,是否存在环境及噪声污染等;三看护理水平、服务态度,比如观察已入住的老人衣着是否干净、头发和指甲是否太长,情绪状态如何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则强调,养老机构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善更加重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他们在应对火灾等意外时,处于绝对劣势。如视力、听力、嗅觉、触觉衰退,活动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心理素质下降等都会导致老人反应和自救能力大幅降低。
因此,养老机构建筑中最好配有消防喷淋系统,并保证安全的防火分区和疏散通道。针对老年人感知力下降的问题,为养老居所安装警报装置也是预防意外的重要措施。数据显示,美国在过去的30年间,随着报警器在住宅中的普及,火灾死亡率下降了40%-50%。李建民补充说,子女还应了解养老院共有多少护理人员,夜晚有多少值班人员等,因为护理人员及夜班人员的配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人能否得到良好护理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