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芷江寻父记

2015-05-30陈锦耀

晚晴 2015年7期
关键词:菜瓜芷江独山

陈锦耀

几十年过去了,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从未忘怀且一直很想了解他去芷江以后的情况,哪怕是只字片纸,蛛丝马迹。这个心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越来越强烈。

父亲是1946年离开我们的。

记得1944年底,日寇从广西逼进贵州。当时在独山铁路上工作的父亲,没能挤上那连车顶都坐满了人的最后一趟火车,便滞留在了独山。

不久独山沦陷,日军进犯独山,造成空前的灾难。其实,这也是日军最后的疯狂。在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后期,日军已经日薄西山,顾头不顾尾。进犯独山的日军在狠狠地抢掠后便撤退了。他们抓了大批的老百姓当挑夫,父亲也在其中。半个多月后父亲凭着机智逃了回来,虽被打得遍体鳞伤 ,但总算捡回一条命。

1945年底,父亲设法把母亲和我们兄弟俩带到贵阳,当时我们借居在红边门世界书局的库房里,过着举目无亲艰难困苦的日子。年底过后,铁路局开始在昆明召集员工报到,原本要报到的父亲被几位好友约去芷江机场做翻译,便随同他们于四六年初去了芷江机场,为美国陈纳德航空志愿大队服务。

哪知父亲此行一别便再也没有回来。秋末,一位同去的父亲朋友回来口信告知,父亲已死于当时机场发生的一场霍乱瘟疫,客死他乡。噩耗传来,天崩地裂,裹过小脚又不识字的母亲无力地带着年幼的我们去料理父亲。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家顷刻崩塌了!

没有了父亲的我们,年幼无能,母亲只能靠着单薄的身躯和颤颤巍巍的小脚在铜像台当女佣,抚养我们,支撑着这个家。后来,母亲在浙江同乡会老乡的帮助下进了企鹅烟厂(现贵阳烟厂)当工人,哥哥十二岁也开始去书店当学徒。

几十年过去了,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从未忘怀且一直很想了解他去芷江以后的情况,哪怕是只字片纸,蛛丝马迹。这个心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越来越强烈。

几年前,哥哥就曾去寻找过一次,但却失望而归。然而我们一家人从未泯灭过这个念头。去年六月,抱着努力和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踏上了第二次寻父之旅。

那次出行我做了一定的准备,一切都按着计划和资料来进行。我探访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芷江县志史办、档案馆和政协文史资料室,在此过程中找到了相关的领导专家,我都一一拜访请教且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特别是纪念馆的馆长,还邀我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那天,重访芷江。

第二次寻父收获的仍是那意料之中的渺茫和失望。我知道,任何战乱和动乱都可能导致历史出现空白。但所幸的是,我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盛情地给我留下了充分的历史资料。

那次走访,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机场的历史以及当年白骨坑的故事。

我按照飞虎队纪念馆馆长告诉我的方向寻找过去,可偌大的机场并未看见坟茔?我沿着村子找到了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他听了我的故事后便主动带我走了好几里路,来到一个已是一片菜瓜地的地方。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当年的万人坑,他向我要了纸笔,在纸上给我写下当时的年份和这个地方曾用过的三个名字。我接过纸条,望着眼前的菜瓜地,心里不由得一片茫然。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对七十年前的事肯定是知晓的,只是芷江机场自三六年修建以来,瘟疫和饥饿酿成了不少死人的悲剧。

不知这片菜地底下是否也有四六年那场瘟疫的亡灵呢?父亲在这里吗?机场的白骨坑又不止一处。我顿时脑子一片空白。

我不由自主地慢慢地跪了下来,湿润的泥土浸透了膝头。望着一大片瓜地,瓜叶在微风中摇动,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这里就是那战乱年代筑梦机场的灵魂安息地吗?父亲的亡灵或许在这里安息,或许在天空飘荡。我望着天空,对着机场,看着眼前的这片黄土地,奋力地大声喊叫着:“爸爸,我来看您来了!”

这是一句沉积了多少年的话,一句说迟了多少年的话啊!话音飘向天际,在机场的上空回响,父亲也许真地能听到。我跪着,将头深深弯向膝盖,眼泪不禁流了下来,撒落在黄土里。

我的寻父之旅,难道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寻找父亲么?不!远远不是。我在寻找的是那一段历史,寻找的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家庭遭受日寇灾难性侵略的历史记忆。而这个家庭正是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历史缩影。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遭受过太多的磨难,这段历史,我们绝不会忘记!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应该做到的,也是我芷江寻父之行的最大收获。

猜你喜欢

菜瓜芷江独山
难忘芷江红
在独山打磨石器(组诗)
面条兵
农家乐
忆儿时夏夜纳凉
以教育精准扶贫——独山兴农中学侧记
芷江受降纪念坊有感(外四首)
平湖市独山港镇航天科普中心揭牌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
lnhibitory Effects of Original Nano-Cu2O Drug and Nano-Cu2O Suspension on Snake Melon Botrytis cine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