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2015-05-30晚综

晚晴 2015年7期
关键词:子书圈点包拯

晚综

《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命子迁》(作者:司马谈)

“此孝之大者”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热切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儿子诸葛瞻和二姐之子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在《诫皇属》中,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作者:包拯)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诲学说》(作者: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氏世范》(作者:袁采)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在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又称《俗训》)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问世以来,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

“凡是人 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猜你喜欢

子书圈点包拯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黄侃读书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铁面无私
——包拯
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的经济效益——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