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祖宗的规矩,你都丢了吗

2015-05-30水风

晚晴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规矩老祖宗规矩

水风

小时候,第一天上学,父母教的是,“在学校要守规矩”;过年时,一大家子聚餐,长辈未动我先动,则被呵斥,“不能乱了规矩”;那时候还有广场的公审公判,指着那一排五花大绑的,大人会对小孩进行现场警示教育,“看,那就是不守规矩的下场”……

哪些祖宗规矩不能丢?

2014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是“北京的老规矩”,当时引发了很多人思考。于丹点评说,老规矩是变革时代的一种传承。但这种传承面临的是断层。今天,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记起类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 这样的老规矩。

有人不屑地说,这些都是老黄历了,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现在男人还留辫子吗?女人还裹脚吗?辛亥革命破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规矩,新文化运动变了中国几千年写文章的规矩,土改改掉了比帝制还久远的土地私有规矩,还有什么规矩不能变?

什么规矩不能变?上下求索,扪心自问,觉得再怎么变,做人的规矩不能变。

生而为人,就有做人的规矩。今天的人,会比两千年前聪明吗?比中世纪的人少暴戾吗?比大航海时代更勇敢吗?未必。全世界的人性,什么时候都一样,都有贪嗔怒痴;哪里也都差不多,高贵和卑劣共存。做人的规矩,就是为了守护人性的光明面、抵御阴暗面而存在的。

中国老祖宗的做人规矩,是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不在其形式,而在实质。没有皇帝了,但天下兴亡,人人仍然有责;不再有士农工商的排位,但士大夫的情怀、商人的诚信,依然当传承下去;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但作为中国人,孝依然是百善之首。现在流行的鸡汤文最爱教人“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我以为,就是做人的基本规矩。

还有些规矩,是一个民族的徽记,血脉的DNA,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春节的团聚。没了这些千年传承下来的规矩,还刷得出华夏民族的存在感吗?讲一样的规矩,是浓浓的同胞同袍情;一样的讲规矩,才能自在无碍。海外的华人,固守着过春节的规矩;唐人街的餐馆,还供奉着关公与财神,不论到哪里,都留住了根。这就是归属感。

今天,我们重新唤起老祖宗的这些规矩,是为了在诱惑中把持自已,在迷失寻找归宿,在喧嚣中皈依净土。

我们的规矩为什么落后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梁鸿说,怎么看待老规矩,其实就是怎么面对传统文化。

都说东西方的规矩不同,东方的规矩是孔子定的,西方的规矩是上帝定的,但个人认为,其实里子差不太多,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敬畏、仁爱、诚实……

西方的月亮不比东方亮,但为什么,我们就是觉得别人更守规矩呢?

在我们时常为某些国人的表现感到脸红的时候,我们想过没有,中国曾经是世界在最讲规矩的国家,我们曾经领先了世界2000多年。尊儒重道的“礼仪之邦”, 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都有规矩。对外面的“蛮夷之地”“化外之民”,拥有天朝上国挡不住的优越感。直到国门被洋枪洋炮轰开的时候,满清的官员们一方面对洋人卑躬屈膝、一方面又鄙视之,就是认为其没有规矩。

但如今却像是在“反转”。别人以守规矩为上,我们以破规矩为功;别人将规矩上升为严法,我们将规矩搞成笑柄?我们学别人的好规矩“南橘北枳”,别人学我们的破坏规矩就“青出于蓝”?这绝不是“别人”比我们高尚,更不是种族差异。

作家陈良说,不讲规矩背后有利益、人情、圈子和权力的阴影,是利己主义、特权思想、人情观念、圈子文化、从众心理使然。分析得透彻。但从普通人的角度,笔者还想说的是,规矩差,也不全怪我们自己。

规矩是要教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读大学的女儿子嫌母丑不认;儿子因没坐成飞机追打老父。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除了批判这样的儿女,难道不更该反思,这样的儿女是怎么教养出来的?今天,除了考名校赚大钱的梦想,有多少家长和学校教过孩子该怎么做人?

当然,也要说说鼓舞人心的例子。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八项规定,落实得好,全国大大小小官员都规矩多了。为什么这个规矩就管用?一言以概之,高压。中央纪委网站去年一年都在曝光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仅今年1月,就又曝光了165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06人。

这让我坚信,中国人是能守规矩的。

猜你喜欢

老规矩老祖宗规矩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按规矩办”
文物表情包
人类的老祖宗
老祖宗的童年
老规矩不老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粤人吃饭讲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村里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