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

2015-05-30刘海螺

东方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联想语境词汇

刘海螺

【摘要】词汇的联想意义是文化的一部分.跨文化语境既存在共有联想,也存在特有联想。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各异;二是联想意义为一文化语境特有,为另一文化语境空缺。本文探讨了跨文化语境间词汇联想的异同。

【关键词】文化;语境;词汇;联想

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从(B.Malinowski)1923 年提出的,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词汇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可以从利奇(G.Leech)的名著《语义学》(semantics)中找到解释。利奇认为,联想意义是一个概括性术语(summary term),内涵念义、风格意义、感情怠义、折射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可用联想意义这一名称来概括(G.Leech,1981)。联想念义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当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脸,把占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使其具有文化内涵时,联想意义便产生了。这种“富有内涌念义”的词叫做loaded words,除了概念意义之外,它们还带有感情上的联想意义。

文化间的共性可能赋予词汇一致的联想意义,而文化间的差异则会导致联想念义的不同。例如.几乎在所有文化语境中.dove(鸽子)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一fascist(法西斯)使人想到“战争”、“屠杀”与“残暴。而dragon(龙)、full moon(满月)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中国人认为dragon 是“权力”、“吉祥一的象征,而英美人典则把它看作“邪恶”的代名词;中国人从full moon 联想到“美好幸福”或“与亲人团聚”,而法国人只是用它形容“圆滚滚的大面孔”,所以他们欣赏不到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文化底范也不足为怪。文化语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

不同文化间总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即使是在东方和西方这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之间也有相互迭盖(overlap)的部分。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有共同的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 大脑,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类似的生存经验决定了中西文化语境之间也会存在共有联想中国人的思维和英美人的思维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一开始就有共同的东西。

在中西文化语境中,人们时常根据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把它们同一定的品质或特性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比如,百兽之中狐狸生性狡猾,这在中外童话及寓言中,均有体现,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 之喻。同样,驴会让人联想到“愚笨”(as stupid as an ass),而蜜蜂使人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鹦鹉则是“学舌”的象征(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某些颜色词的联想念义也有重合的地方,如,白色表示‘洁白”(Purity)、“清白无辜”(innocence);黑色意味着“不好的”、“邪恶的”,black market 是“黑市”,black 一hearted 是“黑心的”;红色象征“喜庆”,西方有red-letter days,我们也有红喜字和大红灯笼。此外,玫瑰(rose)让人想到“爱情”,太阳(sun)使人感到“温暖”,天鹅(swan)象征着“圣洁”,绿洲(oasis)让人看到“希望”,春天(spring)使人体验到“生机”,脊梁(backbone)代表着“中坚力量”,发烧(fever)比喻“热情”,痒(it ch)比喻“强烈的愿望”,而睡(s1eep)则象征着“死亡”。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

二.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各异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中国人听到“肥肉”就会联想到“美差”、“好东西”,到嘴的‘肥肉”要是吃不上可就遗憾得要命,而美国人听到fat meat 会觉得那是“毫无价值、该扔掉的东西”。“妥协”(compromise)对中国人来讲总是表示消极意义,它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中国人在原则问题上从来不让步。但在美国文化中妥协是达成协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它具有积极意义。一九九九年末,中美就中国加入WTO 举行最后谈判.在签署协议的最后一刻,美方做出了妥协,但事后美国人不也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谈判吗?

对于动物或颜色同汇,不同文化语境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熊(bear)让中国人联想到“愚蠢”,但作为俄罗斯民族的图腾,它被赋予多种褒义― “友善”、“森林主人”、“未婚夫”等等。中国人把喜鹊(magpie)当做“报喜鸟”,有“喜鹊登枝、喜事临门”之说,俄罗斯人却认为它是“绕舌者”、“贼”的象征,而在苏格兰人的眼里,它预示着“死亡”,一只飞临苏格兰人窗户的喜鹊所带来的恐怖程度不亚于汉文化语境中的“夜猫子进宅”。绿色(green)在西方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green hand)或“嫉妒”(green 一eyed),而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春天”、“新生”和“希望”。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词汇联想意义的不同。生活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人与生活在北半球的英国人对于圣诞竹(Christmas)的概念就不完全一样。圣诞节假期(Christmastide)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意味着“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辽阔的海滩”,却让身处北半球的英国人联想到“寒冷的冬天、灰色的天空和漂亮的灯饰”。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在英美这两种较为相近的文化语境里,同一词汇也会产生不同联想任何美国人都认为一只黑猫(black cat)从眼前跑过会带来“厄运”,而在英国人眼里恰恰相反― 它预示着“好运”即将来临。可见,词汇的联想意义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有时还会蒙上一层迷信色彩。

三.联想意义为A 文化语境特有、为B 文化语境空缺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汇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即不产生任何联想。这种情况我们姑且称之为“联想意义空缺”(associativo meaning gap)现象。在汉文化语境中,乌龟(turtle)除了象征“长寿”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竹子(bamboo)这种植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咏竹、画竹,邵渴有“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名句,郑板桥的竹画更是享誉世界,而竹也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之象征。但bamboo 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bamboo 一词都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同样,一些词汇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语境中是空缺的。例如,beaver(河狸)喻指 “卖力气的人”;eggplant(茄子)是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字眼,是对“黑人”的艇称:d af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许多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 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但这些词无论如何也不会引起中国人类似的联想。

值得一提的是,,字可以因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homophone)的语义值。所以语音成了语义联想的物质媒介。如:“鱼”谐音“余”、“八”浩音“发”、“四”谐音“死”、“九”谐音“久”、“梨”谐音“离”、“鸡”诺音“妓”.而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eight、four、nine、pear、hen 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同样的联想。其原因在于英语同汇音节过多,诺音的概率低,故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儿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所讲的“联想意义空缺”是就同一个词汇而言,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往往有不同的词汇传递相同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goat 喻指“色鬼”,用chicken比喻“胆小”,汉语中的“山羊”、“小鸡”虽无此义,却有“狼”(w olf)、“鼠”(mouse)与之对应。同样,中国人说“拦路虎”,英美人说a lion in the way;中国人说“害群之马”,英美人讲a black sheep;中国人说一个人“圆滑得像泥鳅”,英美人则说s1ippery as an eel,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负载着一定的文化蕴意。从某种程度上讲,词汇的联想意义就是它的深层意义、文化意义,不了解这层涵义就有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1993)说过,“联想意义往往难以捉摸、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可见,对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而掌握这一意义又是何等的重要。

猜你喜欢

联想语境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