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鼎公婆

2015-05-30万培育吴彩明陈英杰韩军林原

海峡摄影时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城隍金门公婆

万培育 吴彩明 陈英杰 韩军 林原

《火鼎公火鼎婆》是涂脚戏项目之一,是福建泉州民间庆典、迎神赛会“踩街”、“妆人”游行中,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至今有近300年历史。

在闽南侨乡,无论集镇或农村,每逢元宵值佳节,常有火鼎公婆这种传统节目的表演,其表演形式是一个装扮火鼎公,另一个装扮火鼎婆,两人抬一个放在斗篮上的大铁鼎,两侧并贴上“扫去千灾,迎来百福”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红联纸。

铁鼎之中点燃柴火,火鼎公手执长的竹烟管,嘴上挂副八字胡须,火鼎婆脸上两颊画着两块红消膏,手中摇着一把大芭蕉扇。这对火鼎公婆,抬着火鼎,三进三退,打诨闹科,笑谑诙谐,趣味横生,往往引得围观者阵阵大笑。这对火鼎公婆沿街串巷,甚至到各家各户门前,同主人大开玩笑,屋主人兴之所至,常常给予糖饼之类礼物。这风俗沿袭至今,为节日增添无限热闹氛围。

自成一格的“街舞”

“火鼎公火鼎婆”表演者由三人分别饰“火鼎公”、“火鼎婆”和“村姑”组成。

“火鼎公”属“破衫丑”打扮,嘴上挂着八字胡须,手拿桔木长烟管,身着反穿的羊羔黑裘,布鞋,下着黑色宽筒裤,裤管下端扎紧,脚穿圆口软底黑布鞋,腰束长绸巾,一手执桔木长旱烟管,一手执芭蕉扇。“火鼎婆”属“家婆丑”打扮,脸上两颊涂着红色,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大红布鞋(闽南俗称“大鸡角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摇着大圆蒲扇。“村姑”以乡村少女充任,属“丫环”打扮,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用绳子系一小捆木柴。

表演时,火鼎公、火鼎婆用长竹竿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铁鼎中柴火烧得通红。火鼎公、火鼎婆随着民间小调《十串花》(又称《流水板》)等乐曲的节奏,三进三退,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

三人或快步飞穿,或缓缓踯蹰,舞姿神态随意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或运用手中的道具表演各种技巧、身段。有时“火鼎婆”故意大煽其火,燎得前头的“火鼎公”火烧屁股,捶胸跳脚、骂骂咧咧;有时火焰将熄,三人反担火鼎鼓足腮帮,拼命吹火,结果被烟灰迷眼,涕泪齐流,狼狈至极,观者笑弯了腰。一路上,火鼎公婆一边用幽默戏谑的话语,一边踏着滑稽的舞步,做出种种逗人动作,同围观群众嬉戏,甚至打情卖俏,即兴表演,风趣而多乐,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增添欢乐气氛。

为提升气氛,一般一个队列组合中,都有数对“火鼎公婆”混合穿行表演;另有一队“村姑”,担着柴担,跟随火鼎公、婆之后,亦步亦趋。其舞蹈因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气氛热烈,自成一格。

“火鼎公火鼎婆”的起源

“火鼎公火鼎婆”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产生于何年代,至今难以确考。关于它的起源,也有几种说法,如贫家“妆人”说、城隍“火鼎踩路”说、“火神”崇拜说、油炸秦桧说等。

关于贫家“妆人”说,据泉州鲤城区江南乡上村村民间老艺人杨式英介绍,该舞系始于清末。相传有一次某地举行规模浩大的迎神赛会游乡活动,家家户户“妆人”参加游行。有一户农家,家境贫寒,老夫妻情急之下,即用家中两根竹竿架起唯一一口大铁锅,放进几块木柴烧起火鼎,二人抬着出门参加游乡。又恐途中柴火燃尽,而叫女儿挑起柴担跟随其后,一路添柴续火。因其表演独特,气氛热烈而风趣,遂广为流传,形成闽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

还有城隍“火鼎踩路”起源说。据近些年调查,“火鼎公火鼎婆”舞蹈系源于泉州民俗中的城隍、王爷等神出巡时,抬火鼎“踩路”的民间习俗。

泉州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地方神袛众多,一年四季酬神游佛、迎神赛会不断。单泉州城内就有关帝、天后、吴真人以及府、县二个城隍等。城隍系管辖阴阳两界最高神明,其权力之大,据《泉州府志》引《陈让碑记》载为“监察官民善恶”。凡大小官员到位“必先假庙与神誓其阴阳表衷协于正直”,否则生前死后都将受到城隍责罚。

泉州城隍凡春秋二祭,府城隍五月十三日为神诞日,凡遇重大节庆,城隍金身及庙中大小诸神必与泉州城中神格较高的众神明一道上路出巡。清·乾隆《泉州府志》记上元夜泉州迎神踩街盛况:“妆为神像”、“假面盛饰”、“鸣锣助喊”、“其疾如风”、“一国若狂”。

各路神明出巡前必先经一番“踩路”,扫除路上妖氛,以保一路清净。至今金门城隍四月十二神诞出巡的前一天晚上,各铺境须抬一“火鼎”,并由道士在前开道,沿着明日城隍爷出巡的路线从头到尾走上一圈,称为“踩路”,极其隆重。只是金门“火鼎”系燃食用油而非燃柴而已。

金门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其人、神、信仰、习俗大都由泉州传入,可证泉俗迎神赛会抬“火鼎”习俗年代更为久远。时至今日,泉州城乡尚有结婚抬嫁妆,必由父母认真烧起一炉旺旺的炭火,请一懂“礼”的长者担着走在队伍最前头;而新娘临入夫家门时,亦必从夫家特意烧起的炭炉上跨过,称之为“跨火炉”。上述“火炉”皆意在趋邪除污,与城隍“火鼎踩路”功能一致,可见“火鼎”在泉州民间习俗中影响之深。

泉俗城隍“火鼎踩路”今已罕见,却见保存于金门海岛。而泉州城乡由迎神赛会的抬“火鼎踩路”,衍化成为“火鼎公火鼎婆”抬“火鼎”踩街游行,又由燃油改为燃柴,不但节省开支,而且可平添许多趣味情节,增加舞蹈的热烈气氛,更能为普通百姓喜爱。

火鼎公婆舞蹈寓意深刻,颇具历史、现实意义价值。从该舞蹈的表现形式上看,“火鼎公火鼎婆”的乐观爽朗性格,风趣幽默的神态是人们成功后的一种感情抒发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火鼎踩路”表达了人们对扫除一路污浊、驱除疾疫、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闽南地区和台湾金门的结婚风俗中,新娘需跨过投盐燃木的围炉(火炉),方能进入男家,这习俗取义于投盐之火旺且能避瘟疫。那熊熊燃烧的锅火也喻为当代人民群众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愉悦情趣。

山水含芳意,风云入壮怀。为保护“火鼎公火鼎婆”这一民俗,泉州制定了长期发展计划。诸如加强领导、健全协会、走入中小学课堂、走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和经费落实等保护措施切实可行,振奋人心。可以预见,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的未来,一定会像锅里的烈焰红红火火,越烧越旺……■

猜你喜欢

城隍金门公婆
两个城隍
两个城隍
恩怨如污垢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
1954年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