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书法的气韵美

2015-05-30焦宝成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气韵

焦宝成

[摘 要]气韵是书法美的真谛。气韵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二是艺术作品的质量;三是艺术欣赏水平。

[关键词]气韵;书法美;内容和形式统一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艺术国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南朝(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萧衍评天下书法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怒张,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他们说的,其实是书法的气韵问题。书法之美,美在气韵。

一、什么是气韵

关于气韵,有很多说法。张喜全先生考证,气韵,本是两个概念。气的概念产生较早,哲学的味很浓;韵和音乐有关,有旋律、节奏之含义。气可以追溯于《易》中所论天地元气,阴阳刚柔之气。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深厚的哲学思想铺垫,六朝人把个人的天赋秉性与后天修养、阅历综合在一起聚成一股“气”。汉代人说“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故有“人之生,气之聚也”一说,可见古人对“气”的解释角度不同,但都充满了哲学的味道。究其在艺术上的含义,还得从孟子“浩然之气”说起。从境界上讲,“浩然之气”要比生命之气高得多。后来由“浩然之气”演变出神气、风骨等,嵇康的“神气晏如”正是人物品操的气化描绘。庄子的《逍遥游》中追求的是心灵世界的展现。

宋人范温曰:“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段话概括了“韵”在中国艺术美学中的发生、发展过程。说明早期的“韵”指的是声韵,是音乐上的“声应律吕”。从晋开始将韵扩了范畴,借“韵”指代人的胸次和才智。有了韵、神韵、气韵、远韵、玄韵、道韵、雅韵、清韵等说法。

“气韵”合用,在六朝人遗存下来的书法墨迹中,已经有所表现。但书法审美意识中“气韵”这一审美概念却是晚于绘画。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这一审美概念。他指出绘画有“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形象,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比谢赫更早的是晋画家顾恺之,在画学原则方面,曾提出过:“悟对之通神”的审美观念。后来人慢慢接受了“气韵论”的学说。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传统理轮,它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内在联系高度地统一起来,使中国的艺术突破了形式外观局限而向虚意的内在无限发展。

我们认为,气韵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和韵味。书法的气韵,就是充满激情的线条中的意境和韵味。

二、气韵是书法美的真谛

《书谱》云:“情动行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作为性情抒发的一类艺术手段,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它的生命运动,在于线条的变化,这是一种自由的几近纯粹的方式,挥毫泼墨间,书家的精神气韵暴露无余。它的虚实、枯润、浓淡、疏密、方圆,以及整个跃动的轨迹,顺理成章地活化为某种别致的意象,勾勒起人们那虚无而真实的精神世界。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美的真谛是气韵。这种气韵的主要表现:一是顾恺之说的“通神”,即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其对应物之间的神情、神态上的交流与沟通。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即是书法形象的呼应、顾盼、挪让、启承、连带。二是谢赫所说的“生动”,即艺术形成中的节奏感和虚灵的动荡。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即是笔墨的徐疾、虚实、燥润、和谐与贯畅、气满神完。三是范温所说的“有余”,即艺术应有不同的风格。“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不露才之长,亦不足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我们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分析一下书法的气韵美。《兰亭序》是王羲之兴怀之作。当文友们乘兴吟赋,著成三十七首宴游诗,并编成《兰亭集》后,他亦文不加点,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气呵成。《晋书》评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此序成时,王羲之年已五十有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养积淀,使这幅作品成为他短暂而永恒的一生中最为得意也最富盛名的作品。《兰亭序》不快不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从容的墨迹,稳健而流畅,自然而含蓄。那同一个汉字符号“之”,却延伸出众多形貌,众多色彩的书法符号“之”,似乎变换的不再是方圆,而是书家内心灵魂的舞动。其飘逸无端的舞姿,妩媚而天成,妍丽而简率,黄庭坚评曰“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唐太宗言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董其昌也盛赞“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而包世臣称王羲之“为百世学书人立极”(《艺舟双楫》)。又如怀素的《自叙帖》。宛转、灵动的笔墨,时断时连的方块,充盈一片洁白的土地,飞白间酒力灌顶。迅速行进的步伐,将草字的狂肆,诠释得酣畅淋漓。怀素在作书,更是在用身体舞动,精气神贯注着书家与纸张的距离,暧昧或情仇转眼成过往的墨珠,闪出乌亮的光泽,像眼眶中的热泪,眸子被洗礼后,仅剩下纯澈的空灵跳跃着无限的情思。忽而笔意雄壮,忽而形象枯涩,堪称“神鬼助此道”。再如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楷模,他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都成就卓越,涉猎的领域有诗、文、词、画、书等。他的文人本色,学而优则仕的精神指针,使他朝着庙堂的深处步步推移。但举步维艰的仕途,潮起潮落的人生,却始终未能解脱苏轼的灵魂。故而他的文艺才华,才有激情挥洒的一刻,但他的书卷之气也随之弥漫溢散,并形成一种独有的书法特质。这使得黄山谷在佩服之余感叹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创作《寒食帖》的背景,乃在苏轼失意落魄之时。而那个时代的艺术审美取向,也已经发生了巨大转轨:不再强调唐之“法”,而求其“意”。《寒食帖》是宋人“尚意”书风的经典之作。宋代自苏轼开始,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不论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官,他们首先认定自己的身份是文人,心态自然也应该是文人士大夫心态。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来以书写法度为要义的风气,而将艺术素质作为书法要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宋朝的文人们更愿意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闲情逸致,在书中同样流露出属于自己的率真性情。这也就是‘尚意书风的思想基础。”包蕴于诗帖的内容里,那波澜起伏的文字,是作者、书家所思所想的结晶。诗帖前部分,字迹规则有法,多扁平貌。但情之所至,笔意已然成飞天之势,倏忽高大的单字,“年”、“偷”、“欲”、“势”……如零星点缀般的珠子,令人倍感突兀,其视觉冲击力自不言说。《寒食帖》是苏轼人到中年思想情感趋于成熟后的杰作。其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的语言,将豪放而平和、凝重而流动的艺术张力巧妙中和,表现得天衣无缝,有如天成。《寒食帖》正如苏轼一样,儒雅、含蓄、飘逸。苏轼曾言,“世人写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则不然:胸中有个天来大字,世间纵有极大字,焉能过此?从吾胸中天大字流出,则或大或小,为吾所用。若能了此,便会作字也!”这正是苏轼感悟书道的真谛,艺术的目的只在抵达生命的内核。这正是气韵所在,正是书法美之所在。

三、如何形成气韵

气韵的形成,须有三方面因素:一是艺术家自身的修养。艺术家才情足,胸次高,言举高卓不俗,才能有简约、清淡、疏朗、虚静、傲岸、旷达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位艺术家,他最好是兼备各种风格和技巧,至少是某一方面擅长有余,而在创作时,他不求显山露水,不拘法度,不逞其绝技,不讨好于人,而是“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使观者能从中体会到象外之象和深远无穷之味。这就需要艺术家不但要加强艺术修养,更要加强道德修养。二是艺术作品的质量。西洋称中国艺术为“无声的音乐”。蔼理斯更说:“中国艺术能以最真实和最明确的方式把生活的各种形态转换成美好的形式。”书法艺术,正是以无声的形式,表达着一种博大、神妙的思想情感。这种境界,需要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统一。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比如,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对仗不很工整,而且格律也不很严格,但却被唐人推为天下第一律,被后世推为绝唱。很多大诗人登黄鹤楼,因崔颢而不敢题诗。相传李白来此感叹:“眼前景色写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怏怏而去。但他仰慕崔颢,终不死心,写了《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上,江水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前四句专咏鹦鹉,后四句写诗意,与崔诗同调。又用崔颢韵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人沈佺骑有同格调的诗《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乾隆时黄仲则自负清才,有句云“坐来云我共悠悠”,为时传诵,但不能超越崔颢诗境之外。为什么崔颢诗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有两点:其一,气脉贯通,格高意超。律诗能一气旋转而下,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唐大历以后,能手已经不多,崔颢能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二,托想空灵,寄情高远。这两点综合起来,就是气韵。书法与此同理。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倍受推崇,不是字字精华,而是因为它的气韵贯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也正是自己所作所书,自己写自己的作品,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境界,才做到了气韵横生。三是艺术欣赏水平。在书法审美意识中“气韵”具有动态的属性,具有一定情感特征,而这种属性和特征是由视感优美和点线图象构成的。所以,对书法欣赏者而言,它是审美知觉、审美联想的产物,是欣赏者观书法文本图象之后,经审美联想转换综合而成的东西。如见到书法图象中弯曲的线条联想到“万岁枯藤”等等。这也是形成气韵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蔡 军〕

猜你喜欢

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合梅壶”的艺术美感与精神气韵
中国插花的精神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中国画气韵与传神之异同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