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层面解析柯林斯的《法律与淑女》
2015-05-30许绮
摘 要:威尔基·柯林斯的《法律与淑女》讲述的是一桩谋杀妻子的案件,因为证据不足嫌犯被判无罪释放,嫌犯的第二任妻子为了证明丈夫的清白,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她从调查案情所需的证人、证据两方面入手,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具有价值、能证明丈夫无罪的证据。
关键词:证人 证据 谋杀 法
被称为英国推理小说巨匠的威尔基·柯林斯因为《月亮宝石》和《白衣女人》而声名远扬,他的其他作品的中译本在国内很少见,而他对法律的兴趣并不只限于这两部作品,尘封多年的神秘书稿《法律与淑女》是他作品中译本的首次亮相,这部被誉为旷世之作的小说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本文拟从法律的层面对该小说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
柯林斯自小喜爱文艺,常常编写故事自娱自乐,二十一岁完成第一部历史传奇小说,即《威廉·柯林斯》,不久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一开始成绩平平,后来他结识了英国文豪狄更斯,并与他成为莫逆之交,之后开始在狄更斯的杂志上撰稿、写小说,于是写作之路逐渐展开,两人亦相知、合作长达二十多年。柯林斯的小说常有犯罪、悬疑、推理的元素在内,情节布局巧妙緊凑,一个问题的澄清往往又引出另一个疑问,而且他擅长利用当代的法律案件或本身的见闻做题材,对当时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批判尤多,所以,柯林斯以这种类型的小说蜚声社会,享誉三十余年。很多文学史家公认他为悬疑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先驱。
《法律与淑女》无论从情节铺设,还是人物刻画都无法与《月亮宝石》及《白衣女人》媲美,也许个别读者读后会有少许失望。然而,有评论家指出:柯林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当今通俗文化的两大“支柱”或两大“罪行”(推理剧与肥皂剧)都是他一手擘划。在《法律与淑女》中,我们更能看到柯林斯在小说里是如何将两种特质冶于一炉的才气。{1}小说的故事梗概是:淑女瓦莱里亚嫁给了绅士尤斯塔斯,于是立刻闯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她先发现她的新婚丈夫满眼泪水、神情沮丧,又发现丈夫的母亲不肯承认并接受她这个新媳妇,让她震惊的是丈夫娶她时竟然用的是假姓氏,这一连串的谜团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这位太太发现了丈夫是几年前毒杀妻子案的一位嫌疑犯,她读了整部丈夫的《审判报告》,也就是审判丈夫的全部过程——这场法庭戏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法庭戏——但是法官找不到投毒的直接证据,所以尤斯塔斯被释放,这件事在他身上留下了污点,也使他的生活蒙上了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然而这位女主人公坚信丈夫的清白,决心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之后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女主人公又摇身一变成为“神探”,在她的步步追索下,一个神秘的谋杀事件终于抽丝剥茧般地被揭露开来。
二
女主人公瓦莱里亚读完《审判报告》后发现它自动分成了三个大疑问,这些疑问和她的想法一致,所以要分析这个案列需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已故太太是被毒死的吗?从医生的证词可以看出,已故麦卡伦夫人疾病的症状是砒霜中毒,尸检的结果也足以表明病人死于中毒,而且,两位化学分析师在死者身体内部找到了砒霜,它的用量足以杀死两个人,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女人确实是被毒死的。
其次,是谁毒死了她?砒霜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也涉及他杀还是自杀的问题。在案发现场找到的药剂师的印制标签和一些零星粉粒成为重要的证据,调查的结果表明砒霜是已故夫人的丈夫即尤斯塔斯亲自去药店购买的,购买砒霜的目的是用来杀死家中的老鼠,但园丁和厨师一致表示他们没有拿到砒霜,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尤斯塔斯,他买砒霜的目的是什么?在证词的引导下,结果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人们认为尤斯塔斯有两次投毒的机会—— 一次是在药中,一次是在茶中。但接下来辩护律师的辩词让人大吃一惊,律师说已故麦卡伦夫人使用丈夫买给她的砒霜是为了改善她肤色的瑕疵,所以她不是死于中毒,而是死于过量服用砒霜,把砒霜当做面部瑕疵的修补手段,所以她秘密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无知地使用,最终导致死亡。那么嫌疑犯的声明是什么呢?他两次买砒霜都是在妻子的要求之下,原因是园丁和厨师需要。妻子也从未告诉他要用砒霜去改善肤色,但因为嫌疑犯的声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所以案件的矛头依然是针对尤斯塔斯的。
那么,第三个疑问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丈夫杀妻的动机是什么?尤斯塔斯的原配妻子是一个长得凶巴巴、而且不好看的女人。她任性、暴躁、容易激动,甚至经常大发雷霆。她死前得了重感冒,还有风湿病。虽然嫌疑犯的证词表明他和妻子在生活中很友好,但外人都认为他早已厌倦她、无法忍受她那让人讨厌的脾气了,所以他充分利用了那两次机会投毒以摆脱这位丑陋又爱妒嫉的妻子。
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他们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那么当初他们俩是怎样走到一起的?“人是商品,但每个人只能获得他与我交换能力所允许他得到的人货,他的爱情必须局限在其交换能力的范围内。”{2}男女双方在考虑到各自的交换价值的限度后才能找到自认为是最佳货色的人作为结婚对象,但这桩婚姻绝对是个例外。他们的婚姻是从已故太太的单恋开始的,她对尤斯塔斯充满了热情的依恋,但他身上却没有被激起任何相应的情感。被感情冲昏了头脑的她去了尤斯塔斯的住所,前来拜访尤斯塔斯的朋友发现她竟然躲在他的卧室里,为了彼此的名声,尤斯塔斯不得不通过娶她来平息一切流言蜚语。“爱情并不是构成婚姻基础的个人自然萌生的情感。”完全没有感情的结合是一件可悲的事,尤斯塔斯利企图用这一婚姻来忘却失恋的痛苦,因为当时他正处于另一段感情中,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桩不般配、不美满的婚姻。人们认为已故太太是一个被忽视、不幸福的女人,他们的朋友都劝他们分开。在妻子怀疑丈夫对自己的感情时,丈夫所爱的女人博莉夫人又恢复了自由之身,这可以从尤斯塔斯的日记看出来,他明确地表明是因为自己所爱的女人和别人结了婚才不得不匆忙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女人,既然博莉夫人的丈夫暴病死去,那么他希望自己也能恢复自由,他毫不犹豫地向博莉夫人表明了心迹。至此,丈夫杀妻的动机已经昭然可见。
三
犯罪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什么是犯罪?如何定罪量刑,这是与一定的刑法相联系的。“既然存在着人们联合起来的必要性,既然存在着作为私人利益相互斗争的必然产物的契约,人们就能找到一个有一系列越轨行为构成的阶梯,它的最高一级就是那些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就是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可能犯下的、最轻微的非正义行为。在这两级之间,包括了所有侵害公共利益的,我们称之为犯罪的行为。”{3}从证据的指向上看尤斯塔斯犯了谋杀罪,这是一种轻微的非正义行为,但他是否是真正的罪犯还需经过法律程序的论证。
法律程序论证的第一步就是得有证人的证词。“一切有理智的人,也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感觉同其他人相一致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衡量这种人可信程度的真正尺度,仅仅在于说真话或不说真话同他的利害关系。”{4}在这桩案例中出现的证人有护士、药剂师、工作人员、已故太太的亲朋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能证明尤斯塔斯犯罪的证词。这些证人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德克斯特,他是一个罕见的英俊男人,一个没有腿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作为尤斯塔斯的好朋友他反驳了其他證人的指控,以他与嫌犯二十年的了解,在他看来没有人比站在被告席上的尤斯塔斯更没有犯罪能力、更没有虐待能力。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也不存在谋财害命的作案动机,婚前尤斯塔斯坚持由夫人全权处理全部财产,死后有亲戚处置,嫌犯个人的财产根本不够支付豪华乡村别墅的生活费用,换句话说,妻子的死亡让丈夫丧失了三分之二的财产。德克斯特的证词清清楚楚,没有任何保留。“证人的可信程度应该随着他与罪犯间存在的仇恨、友谊和其他密切关系而降低。”{5}虽然德克斯特力证尤斯塔斯是无辜的,但因为他与嫌犯之间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因此他的可信程度或多或少遭到质疑。
从辩护律师的角度来分析,他认为嫌犯之所以把砒霜给妻子是因为他过于信赖和顺从她,自认为她及其他人都不会有任何罪恶的想法,他也未能意识到这样做会给他带来麻烦和危险。在嫌犯母亲的证词中,她指出已故儿媳一心一意依附于丈夫身上,对于个人容貌上的瑕疵她始终耿耿于怀,所以为了改善肤色,她没有不能冒的险。针对于儿子日记中袒露的对于妻子的真实情感,这位母亲认为公布这些摘录的片段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和中伤。人在脆弱和痛苦时所写下来的东西不足以作为评价个人的依据,更不能作为他是否犯罪的证据。因此,从证人们给出的证词来看,尚未找到对侦破案件有直接帮助的证词和证人。
考察、辨别被法律认定的罪犯及其同法律实施的关系,是该小说的主题。所以,证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小。”“如果某一件事件的各个证据都依赖于某一证据,那么,事件的或然性并不因为证据的多少而增加或减少,因为所有证据的价值都取决于它们所唯一依赖的那个证据的价值。”“证实犯罪的证据,可以分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那些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证据,我称之为完全的。这种证据,只要有一个,就足以定罪。”{6}审判要公开,犯罪的证据也应当公开,寻找证据需要精明干练,作出结论必须明白准确。所有指控尤斯塔斯的证据就是他已故妻子三个朋友的回信、他的日记、博莉夫人的信以及装有砒霜的药瓶子。可以说涉及这一起谋杀案的证据很多,但这些证据只能称为不完全的证据,只能证明尤斯塔斯和太太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他因同情她才和她保持夫妻关系。即使是药瓶子也只能证明已故夫人是服用了过量的砒霜而死,却无法证明是尤斯塔斯把砒霜放进了她的药和茶中。以上这些不完全的证据从单个来看,只能说明他有嫌疑,但判定为有罪却明显没有说服力,即使把这些不完全的证据放在一起也无法构成一个完全的证据,也即是说这具有价值、能定罪的“某一证据”到此为止都没能找到,它必定是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它的出现就能让案情大白于天下,但是它是否依然存在还是一个谜。法庭考察、审判的结果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尤斯塔斯是有罪的。
瓦莱里亚深信丈夫是清白的,但法律是讲证据的,不能因为证据不足就推理出丈夫是无辜的。为了证明丈夫的无罪,瓦莱里亚决定把那个阴险的证据不足的
苏格兰裁决改变成公正的无罪的英格兰裁决,然而这对于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女人来说是一件艰难并且充满危险的任务。寻找证据的过程中,瓦莱里亚首先想到了德克斯特,他是丈夫最好的朋友,他在法庭上的一番话足以证明他是站在丈夫这一边的。瓦莱里亚马上去拜访了他,出于某种难以启齿的原因,他误导了瓦莱里亚的查案方向,让她深信投毒者是丈夫的情人博莉夫人。当然想成为第二任麦卡伦夫人的博莉夫人完全有作案的动机和嫌疑,但瓦莱里亚与克拉琳达夫人的谈话令她意识到自己冤枉了一个无辜的人,因为博莉夫人有不在现场的证据。第一条线索断了,瓦莱里亚把目光投向了法律顾问普莱莫先生身上,他确实是一个目光敏锐、有独到见解、经验丰富的律师,通过分析瓦莱里亚和德克斯特的两次会面时后者的言谈举止以及神情的变化,律师推断出问题出在德克斯特身上,种种迹象表明德克斯特对已故夫人的死是有责任的。德克斯特迷恋尤斯塔斯的已故太太,还请求她做他的妻子。如果德克斯特真的是投毒者,那么尤斯塔斯没有罪的公开证明完全依赖于德克斯特有罪的公开证明,去哪里找到这个结果呢?这就是瓦莱里亚和律师查案的方向。
令人吃惊的是法律顾问普莱莫先生出示了权威医生的报告,报告指出德克斯特身上有毋庸置疑的潜在精神错乱,但至今尚未有疯狂的活性症状主动出现,所以作为证人出场还是可以的。所以接下来的查案将有更大的难度,他们面临的是一个随时会精神崩溃的精神病患,但也许也会因为他那即将崩溃的神经令查案者获得蛛丝马迹。事实证明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瓦莱里亚和德克斯特的第三次交谈给瓦莱里亚带来了线索,德克斯特坚决否认是自己毒杀了已故麦卡伦夫人,对于麦卡伦夫人的死,他表现得悲痛欲绝,他是这样说的:“那个可怕的夜晚,我一直醒着。密切留意着我的机会,才找到了接近她的办法!我进到那间房里,跟我爱的天使的冰冷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7}
《审判报告》中护士的证词有几行文字:“睡觉前我上楼去,为已故夫人的遗体入殓作准备,停放她的房间上了锁,通向麦卡伦先生房间的那扇门和通向走廊的那扇门一样,都紧锁着。钥匙都被盖尔先生带走了。两个男佣站在卧室外边值守。一直到清晨4点他们才能离开。他们只能告诉我这些。”{8}
对比以上两段文字读者和瓦莱里亚一样能发现一些端倪,既然门是锁着的,那德克斯特是怎么进入到房间和已故麦卡伦夫人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呢?所有的秘密就是那把钥匙,那把被偷走的钥匙不仅是通向房
间的钥匙,更是通向案情结局的关键,它就是决定案情的关键证据。瓦莱里亚立刻写信把这一线索告诉了律师。调查的结果表明德克斯特在麦卡伦夫人死前曾经拿了两把钥匙去配,一把是日记本的钥匙,另一把是保存日记本的抽屉的钥匙。也就是说,德克斯特除了偷走了卧室的钥匙,还偷偷配了两把钥匙,所以他能够毫无困难地阅读尤斯塔斯的日记,了解他的一切隐私。
瓦莱里亚冒险和德克斯特进行了第四次会晤,这次她又有了新的收获,在德克斯特精神彻底崩溃之前,他提到了“那封信”,他强调说那封信的每个字就是一把短剑,扎在他心上的一把短剑。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律师马上派人去找那封已经被德克斯特撕成碎片的信,中间遇到了一些周折,还原信件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案情的真相也随着信件的还原而大白:信是已故麦卡伦夫人写的,在信里她明明白白地告诉丈夫她是怎么样有了死的想法以及她服毒的过程,同时,这封信也揭露了德克斯特是一个被讨厌、鄙视的對象。这个案件的结果就是:她是自杀的。德克斯特去向麦卡伦夫人遗体告别时发现了放在麦卡伦夫人枕头下的信,出于嫉妒和邪恶的心理,他偷走了它并一直保存着,直到尤斯塔斯的宣判结果出来他才销毁。德克斯特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来报复尤斯塔斯,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无辜的尤斯塔斯被绞死。他的本意是如果尤斯塔斯被判有罪,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信拿出来挽救他,既然无罪那就让他背负着耻辱生活一辈子吧!德克斯特虽然邪恶但良心尚未泯灭。
四
“法制文学是指叙述有诉讼案件,或者刻画有法制人物形象、描述有法律文化景观的一切文学作品。”{9}总的来说,《法律与淑女》还算得上是一部推理性较强的法制小说,在这本小说里作者刻画了律师、法官等法制人物形象,也对谋杀案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的基本结构与侦探小说的结构如出一辙:发现犯罪事件——对犯罪事件的假判断——对犯罪事件的正确判断——真相大白,只是与侦探小说相比,少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侦探,因为在这本小说里,瓦莱里亚扮演了一个侦探的角色。
在《法律与淑女》中,侦破案情寻找案件的真相是故事的一条主线,另一条线索则是围绕瓦莱里亚和尤斯塔斯的感情展开。作者似乎想告诉读者:信任是化解一切危机的唯一要素,瓦莱里亚对尤斯塔斯的爱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因为有了信任,她才有寻找真相的决心,也因为有了信任,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了一段濒临破裂的婚姻。
作为英国第一位侦探小说家,威尔基·柯林斯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自己时代的阴暗面,同时也宣扬了邪不胜正的主旋律,维护正统、维护家庭是这本小说的内在话语,道德正义终究会得到张扬。
{1} 《法律与淑女》导读,远流博识网,http://www.ylib.com/book
_cont.aspx?BookNo=M4016.
{2} 冯川:《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37—338页。
{3}{4}{5}{6}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第31页,第31页,第32页。
{7}{8} [英]威尔基·柯林斯:《法律与淑女》,张艳娟译,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第322页。
{9} 余宗其:《法律与文学的交叉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系”扶持项目,课题名称:法律视野中的英美文学作品
作者:许绮,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