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菅原道真的《博士难》诗
2015-05-30陶文娟
摘 要:《博士难》这首五言古调作于菅原道真仕途显达的早期阶段,特异于其表现歌功颂德的侍宴应制等内容的诗歌。诗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入手,开始尝试去揭露和批判社会及官场上的丑恶现象。诗歌语言平易,情节一波三折,韵律和谐,是菅原道真早期诗歌中表现批判讽刺内容的难得之作。
关键词:菅原道真 《博士难》 内容分析 表达方式 批判
平安朝前期(794—1192),日本汉文学发展史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菅原道真是日本平安朝汉诗创作的大家,这首《博士难》五言古调收录在《菅家文草》卷二当中,是菅原道真成为文章博士{1}之后,面对别人对自己无礼的诽谤和中伤,为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满而创作的。全诗如下:
博士难 古调
吾家非左将,儒学代归耕。皇考位三品,慈父职公卿。
已知稽古力,当施子孙荣。我举秀才日,箕裘欲勤成。
我为博士岁,堂构幸经营。万人皆竞贺,慈父独相惊。
相惊何以故,曰悲汝孤茕。博士官非贱,博士禄非轻。
吾先经此职,慎之畏人情。始自闻慈诲,履冰不安行。
四年有朝议,令我授诸生。南面才三日,耳闻诽谤声。
今年修举牒,取舍甚分明。无才先舍者,谗口诉虚名。
教授我无失,选举我有平。诚哉慈父令,诫我于未萌。
一、诗题解析
首先,从“博士难”这个题目来看,就与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在汉语中,最常规也是最通用的语言情境下,我们习惯于按照“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顺序来展开和组织语言文字,虽然有时候会省略掉某一成分。也就是说,动宾结构是我们最常用到的表达结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古文或诗歌当中,有时为了达到结构上的呼应或者节奏上的和谐等,也不乏句式变换、词类活用等这种特殊变化。比如《诗经·硕鼠》中的:“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就是将宾语“我”提到了谓语“肯顾”之前,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则是“羞”字的意动用法:“羞”本为形容词,这里解释为“以之为羞”的意思。
再反过来看“博士难”这个题目,理解的关键点在这个“难”上。如果翻阅一下字典,不难发现,一般情况下“难”有以下几种解释:A.形容词,做起来费事的;B.动词,使人感到困难;C.副词,不容易,不太可能;D.形容词,不好。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难”在这里是个形容词。但是如果简单地将“难”理解为一个形容词“困难的”的话,题目的意思就是“文章博士这个职位是困难的”,这种解释似乎不是很通顺;但如果按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来理解的话,“难”解释为“以……为难”,这个题目同时还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意思是菅原道真“感到文章博士这个职位做起来不容易、有难处”,当然,这里其实还省略了一个主语,也就是菅原道真本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明了,这篇五言古调就是要来表现菅原道真身为文章博士时遇到的人和事,通过对官场上这种政治矛盾和冲突的揭露和再现,来起到一种讽刺和批判的作用。这也是早期的菅原道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几篇讽喻诗中的一首。
二、内容分析
菅原道真的一生坎坷而又多艰,肖瑞峰教授将其一生划分为四个时期{2}。其中,从贞观四年(862)到仁和元年(885)期间,即菅原道真由十八岁到四十一岁,被认为是菅原道真人生中仕宦显达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菅原道真仕途顺利,且声名日盛。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上层,并且一开始就能够得到很好官位的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知识分子,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社会面是很有限的。这也就是这个时期菅原道真创作的汉诗多为侍宴应制等与宫廷生活有关的内容之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能够在一片歌功颂德、酬答应制的诗歌中,发现像《博士难》这种表现菅原道真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诗篇,实属不易。正如吕元明先生总结的:“菅原道真的诗也反映了宫廷中的冲突、密谋和他的流谪生活。道真的诗富有白居易诗歌的社会性,在日本是难得的。”{3}当然,这是针对道真诗的整体性评价,但这种评价却也适合《博士难》一诗。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再来分析一下《博士难》这首诗的内容。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深受白居易诗歌的影响,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论证,并且达成了共识。高文汉教授也在《论平安诗人菅原道真》这篇论文中指出:“综观日本人摄取白诗的全过程,主要集中在他的感伤诗、闲适诗方面,这是日本文学传统的唯美主义倾向所决定的。而作为硕儒的菅原道真却不然,他吸收、借鉴最多的是白氏的讽喻诗。”{4}所以这首《博士难》虽然是道真早期的作品,但已经是他创作讽喻诗的早期尝试了。
笔者认为,这首《博士难》诗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六句是第一层,交代了菅原道真当时的家学环境和家世背景。第一句中的“左将”是左右武卫将军的省略。在这里,“左”指左右,是帮助、辅助的意思。而左右近卫府的将军,即是指武官。道真其实是想说,菅原家族世世代代就是以儒学入仕,接受俸禄的文官,而非征战沙场的武将。紧接着“儒学代归耕”,是对第一句“非左将”的补充。第三句开始交代“祖父曾经官居三品,父亲也是职位做到了公卿的人”,以此来进一步论证第一二句中交代的家世情况。而第五六句的“已知稽古力,当施子孙荣”意思是:“既然知道祖父和父亲能够到这个光荣的职位上是由于学问的缘故,那么为了子孙后代的荣耀,我也应该发奋学习。”这是在将父辈作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这一层也为后面菅原道真为什么要去担任文章博士这个职位做了铺垫,交代了原因。
紧接着第二层,是从第七句的“我举秀才日”到第十八句的“慎之畏人情”。主要是向大家陈述自己得到文章博士职位这件事,以及父亲知道自己成为文章博士之后的担忧。这一层也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开头交代说:“我举秀才日,箕裘欲勤成。我为博士岁,堂构幸经营。”其中,这里的“秀才”,是文章得业生的唐名。菅原道真当时是在贞观九年正月七日完成文章课程,并成为文章得业生的(《菅家御传记》)。“我举秀才日,箕裘欲勤成”与“我为博士岁,堂构幸经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是相互呼应的,是说自己的学业就像造弓工匠的儿子或者铁匠的儿子一样,开始都是先由基础和简单入手,然后再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逐渐由易到难,最终成就一定的业绩。根据《三代实录》的记载,道真是在元庆元年十月十八日,成为文章博士的。现在的道真回想自己成为文章博士的时候,“万人皆竞贺”,好似万人空巷一般的盛况,说明了当时人们都竞相道贺,一方面说明菅原家族以及道真交情之广;另一方面,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好些人道贺的背后其实更是为以后道真可能會帮助他们做准备,是在提前疏通人情。在这里道真运用了一种正反对比的手法,与“万人皆竞贺”相对的是“慈父独相惊”。可以说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独”字表现出父亲当时的表现与众不同与反常;而一个“惊”字,则同时又将父亲当时的具体神情清楚地表现了出来。而其实在父亲“独相惊”的同时,诗人当时也是颇为不解的。自己经过努力终于不辱使命,为家门争光了,为什么父亲得知自己成功的消息时会表现出担忧呢?
这其实也是诗人为读者提出的一个疑问,也是一个悬念,为的是要从思想上调动起读者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之后,诗人并没有卖关子,而是紧接着就给出了答案:“相惊何以故,曰悲汝孤茕。博士官非贱,博士禄非轻。吾先经此职,慎之畏人情。”这既是父亲对道真意味深长的劝诫和忠告,也是全诗的中心,同时也呼应了题目。这六句就交代出了为什么诗人在题目中就说“博士难”,它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孤”在古文中一般指“没有依靠的孤单的人”。作为父亲,担心的是菅原道真孤孤单单的,没有兄弟可以依靠。“博士官非贱,博士禄非轻”,是说文章博士官职既不低,俸禄也不薄。重点在最后的这两句“吾先经此职,慎之畏人情”。道真在诗歌中之所以会表现这方面的现实主义内容,也是受到当时特殊社会现状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律令制时代行将崩溃,而以藤原家族势力为代表的摄关政治正在形成的转折时期。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改变了他的文人生涯,将他推进了激烈冲突的政治漩涡之中。”{5}父亲担心的理由,最关键的就是这句“吾先经此职,慎之畏人情”。在这里,我认为这也是紧接着父亲前面的教训的话语,这是在讲父亲的经历。因为父亲也在官场中为过官,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担忧。官场中鱼龙混杂,人言可畏,有时候自己虽然问心无愧,但却要受到流言蜚语和人情的威胁,一不小心可能就跌入到官场的泥潭当中。但是关于这一句,在川口久雄校注的《菅家文草》当中,还有另一种不同的理解。就是把“吾先经此职,慎之畏人情”理解为菅原道真已经接受文章博士,也就是说把这句话看成是菅原道真的陈述:“自从接受了文章博士的俸禄,在对待身边的人的时候,我总是非常的慎重和格外小心,害怕和畏惧别人的议论。”{6}我认为这个地方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本文暂且按照我上面的论述接着往下分析。
剩下的就是第三层,从十九句的“始自闻慈诲”到最后,写听完父亲教训之后的菅原道真,亲涉官场的时候是如何做的,又遇到了怎样的情况。“始自闻慈诲,履冰不安行”,说道真听了父亲饱含慈悲的教训之后,自己总是内心畏惧,小心翼翼的,平常都不能以一颗安逸的心情来行动。其实,也就是父亲的话对道真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让他对官场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畏惧和不安。“四年有朝议,令我授诸生”:元庆元年开始担任文章博士,自己一向小心翼翼,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同时,也因为道真的杰出才能,使道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元庆四年的时候,经过集体讨论,道真开始被授权教授大学寮的学生。随后又是一个情节的转折:“南面才三日,耳闻诽谤声。”这里的“南面”是面向南方的意思,是指自己当时作为老师站在北堂的讲台上,站在南面的位置,面对着学生。在这里“南面”是指代自己开始教授学生这件事。一个“才”字,准确恰当地表现出菅原道真当时的惊讶和半信半疑的状态,甚至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这当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这不过才是开始的第三天,怎么就听到了关于诽谤自己的流言了呢?
下面四句:“今年修举牒,取舍甚分明。无才先舍者,谗口诉虚名。”道真对这件事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举牒”是指文章生测试的时候,自己被委任为合格了的文章得业生推荐举送的牒状。自己秉持的标准就是“取舍甚分明”,自认为在考试判定的过程当中,自己已经很公正了。即便这样,仍然招来的是:“无才先舍者,谗口诉虚名。”那些由于没有真才实学,不管是在文法还是在内容方面都不合格的人,依照规定肯定要将他们判为不合格。可是这些无才落榜之人,不是回去反思自己的学术问题,而是故意编造流言来诽谤自己判定不公,进而诋毁自己的人品。面对这些人的恶意构陷,菅原道真一再重复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教授我无失,选举我有平。”认为自己在教授学生方面并没有什么过失,即使是在为了选定举送官吏而进行的考试中,自己也是公平的。而最后的“诚哉慈父令,诫我于未萌”,是道真的一句长叹,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庆幸。作这首诗的时候,菅原道真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因为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官场的得意,因此招致了权门藤原氏的嫉妒和憎恨,还有一帮无聊的文人跟在其后煽风点火,制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流言。所以道真庆幸说:幸亏父亲在我没有遇到这些事情之前,就已经给过我忠告了。因为有父亲的忠告在心中,所以道真更多了幾分面对的勇气和相对从容的心态。
三、总体归纳
通过对全诗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菅原道真是通过讲述父亲在自己担任文章博士之初就给予的忠告和道真在官场中的亲身遭遇,从言和行两方面有力地揭露了官场上这种相互中伤、勾心斗角的行径。即便自己再公平无失、再廉洁自律,也始终避不开那些奸佞小人的诽谤。当然,除了这首《博士难》诗,道真早期还有一首《诗情怨》诗,也是表现自己因才遭谗的愤懑与不平的。
这首诗在谋篇布局方面,可谓一波三则。在情感的跌宕回环之间,展示出自己的遭际和情感。在语言方面,菅原道真也深受白居易平易浅切特点的影响,通篇没有晦涩的词汇,而且以真实的生活感受作为线索展开论述,就使得语言的感染力更强,并且读起来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此外,从韵律方面来说,这首长诗虽然不是严格押韵,但韵脚确是很有规律的,ing、eng、ong的交错,在保持了基本节奏一致的基础上,反而多了一些变化,为诗歌增加了几分生动和趣味。
诚然,在这首诗中菅原道真虽然已经开始进行有意的揭露和批判,但是在语言的力度和批判的深度方面,与白居易讽喻诗中达到的能够令“执政柄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的凌厉气势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同时,又必须肯定菅原道真对白居易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这种实践,特别是能够在他仕途显达的早期表现出这种讽刺批判的锋芒,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1} 文章博士:在日本古代大学寮教授诗文和历史的教官。
{2} 肖瑞峰:《从“诗臣”到“诗人”的蜕变——论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历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5期。
{3} 吕元明:《日本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4}{5} 高文汉:《论平安诗人菅原道真》,《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4期。
{6} [日]川口久雄氏校注:《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2)》,岩波书店1966年版,第176页。
参考文献:
[1] [日]川口久雄校注.菅家文草·菅家后集[M].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2).东京:岩波书店,1966.
[2] 程千帆,孙望选评.日本汉诗选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高文汉.日本近代汉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5] 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陶文娟,青岛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日本菅原道真的汉诗研究。
编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