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威尔逊《另类人》中的新存在主义
2015-05-30林蔚
摘要: 《另类人》是威尔逊的成名作,也是威尔逊新存在主义(现象存在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新存在主义是威尔逊创作的核心理念,对于理解威尔逊的作品而言,其可谓是一把钥匙。
关键词:科林·威尔逊 另类人 新存在主义
科林·威尔逊可谓是当代英国最为另类的作家之一。自24岁发表《另类人》之后,他积极地游走在另类人的世界之中,先后撰写了一百多部作品,无一不和普通人眼中的另类人有关。威尔逊是最早在英国推介存在主义的作家之一,他将自己的存在主义称之为新存在主义,又叫做现象存在主义。现象存在主义重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存在主义只重本质、不重现象的局限,也突破了现象学只关注现象而不讨论本质的局限。由于现象存在主义的外延是十分巨大的,从而为威尔逊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视野。对于我们理解威尔逊的作品,其无疑是一把十分重要的钥匙。
一 威尔逊的“新存在主义”
《另类人》是科林·威尔逊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对于突如其来的成功,威尔逊并未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惊喜,似乎他早已预感到成功是必然会到来的。或许是早年清贫的生活让他多了几分冷静,成名后的威尔逊并未走畅销书作家之路,而是深入到另类人的世界,去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心灵。由于这种明智,威尔逊才没有昙花一现,江郎才尽。在五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先后出版了一百多部作品,题材涉及哲学、宗教、神秘主义、科幻及侦探。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威尔逊是庞大的。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去研究他的作品呢?尽管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威尔逊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他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存在主义,或现象存在主义。为此,他专门写过一本名为《新存在主义介绍》的小册子,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存在论。基于这种存在论,我们可以推导出威尔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由此深入到威尔逊的文学世界之中。威尔逊的这种“新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存在主义的历史,以及它同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一词最早是由海德格尔提出的,海德格尔曾说:“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是要为存在确立一个根基,或者说让人成为一个主体。在创立存在主义的过程中,海德格尔借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先于现象的,没有存在便没有现象。胡塞尔则认为,现象即是存在,理性所面对的除了现象别无他物。二战之后,“存在主义”传入法国,经由萨特,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萨特曾说:“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前提,如果人不存在那么一切都不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又被称为人本存在主义,或人道存在主义。
在简单论述“存在主义”之流变后,回到威尔逊的现象存在主义。从名称上来看,显然和现象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上述中可以发现,存在主义原本是从现象学发展而来的,两者在方法论上实则是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或许是从未受过正规的哲学教育,威尔逊并没有被门户之见所局限,创造性地将两个分道扬镳的流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威尔逊的这种创新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方面弥补了存在主义只重本质,不重现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为现象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了进一步理解这种思想,有必要回到它的源头——《另类人》。
二 “另类人”的世界
《另类人》不仅是威尔逊的成名作,也是他新存在主义的思想源头。威尔逊曾坦言自己是一个另类人,一个世界的窥视者。“另类人”,如果换一个词“局外人”,或许更加便于理解。加缪的“默尔索”是一个典型的局外人,对于他而言,世界是荒谬的,他不知道行动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不行动的意义是什么。他莫名其妙地杀人,甚至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对此他没有丝毫的感觉,即便是在接受审判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冷漠令人感到震惊,对于他而言,审判也是无意义的。虽然最终审判将他定义为变态杀手,但是这种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在普通人看来,加缪的“默尔索”真是太荒谬了,他为何会如此荒谬呢?存在主义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世界是荒谬的。或许在世界眼中,默尔索是十恶不赦的,但是在存在主义者眼中,默尔索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他只是在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在行动,他并不需要向这个世界作出任何解释。对于年轻苦闷的威尔逊来说,“默尔索”是一个偶像,虽然杀人是极端的,是不可取的。但对于自由的表达,却是必须的。正是在加缪的影响下,威尔逊创作的《另类人》。
除加缪之外,萨特是另一个对于威尔逊产生重要影响的存在主义作家。在《另类人》中,威尔逊将大量地篇幅留给了萨特,足见萨特在他心中的重要性。在威尔逊看来,萨特的存在意识是从“恶心”开始的。威尔逊写道:正是出于对自己的“恶心”,萨特开始感到存在。萨特的“恶心”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恶心》中,小说的主人公洛根丁得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病,他无法和世界亲密接触,否则他会感到一种极度的“恶心”。事实上,病只是一种现象,而本质是由于他感受到世界的无意义。
“另类人”难道只是文学创作,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威尔逊开始上下而求索。哲学家尼采,文学家海明威、萧伯纳、画家梵高、诗人威廉·布莱克等经由威尔逊的分析后一个个都成了我们熟悉的“另类人”。“另类人”不仅仅是窥视者,同时也是创造者。他们远离日常生活,将自己窥视记录下来。他们虽然比常人孤独,却比常人思考得更深。在他们看来生活的目的不是去追求名誉、金钱和权力,而是充分地释放生活中的能量。对于他们来说,内在的生命能量实在是太过于充沛了,他们必须要释放它,而释放的过程是惊人的,恐怖的,所以他们必须远离这个世界。对于这样的人,自由不是一个问題,他们始终是自由的,没有人可以限制他们的自由。正因为如此,他们比一般的人要更加的焦虑,时刻体验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剧痛。
在《另类人》之后,威尔逊继续探索“另类人”的世界,先后撰写了《宗教和叛逆者》与《失败的时代》。在《宗教和叛逆者》中,威尔逊追溯了宗教史上的“另类人”,那些被宣判为异端的人,那些为信仰而殉道的“圣徒”。在《失败的时代》中,威尔逊则为失败者证明。人类有史以来,被成为成功者的人总是少数,而那些“失败者”往往被鄙夷,被视为“另类”。威尔逊发出这样的诘问:“难道失败是可耻的吗?难道失败者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把世界留给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吧。”的确,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将面临失败的风险,都将可能被视为异类。虽然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失败者来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讽刺。
1966年,威爾逊出版了《新存在主义介绍》,系统性地阐述了他的现象存在主义。威尔逊指出,应当重视另类存在,其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每一个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每一存在都应当被视为是一个真理。1972,威尔逊出版了《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在这部作品中,威尔逊引入马斯洛心理学,详细论述了“另类人”所具有的高峰体验,并且指出这种高峰体验是可以复制的。此外,威尔逊着重探讨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认为高峰体验正是由于意义而引发的。如果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便根本不会产生任何体验。至此,威尔逊的新存在主义已经较为完备。
三 新存在主义文学
威尔逊并不满足于分析有史以来的“另类人”,他想要探索得更深,小说无疑是最佳的实验场。在基本上完成新存在主义后,他将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小说之中,由此诞生了新存在主义文学。新存在主义文学,可以被称之另类人文学。在威尔逊的小说中,“另类人”是永远的主角。无论是教授,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另类性,在日常生活的表面下他们有着一个极为另类的心。
《暗夜仪式》是威尔逊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其构思时间和《另类人》大体上平行。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著名的神秘谋杀犯“开膛手杰克”。据威尔逊说,构思这部作品的时候,他曾遇到严重的瓶颈,他不知道该如何定位“那恩”这个人物。在《另类人》获得成功后,他找到了灵感,将“那恩”定位为一个“另类人”。除了“那恩”之外,小说中的其他几位人物都可以称得上是“另类人”。他们没有普通人的道德观,对于那恩的变态杀人行为,他们表示出同情和理解。威尔逊所关注的不是正义是否得到伸张,而是“另类人”罪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小说中,他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深度剖析了每个人物的心理,揭示出“另类人”所处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既渴望被社会理解,又拒绝被社会理解的矛盾心理。
《暗夜仪式》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有人指责威尔逊是在为变态杀手张目。威尔逊则表示正义只是一个衡量尺度,并非是全部。如果只是用正义或非正义,善与恶这样的标签式的评价,对于理解“另类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此后,威尔逊发表了《没有影子的人》和《迷宫中的上帝》。这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主人公均来自于《暗夜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威尔逊曾创作过多部日记体小说,采用日记的方式,有利于直白地表露“另类人”的内心。1970年,威尔逊发表了《凶手》,这是一部心理侦探小说。主人公林加德曾犯下累累罪行,但是他深知司法程序的漏洞,躲过了严厉的惩罚。在服刑期结束后,他被认定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敏锐的监狱医生卡恩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林加德的罪行,最终将他绳之以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威尔逊已经不再满足于探索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另类人,而是更加偏向于探索犯罪领域中的另类人。除上述几部作品外,威尔逊先后发表了《谋杀百科全书》、《谋杀手册》、《暗杀程序》、《女学生谋杀案》、《连环凶案侦查》等小说,这些小说的特点之一都是以罪犯为核心的,而不是以侦探为核心的,主要展现的是罪犯的心理,因此它们应该被称之为心理罪案小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
在完成多部罪案小说后,威尔逊开始涉足科幻小说,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个更为巨大的另类世界。《大脑寄生虫》是威尔逊第一部科幻小说,小说描述了一种另类的生物,它寄生在人类的大脑中,吸取人类的生命力量,其最终的目的是摧毁人类的文明。《贤者之石》是威尔逊的第二部科幻小说,“贤者之石”即传统中具有点石成金能力的魔石,千百年来炼金术师一直想要获得它,而它实际上就蕴藏在智障者的大脑中。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威尔逊超凡的想象力,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即存在现象的无限复杂和多样性。在科幻的背景下,威尔逊站在一个全新维度上思考了人类的存在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两千年前后,威尔逊发表了他最为重要的科幻小说《蜘蛛世界五部曲》,此时他的存在主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人类世界而是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阿斯儒:《简述加缪作品中人物抗争历程的演变》,《语文学刊》,2013年第17期。
[2] 张晓瑾:《论《局外人》二元对立视角下的荒诞主题》,《作家》,2012年第22期。
[3] 黎静:《浅析加缪的存在主义文学》,《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4] 樊晓君:《一个以诚实对抗荒诞的勇士——《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形象解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S2期。
(林蔚,成都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