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2015-05-30周丽琴
周丽琴
【摘要】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局面,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压抑沉闷,学生更是无法将注意力集中,而是呈现稀里糊涂、昏昏欲睡的状态。所以,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当今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不再是无精打采的状态,而是变得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愿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趣味性 导入环节 现代多媒体技术 课堂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56-02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如今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变,以及增加其趣味性,也进行了不断的教学实践,从中获得了颇多有益心得和感悟,现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这一论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描述。
一、重视课堂导入环节,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导入就是艺术中的艺术。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整节课的最初环节,它时间短暂,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小觑的,如果这一环节我们设计的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迅速集中起来,将课下延续的心理杂念和干扰消除干净,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和探索中去。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若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就必须重视对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比如,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为例,传统做法是教师上来直接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加以解释和讲解,学生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老师先说几个谚语,你们注意听一下,‘朝有破紫云,午后雷云临‘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你们知道这些谚语,说的是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吗?”“云和天气”学生兴奋地回答道,“没错,云和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通过看云,就能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如何看云才能知道天气的气象?”“想!”“好,接下来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说明文,看看它是如何把有关云和天气的知识告诉我们的。”这样,我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富有悬念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本节课的新知。
二、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常都是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粉笔+黑板+教科书,使得学生接收到的知识都是抽象、死板、冷冰冰的语言文字,感受不到这门学科所具有的魅力。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技术、语音技术、视听技术都集中在了一起,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实时性。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声、像、文的氛围中,欢快、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
如在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一边展现描写春天的四幅美丽图画的动画画面,于是 ,学生立即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进入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中。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既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直以来,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教学之所以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与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脱不了关系,若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各种语文语言理论知识点,还应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和乐趣,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学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之后,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将其编成了一个小型剧本,课堂上,选取合适的学生人选,让他们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如皇帝、两个骗子、两位大臣、民众、小孩等等,然后,按照剧本中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扮演。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这一实践活动,既改变了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现象,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也使学生深刻领会了这一童话故事的内涵,能帮助学生建立抵制社会丑恶行为的意识和勇气。
综上所诉,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呆板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从而变得喜欢学语文、热爱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郑玉宝《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2006-11-01
[2]戴婧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趋向研究》苏州大学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