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过渡引人入深
2015-05-30朱明学
【摘要】过渡艺术是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技巧衔接课堂每个环节,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熟练驾驭多种过渡方式,会为教学增光添彩。
【关键词】引言导入式 穿针引线式 目标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2-01
挥别学生生涯,踏上教师的征程。一路走来,我们熟读了太多文学作品,也了解了些许诗人、作家。突然总结出一个小小的规律:古代有部分知名的文人,总在奔命于仕途之后,消极沉闷、退隐山林,而后亲近自然,在触景生情里豁然开朗,成就千古名篇。这样看来,他们正是在过渡里获得重生,生命里的过渡如此重要,那教学里的“过渡艺术”呢?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就包括语文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技能。可见,今天要谈论的“过渡艺术”就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一、引言导入式
所谓“引言导入”,通常出现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即教师通过引诗颂句、道具图片、播放音乐、讲述故事、介绍背景、设疑提问、启发谈话等方法为学生稍后的学习架桥引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间故事,要向读者表达什么?”
这样的导入,选用的故事与课文相关,而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颇具吸引力。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备好故事,不仅要熟知故事情节,那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丰富的表情,也会使你的引言导入娓娓动听。如此,你的学生即使听说过这个故事,也依然觉得滋味万千,值得品味。自然使过渡成为艺术。教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声中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分组为每一幅图画配一小段文字(可以是诗句,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背景音乐声里,听全文音频朗读。此时学生毫无思想束缚,任其穿梭,便更能感受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草树木竞相争荣、人们康健活跃的的景象。为后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穿针引线式
这种过渡方式主要贯穿于授课的知识内容之间。“穿针引线”是指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时要采用环环相扣的提问将教学内容串起来,如穿针引线一般自然连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更易于学生消化。如教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这样设计问题:①从题目看出,童年的鲁迅主要活动在哪些地方?②对于童年的鲁迅来说,这两地有何不同?③从课文哪些方面反映出“百草园”是乐园,又从哪些内容看出,作者不喜欢私塾生活?④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作者究竟反映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先易后难,连续展开,使教学内容的衔接自然,既包含了语文教学的要点和关键,又体现了教学进程的推进。
三、目标递进式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难点。而重难点的突破程度,某种意义上,直接关系课堂的效果。教师作为教学进程的向导,在解决重难点时,需要为学生架设一座通往目标的“桥梁”。这种“桥梁”式过渡需要教师选准切入点,深入浅出、有的放矢、达成目标。如我在教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法,进而了解议论文的写法,研讨以下问题:①课文开头引用资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②主体部分从“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③结尾部分总结出“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整篇文章逐层深入,结构严谨,深入浅出。鲁迅《社戏》的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理解是难点。要解决好这一难点,我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问题作为突破这一难点的过渡:①那夜似的好豆、好戏分别指什么?②文中说的看戏、吃豆发生在什么时候?③作者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不可能没有看到过好戏,为什么还要这么说?④为什么句子中间用“——”连接?有了这四个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的过渡小问题,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渡艺术要灵活运用,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过渡方法,常常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朱明学(1974年3-),男,甘肃天祝人,本科,中学一级,任职于天祝县大红沟乡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