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檀香刑》中人性的卑污剖析

2015-05-30刘昱聃

作家·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檀香刑莫言人性

摘要:  《檀香刑》是莫言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咸丰皇帝、袁世凯、钱丁等刑罚审判执行者的卑污人性,同时也从受刑者、行刑者、看客等角度,对卑污的人性进行全面剖析。莫言通过《檀香刑》,揭示了卑污人性实际上是人性在欲望当中的沉沦,并且对这种卑污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关键词:《檀香刑》  莫言  人性  卑污

莫言在其小说创作当中,尤其注重对于人间最为痛苦的刑罚进行抒写,在其经典的小说作品《檀香刑》当中,莫言将丑陋的人性和痛苦的刑罚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七次刑罚过程的细致讲述,突显出人性的卑污和丑陋。在《檀香刑》中,莫言并不直接抒写丑陋的人性,而是透过无情的刑罚来表现出人性的罪恶。这一点也让莫言的《檀香刑》带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莫言之所以将人性的卑污和酷刑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因为莫言的文学审美上和大众产生了差异,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丑恶的人性进行审丑。酷刑背后是一种精神上的极端感受,对追求和平的人类而言,暴力和刑罚本来就应该受到人类社会普遍的批判。因此,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作为切入点,对不同社会阶层当中人性的卑污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审视,比如审判者、执行者、地方长官、围观者等所具备的卑污人性,都通过《檀香刑》进行了揭示。

一  《檀香刑》中审判者的卑污人性:咸丰皇帝、袁世凯的残酷

这一点在《檀香刑》当中讲述钱雄飞被凌迟处死、小虫子受刑的时候都能够体现出来。小虫子当时是因为偷偷贩卖七星鸟枪,从而触犯了清朝的法律,当时的统治者咸丰皇帝决定采用一种尤为特别的酷刑,因为他已经对于过去那些刑罚完全麻木了,犹如有种猎奇的心态一样。小说里面讲到专门勘定刑罚的慎刑司,主管慎刑司的官员如同报各种菜色的名字一样,不断地报给咸丰皇帝听,但是咸丰皇帝都不满意,用“陈汤剩饭”来形容慎刑司报上来的刑罚名字,后来交由刑部勘定设计了一种新的刑罚“阎王闩”。咸丰皇帝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扭曲的心理,完全表现出封建主义审判者内心世界的卑污。《檀香刑》特别生动地描绘了咸丰皇帝当时亲自去观看小虫子受刑的场景,一方面小虫子作为一个囚徒,承受着阎王闩刑罚的痛苦,在那里撕心裂肺地惨叫;另一个方面,莫言写到“咸丰爷双眼瞪得溜圆,脸色是足赤的黄金”,咸丰皇帝带着观赏一场戏剧的心态,看着阎王闩这种刑罚的表演。刑罚本身的意义应该是用来发挥阻止犯罪,目的是告诫后来者要畏惧法律的威严,从而服从统治,因此刑罚本身不应该被滥用,也不应该作为一种统治者猎奇的工具。这一点从慎刑司这个勘定刑罚机关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封建主义的皇帝也认同“仁者爱人”的观点,因此,提出对刑罚的勘定和使用要慎重的观点。不过在《檀香刑》小说中,咸丰皇帝不过就是把血淋淋的刑罚作为一场猎奇的表演,超出了刑罚本身意义的残忍,成为刺激皇帝慵懒神经的兴奋药,这无疑是暴露出咸丰皇帝作为统治者扭曲和卑劣的心态。

《檀香刑》为了更为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审判者的卑劣心态,还以钱雄飞被凌迟处死作为另外一个范例,从而对统治者的扭曲心态进行批判。袁世凯让赵甲对钱雄飞采取凌迟处死的方式,也就是分别用五百刀,一刀一刀地割下钱雄飞的血肉。钱雄飞的这种痛苦自然是无法想象,单纯在钱雄飞刑场上的五千士兵,小说中也描写到“单纯看到晕倒有几十人”。小说中塑造的钱雄飞,本来是北洋官兵中一个优秀的人,但是由于反对袁世凯,甚至背叛了袁世凯,所以袁世凯采取了最为直接的方式进行报复,那就是处决。但是袁世凯之所以采取极为残酷的刑罚,目的有两方面,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一解自己心头的愤怒,第二个目的是杀鸡儆猴,为了不再让人萌生背叛或者反对的思想。所以从《檀香刑》这部小说中,通过残酷的刑罚,不断地批判和反思专制主义者所采取的刑罚本身所具备的人性丑恶。

二  《檀香刑》中执行者的人性卑污:钱丁从矛盾走向卑污

相对比咸丰皇帝或者袁世凯这些统治机关的高级领导者而言,小说当中所塑造的另外一个人物县官钱丁则有所不同。小说当中的钱丁是受到了自己良知和道德各方面的批判和撕扯,因为钱丁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够施行这么残酷的刑罚,可是钱丁没有办法改变这些,在腐朽的专制集体之中,任何不人道的行为都是集体意志,这些集体意志不是一个区区的县官所能够推翻的。小说当中的钱丁还一度对于袁世凯或者赵甲等人抱有幻想,他还对于孙丙这个决定走向刑场的人感到可惜。但是《檀香刑》小說中的这种专制主义的氛围,让卑污的人性成为了一种集体意志,钱丁的正义感只能够在这种卑污的人性当中受到挤压,随之也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钱丁运用了自己的斗争才能,从而斗赢了孙丙,甚至还报复性地打断了小奎的一双腿,乃至于企图牺牲孙丙和赵甲的生命保住自己的权位。这些实际上都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统治集团中的一员,钱丁也具备了卑污的人性。从矛盾的心理最终衍生出更为可怕的卑污人性,也驱使着本来性格中有着脆弱性的钱丁,最终被贪婪的人性所吞噬。

钱丁本来就知道孙丙在行为上是具备先进性的,也明确地知道孙丙本来就是一个正义的人,可是小说当中的钱丁完全没有办法保护孙丙这个英雄形象。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钱丁逮捕了孙丙,并且把孙丙送到了刑场之上。《檀香刑》小说里刻画了钱丁内心世界的各种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无法让钱丁的良知觉醒,莫言笔下的钱丁,尽管具备了对正确伦理道德的认知,但是钱丁囿于趋利避害的天性,只有将别人牺牲了,保全了自己,可以看出人性的卑污和罪恶。可是,从《檀香刑》最后钱丁拼尽自己的生命,让孙丙的檀香刑暂停,可以看出,最后钱丁还是被一种天赋的良知所引导,做出了正义的行为。

可见,在《檀香刑》小说中,钱丁和统治阶级中如咸丰皇帝或者袁世凯都是不同的,因为钱丁非常清楚,正义是需要坚持的,而正义的英雄更是应该被保护起来。钱丁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天生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他也会在专制主义的统治者面前感到害怕,不敢真正地和统治者发生抵触。但是钱丁和大多数围观者不同的是,他内心的人文主义,依然没有在专制主义的重压下渐渐消亡,反之,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随着钱丁社会阅历的增长,慢慢成为了一种内心的价值观,和其他的统治阶级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檀香刑》小说中,咸丰皇帝不会宽恕刑罚中的罪犯,是因为咸丰皇帝内心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他已经把观看刑罚作为一种人生的乐趣,甚至为了满足这样一种扭曲的观赏欲望,要求所有的人都要陪衬他一起看,乃至于要求刑部和慎刑司研究出一种新的刑罚;而袁世凯更多是表现出残忍和报复,他的人性堕落,是起因于他杀鸡儆猴的欲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采取杀伐果断的方式,以此获得自己的威权,根本上看,其人性的卑污也是在于欲望。然而钱丁这一个人物形象,在《檀香刑》当中,虽然也会趋利避害,但是钱丁却被良知唤醒了,这无疑是具备非常深刻的反省意味。在所有的人都已经彻底堕落和腐化,尤其是在统治集团当中,即便是默不作声的集体噤声,也足以保全自己,钱丁完全可以在孙丙承受了檀香刑之后,从精神上给予自己安慰,认定孙丙的受刑和自己并无关系,或者用宿命论来掩盖自己的不作为。但是,钱丁在良知的煎熬下,最终选择了让孙丙免受檀香刑之苦,足以表明,钱丁的个人良知强烈战胜了趋利避害的人性卑污,从而促使钱丁从沉默中走出,选择了舍身阻挡。

三  《檀香刑》中人性卑污的本质:人性的贪婪与冷漠

《檀香刑》这部小说实际上是通过卑污人性的演绎,最终揭示出在卑污人性背后,人性的贪婪以及冷漠。在这个范畴之中,无论是统治集团当中的咸丰皇帝,还是袁世凯还是那些对刑罚围观的各种人士、看客,这些人都是因为贪婪和冷漠,才陷入到人性卑污的沼泽之中。

如在《檀香刑》之中,承受各种痛苦的受刑者,如私自偷盗金枪的太监小虫子,或者是赵甲的舅舅因为偷盗国库当中的黄金与白银,这些人之所以会承受这些沉重的刑罚,就是因为他们被欲望蒙蔽了,所以才在被逮捕之后,承受各种痛苦的人生结局。又如,钱雄飞之所以会刺杀袁世凯,或者小说之中抗击德国殖民主义的孙丙,这些人并不是个人欲望过于旺盛,而是因为在他们身边的人都选择了冷漠,因为趋利避害的天性,当德国人正在推行蛮横的殖民主义政策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围观,成为了看客,而从来没有人敢于去和德国人展开挑战,除了小说塑造的义士孙丙;而袁世凯在军中的威权,也是因为那些士卒不敢真正地对这个威权主义者进行挑战,但是钱雄飞选择了冒死刺杀。所以,《檀香刑》当中的众多受刑者,都是承受着他人的欲望,或者自己的欲望,这些欲望最终撕扯了专制主义的遮羞布,让专制主义中最为残忍的一面表现出来。

而看客的冷漠,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因为这些看客害怕被报复,或者被人逮捕,所以即使看着别人在受到不公乃至于残忍的刑罚时,都出现了集体噤声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讽刺了人性当中的求生欲望,面对专制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只有少数人愿意打破沉默走出来,然而这些人却要为大家的求生欲望承受刑罚。因此,《檀香刑》的人性卑污,实际上是一个欲望的怪圈,所有的人都在欲望的怪圈当中受到各种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是身体的、更可能是心灵的,心理扭曲者最终被坍塌的人性所压垮,而心灵健全者却只能够在丑陋和沉默的社会氛围当中选择继续默不作声,这一点在小说中的钱丁身上体现得极为深刻。

因此,《檀香刑》通过审判者、受刑者、行刑者乃至于各种看客所产生的人性卑污,透视了人性之中的丑恶和参考,并且揭示了丑恶人性背后人性欲望和冷漠的本质,这种欲望的沉沦,也正是莫言透过《檀香刑》所希望批判和思考的负面意识形态。

四  结语

《檀香刑》中,厘定刑罚的审判者在小说中是人性卑污的原动力,因为这些审判者并不是完全大公无私的,他们只不过是用刑罚弹压着社会上对于审判者的异见者,所以他们背后也是集体对于自身的保护机制,为了保全自己而对他人展开定向屠戮的工具。在《檀香刑》中,审判者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是高级的统治者,他们代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个层面就是各级的统治机关,他们通常是效忠于皇帝以及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专制主义的社会当中,上层建筑的权威主要是依靠严酷的刑罚来实现。虽然中国从封建主义时代就一直尊崇儒家当中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但是在实施政治统治過程中,往往是采用法家的思想,也就是用威权主义的手法对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控制和威慑。《檀香刑》中,统治阶级通过刑罚的方式来控制被统治者,为了让刑罚发挥更大的威慑力,统治阶级往往都是公开行刑,而除了威慑四方的目的之外,统治阶级在进行公开行刑的过程当中,也逐渐萌生并且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病态的取乐心理。

参考文献:

[1] 梁小娟:《批判与建构——论莫言乡土小说的叙事伦理》,《长江学术》,2012年第1期。

[2] 潘丽莎:《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第1期。

[3] 姜静:《刑罚背后——读莫言的〈檀香刑〉》,《现代妇女》(下旬),2012年第3期。

(刘昱聃,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檀香刑莫言人性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檀香刑》的生命意识解析
莫言小说狂欢人物的动物性诉说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