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画之墨色观及语言形态

2015-05-30张敏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墨色表现力物象

张敏

经过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画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表现形式,而且在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也是美丽的瑰宝。对于中国画而言,墨色是极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中国画的精髓也就是墨色相衬,不浮不滞。实际上,墨也是一种色,墨色独特的表现力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丰富意味,如果将墨色作为一种语言形态探究中国画的发展,相信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传统绘画形式,风格比较独特,艺术成就极高,民族特色比较鲜明,备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大瑰宝。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形式。中国画并不是水墨画,也不是色彩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画种,对于中国画而言,墨、色是极为重要的视觉元素,而且墨色两者是相互映衬的,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墨色不浮不滞。中国画的意象性非常强,不管是点、勾、染、擦,还是中国画表现的面状、线型等都具有一定的意象性,艺术表现力非常强。中国画的画家创作主要是为了将客观描绘对象的神韵传达出来,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进而营造一幅幅意境。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了在不同时期,中国画的墨色观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画墨色表现力的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墨色在中国画中的实际运用。

不同时期中国画墨色观发展分析

1.传统中国画的墨色观发展

在我国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中国画墨色,人们在那个时期仍然处于初级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墨色的认识并不深入,以单纯的黑白为主。黑色两种简单的颜色可以算是最原始的一种色彩直觉,那时候的人认为黑色将自然界万物都包含进来了。到了秦代,这种黑白审美观念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用色之道,但是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墨色也在不断发展。墨色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有了进一步递进。宗炳曾经在《画山水序》中说过,“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在说明色彩对于塑造对象、表现对象、突出对象的重要意义。谢赫(南齐时代)曾经也在《古画品录》中说过“随类赋彩”的理论,这对于我国古代绘画墨色的应用发展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类赋彩”提炼、概括了客观对象的形象、色彩等多种因素,从而展现出画家自己主观情感下感受到的物象,进一步升华了自己当前掌握的自然规律。“随类赋彩”中的“随类”要求画家必须自己深入观察、分析客观物象表面的色彩,掌握客观物象的内在色彩规律性,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以及主观情感提炼出客观物象表面的色彩进行应用,确保色彩和绘画作品的和谐、统一。墨色在隋唐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这个时期内,很多文人墨客在创作中不单单会广泛应用到墨,同时也应用了各种各样的矿物质色彩,比如盛唐时期的重彩工笔画以及敦煌壁画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其次,在这个时期,青山绿水画、花卉画、人物画等作品也往往习惯性的采用色彩进行铺排、晕染,为整幅绘画作品增添了很多活力以及艺术魅力,这对于我国中国画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李思训的山水画风格素来都是以青绿为衣,以金碧为纹。因为中国画中增加了色彩的用量,也使得中国画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进入中晚唐时期后,中国画墨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墨色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这个时期墨的运用,张彦远用六个字进行了概括——“运墨而五色具”(出自《历代名画记》)。通过长期历史的发展,墨的运用已经演变成中国画的一种主体语言,以墨代色,随之也衍生出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实际上“墨分五色”就是指墨的变化,具体是指清、淡、浓、焦、重。将墨作为一种色彩,描绘形貌,如果在绘画艺术角度分析也是强调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充分发挥出来。

自从定格了“五代双钩填彩”以及“落墨画法”后,五代十国的绘画墨法也越来越丰富,而在整个时期,水墨画、水墨淡着色山水画也逐渐发展成熟。到了两宋时期,相对于隋朝、唐朝以及五代而言,中国绘画墨色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绘画墨色风格越来越多。在这个时期,宫廷绘画发展非常繁盛,而且也兴起了文人画。“水墨渲染”对于笔墨意韵非常注重,也是当时国画的一种主流趋势。到了元代,墨色又继续朝着水墨领域进一步发展,墨法也是越来越丰富,当时的人们非常推崇抒发主观意兴,这也大大提高了墨色的审美境界。很多画家在创作写意花鸟画的过程中,会采用墨色将多姿多彩的物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其实墨色实质上是指彩色。进入明清时代后,水墨大写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明代花鸟画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水墨写意画法画家就是青藤和白阳,他们也使水墨发展到了高峰。而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的墨色可以将画者的审美观念以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2.近现代中国画墨色观的发展分析

墨色的运用及其表现力在近现代更加丰富,比如,我国著名近现代画家——张大千他多次临摹敦煌壁画,绚烂多彩的色彩应用也启发了他对于色彩的冲动,因此,在他创作的泼墨山水中,不仅很好的传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同时也容易了时代的精华。又比如,著名的山水画家——黄宾虹,他一边临习古人画法,另一边又游遍了各大名山大川,在这个期间创作了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浑厚华滋、水墨淋漓。黄宾虹的创作基础主要是“墨分五色”,他对于墨的灵活运用,也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具有诸墨荟萃的独特气象,使整个绘画画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总而言之,中国画墨色观发展到近现代越来越多元化。

中国画墨色表现力的基本特征

1.墨色的象征性

墨色的象征性意义经过人的视觉传达系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淡墨的话,可以给人一种透亮、清爽的审美体验;浓墨的话,可以给人一种华润、浑厚的审美体验;焦墨的话,可以给人一种苍凉、老辣的审美体验。如果颜色是冷色系的话,往往会让人觉得冷眼、神秘;如果颜色是暖色系的话,往往会让人觉得温暖、舒适。不同的墨色变化并不是独立进行的,是墨色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改变。如果在画面中能够巧妙的融合不同的墨色,可以大大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更好的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画者利用墨色向观赏者生动、直观、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墨色深刻的哲学含义,也使墨色升高到象征寄托领域。

2.墨色的装饰性

墨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画家经过自身不断积累的艺术经验,继续加工自然色彩后进行创作,经过观察、表现自然在自己的创作中巧妙的融入自己运用墨色的经验,这样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画面的美感更强,实际上这种画面美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装饰美感。中国画墨色的装饰性也是画家主观审美观念的一种寄托,也是对墨色的一种认识和审美意念,在中国画创作中应用墨色,可以为观赏者带来一种单纯的感受,这也是属于主观表现力的一种,大大增强了色彩的设计意识。

3.墨色的情感性

墨色并不是直白的描述一些简单物象,只是非常单纯、真实的表现了画者的内心情感。画者在不同的环境、时间下,对于墨色的情感也会有所差异,而且画者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提炼、加工墨色。中国画运用的墨色,意象特征非常丰富,这不仅是画家对于自然、生活以及客观物象的一种感悟,同时也反映了画家的审美特征以及创造性思维。而且,画家运用墨色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并且释放了自己对于生活以及自然的情感,也表达了对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中国画为了将客观物象的色彩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一定要进行丰富的意象思维,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不仅具备较强艺术性,同时也能够将客观实际充分反映出来的作品。比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于山川的色彩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意象思维。

中国画墨色的实际运用

1.利用墨色调和其他色彩

从色彩角度分析,墨实际上也是色的一种,在中国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黑白两个颜色是色彩的两个极端,对比性非常强。而中国画主要是在白纸上用黑墨进行绘画,黑白两色对比鲜明,而且两种颜色交相辉映,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对于其他色彩而言,墨色都是调和的。比如,中国山水画,不管是采用绿色点代表春色,还是采用红色点代表秋色,都只是一种协调作用。在中国画中常常会听到俗气、火气、浮艳等形容词,其中俗气主要是因为不敢用色导致没有很好的搭配;火气是由于色燥导致纯度抬高;浮艳是由于色彩太漂亮缺失沉稳。采用墨可以弥补用色表现不佳之处。比如,可以采用“变色法”,黄色花蕊采用墨勾,绿色树叶采用墨点。不管是黄花黄蕊,还是粉花黄蕊,都不能很好的突出蕊,让人觉得整朵花都并不是那么精神。利用“变色法”采用重墨勾出蕊,可以将蕊充分突出出来,非常醒目。其次,也可以通过降低色彩的纯度弥补用色不好的地方,适当的加入墨色,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柔和感,同时也可以使分量大大增加。比如,如果给人物画衣服上色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采用纯颜色,会显得太鲜明,如果假如少量墨色,这样缓解这种过于鲜明的违和感,使整个色彩更加协调、统一。

2.利用墨色缓冲其他色彩的对比

不管是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色调的统一、协调。中国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般仅仅强调某一固有色,以其中具有最大影响力的颜色为主调,对于整张画而言,色调是一种整体色彩效果,假如没有讲究色调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画面出现“怯”、“乱”、“花”等问题,这样不利于主题的表达。兰橙、黄紫、红绿都属于补色,如果面积大小相差不大,会显得比较俗气,但是如果在两色的中间采用墨色进行分隔,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和效果。其次,墨并不仅仅是黑色,不同于其他的黑颜料性质,墨和不同水结合后会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而且表现力也丰富多样。一般墨的变化比较细腻,光泽又沉稳,比较容易结合其他的色彩,生动但是并不会显得板滞,这也是墨最独特的地方。在我国国画中,一般塑造形体主要是采用墨,然后物象的形体色彩会加入色进行描绘,墨色相互衬托,可以将其应有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假如,中国画仅仅采用色彩进行绘画,极易让人产生俗气、火气、浮艳的感觉,无法体现出中国画本体的语言韵味。因此,对于中国画而言,墨色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巧妙的融合墨、色,才可以使中国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将物象更加完美的展现出来。

中国艺术并不是为了模拟物象,而是希望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对于中国画的墨色艺术而言也是如此,通过写意画法形成了独特的墨色观以及审美意识。只有在巧妙结合墨、色的前提下,不断寻找新的墨色元素,才可以创作出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又富有现代感的中国画。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1969—),男,汉族,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技法研究。

猜你喜欢

墨色表现力物象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