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会创业能致富的少数民族妇女政协委员
2015-05-30邓长栋
邓长栋
李利什吉是海晏县藏乡成长起来的乡村企业家,群众眼中的慈善家,县政协委员。她从一贫如洗的藏乡女儿成长为年纯利润近千万元的合作社带头人,带动群众创业兴业,求富得富,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妇女创业女能人。
自主创业——穷了就要变
土生土长在牧区的李利什吉家庭条件很差但并没有影响她创业的脚步,觉得穷就史要努力,创业才能致富,自己擺过地摊,卖过药材,做过网罔栏,并丁2009年创建了海晏县绿野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利用草场形成孵化、育雏、散养生态鸡的立体式绿色生态养殖生产线,注册了“金柴银古月”商标,产品远销全同。
“人家能做的,我也能。”经常留心外面世界的李利什吉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内蒙草原上养鸡,既吃草地害虫,保护草原,又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便打定主意要在金银滩上自己养。面对丈夫的担心和家人的不理解,她毫不动摇,“草原上祖祖辈辈有草就能养牛羊,内蒙古又养牛羊又养鸡,他们能,我也能,不会养,学呗”。
说干就干的她租赁了1万亩草山,风风火火地养了800只鸡,没想到很短的时间里鸡全死光了,赔了2万多,李利什吉沮丧了四五天,又买来1万只鸡苗养在简易塑料大棚里,白天温度高达三十几度,晚上降到零下十几度,鸡很快开始死亡,死鸡一麻袋一麻袋立在墙根,丈夫紧张地说:“要不我们别养了?”
李利什吉一声不吭低头钻进鸡棚自己找原因,全神贯注地观察,用刀划升死鸡肚子解剖找原凶,三天三夜没合眼,最终发现是给鸡喂食太多,于是便减少了饲料量才保住了剩下的鸡。然后又请来饲料公司的售后人员在现场指导,边听讲解边默默地记在心里,自那以后,李利什吉按照草原的实际改方法,学着给鸡打疫苗,最终把鸡的死亡率降到了5%。
政府扶持——添了主心骨
创业之初,李利什吉只能凑钱自己搭起简陋的塑料大棚当鸡舍,白天热得鸡都趴着不动,晚上零下二三十度,下雨天变成小泥坑。主管农牧扶贫的副县长看到后很感动,“没有上过学的妇女敢在草原上养鸡,政府支持你。”随后政府在一个月里就盖起了六幢标准化鸡棚,两万只鸡有了温暖干净的家。州、县扶贫局先后解决了十万元的扶贫资金,又奖励她十万元发展生产。州、县政府各配套一百万元建了现代化的育雏基地和孵化基地。短短两年时间,一个现代化的养殖鸡场从荒凉的草原上拔地而起,绿色生态鸡推销到北京、山东、广东等14个省。2014年,鸡场实现纯收入860万元。
政协委员——我为群众代言
当选为政协委员后,李利什吉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每回政协会上她都提出跟畜牧业生产、群众生活相关的议案,看到周边群众还从事传统的放养式,自己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立体式生态养殖,保护草原生态”的提案,面对其他人的质疑和群众的不理解,她从不气馁:“为大家我才做这个提案,为自己就不说这个话,悄悄地挣钱就行了。立体式养殖现在好像看不出效果,过个十年八年,对草场的保护效应一定会很明显,那时大家一定会认可这件事”。
回报社会——一人富了不算富
作为县政协委员的李利什吉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从来没有忘记回报社会。
她把自己养成的小鸡低价送给周边的群众养。她说:“这样半大的鸡很好长,等他们养好了我到外地找人卖高价,我不赚老百姓的钱,我们要共同富裕,联合起来赚外面的钱。”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的养鸡户越来越多,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鸡场的职工她只招周边的牧民群众,困难家庭的工资都要高100元,还给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职工买寿材,给买房的职工垫付自筹款。场里职工大会她说的第一句话总要问职工有什么困难要解决。职工们都把鸡场当成自己的家,干起活来从不偷懒。敬老院老人的冷暖她牵挂在心头,做衣服,送糌粑,逢年过节总要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老人们非常感动,说她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我的理想是当个敬老院和孤儿院院长”,李利什吉的想法很单纯,“我四十岁,还能好好地干十年,我要用十年挣来的钱盖白己的敬老院和孤儿院,把老人和孩子养起来,像习大大说的那样,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