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生态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2015-05-30邱俏双
邱俏双
内容摘要:真实的教学情境应当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的。教师应当遵循“返璞归真”的课堂本质,冲破重重预设,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生态 课堂 主体 有效 教学
【分类号】G420
真实的教学情境应当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的。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常常一套套展示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备案,只让学生一味地迎合自己的表演,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教师教学的疲惫。因此,教师应当遵循“返璞归真”的课堂本质,冲破重重预设,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
一、回归“自然”,还原课堂本质
一堂“生态”课,应当是真实的有效率的课,一堂有生成性的和有待完善的课。而在不少数学课堂中存在着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却缺少了思考感悟、思维交流和能力提高。如果不冷静反思,就很容易使数学教学走向“歧路”。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自主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从而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笔者曾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让每个小组用实先备好的素材,尝试做一个数学上的角。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用小棒搭成一个角,有的用硬纸条交叉,放成一个角,有的把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甚至还有的学生用毛线做出一个角。由于毛线是柔软的,很多学生并不理解用毛线拉成的角。于是,笔者模仿一些学生用毛线拉了一个“角”,如下图1,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角?学生都说不是,为什么呢?他们说角是尖尖的,可教师拉的毛线的头上是圆圆的,所以不是角;教师又将一条边拉直,一边仍旧弯曲,让学生判断,如下图2,学生仍说不是,他们认为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直的。最后,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合作,教师拉住毛线的头,学生把两条边拉直,继续让学生判断,他们认为这个是角了:角不仅要两条边直,而且头上还要尖。接着,笔者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两个人互相合作,一起来用毛线做一个角。最后,再闭上眼睛,联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图1 图2 图3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角的特征,大胆放手,利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務;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巧妙利用毛线,挖掘了角的内涵,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特征”(顶点尖尖的,两条边直直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冲破“预设”,追求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它不应当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要大胆突破“预设”,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数学知识间不断产生交流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和体验,兴趣迸发,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1、备“学案”,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案,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条框之中。教师认真准备着我要教些什么,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导致了学生学的被动。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精心准备“学案”,即设计学生该如何学的学案:学生在这个内容上可以学些什么,该怎么学?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生态化。
2、设“留白”,弹性处理资源
为了不让固定的设计限制生成的自由,教师应当冲破“预设”的框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留白,合理应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留白”,就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去自主思考、探究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快下课前,笔者留给学生一个问题:“不是整百的年份如果是四的倍数,就是闰年,而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是为什么?”当学生苦思冥想,欲罢不能时,笔者并没有讲出原因,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就到处积极地查找资料。这样,虽然课已结束,而笔者留下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仍不停止,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这样的结束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课外,留给下一节课……
三、扎实“有效”,体验快乐学习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而一堂课是否成功,则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后所得到的具体收获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笔者鼓励学生将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写成“数学日记”。希望他们通过写“数学日记”体验数学生活,享受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如在学习《克与千克》后,本班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份数学日记:星期六,我和爸爸一起到商场购物,我挑了一袋鲜奶,我问:“爸爸,一袋鲜奶有多重呢?”爸爸说:“你自己看外包装。”于是,我仔细地翻看了鲜奶袋,看到袋子下面有这样的字:净重500克。我又问爸爸:“什么是净重呢?”爸爸回答:“去掉袋子后鲜奶的重量。”噢,原来这500克是不包括袋子的重量。生活中的数学可真多,学问可真大呀!这样,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教师还原“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5期
2. 耿夫相;构建生态化的合作学习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2期
3.郝兴江;构建绿色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