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数学探究"丰满"起来
2015-05-30韦秋桂
韦秋桂
摘要: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本文从趣味生活、动手操作、和谐关系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丰满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其具体操作办法。
关键词:数学探究 直观体验 实际效应 教学氛围
【分类号】G633.6
新课改之后,数学教材知识变得更具灵活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适应当下新课改要求的主要方式。怎样将学生探究丰满起来就怎么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重点。
一.设计趣味活动,丰满探究直观体验
趣味性是吸引一个人积极参与的直接动力,而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则是实现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教学方法。数学中的探究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在引入学生探究前则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数学知识探究的趣味性关键是要与生活问题联系,因为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对客观理论具有直观性的体验,如果再将趣味性融入到这些探究活动中,那么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数字、图形、公式等抽象性的知识。
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要将学生的兴趣引领到数学知识中,第二步则是要将兴趣、生活、数学知识三者进行合理的结合,这样的探究才是让学生能自主并积极融入其中的探究,也是让学生的探究更具直观体验的关键。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平均数这块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体育课中的投篮问题为切入点,以男生和女生投篮进球情况为探究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男生与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者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与总数相比之下的平均命中率,第二种情况是女生多男生少与总数相比之下的命中率。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学生经过探究之后就会发现两中情况的命中率显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班上的男生自然会提出男生少的情况及时个别命中率要高于女生,但总人数上则少于女生,如果再与总数相比,双方的平均命中率明显是不公平。
这个例子就是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探究了两种不同的比较方式,也从中体验到平均数在生活中比较的意义。这种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将学生的趣味带动起来,之后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合理性,每个学生在情感上就有了对知识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又将这种直观体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自然而然之下学生的探究就具有直观体验性。
二.开展动手操作,丰满探究实际效应
数学科目与物理、生物等理科性科目,课本知识上没有直接的实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数学的探究就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因为无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将知识进行运用,学生探究将一直停留在表面,缺乏知识的实际效应。
如果说直观体验是学生探究感性向理性的转换,动手操作就是学生探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任何科学知识都是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同样如此。探究是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要求学生具备不同能力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面积单位的进率问题时,可以通过猜想与实际验证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两个单位的进率问题。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提出猜想,而验证猜想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工具的应用。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人数2—4人最佳,可以是前后同桌之间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合适的探究材料通过实际操作开始验证过程。当利用材料得到需要的验证的数据之后,学生还可以通过交流与计算最后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的猜想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利用材料和计算则是增强学生探究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进行思考,最终得到的探究结果也更具实际效果,也比教师直接将课本知识结果告知学生具有价值。
三.营造和谐关系,丰满探究教学氛围
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虽然探究的主体是学生,但整个过程中并不是说只是学生独自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是要师生的共同合作之下才能称之为教学,教师不能“主宰”课堂,学生也不可能独立于教师,只有两者共同努力的作用教学活动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学生的探究就需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探究创建需要的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不能再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避免出现“一言堂”“满堂讲”等不合理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学会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学习,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想法,增加学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性,这样才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这块内容时,可以摒弃课本上直接列出习题的方式,而是通过问答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如在讲倍数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班上哪些同学生是有哥哥或者姐姐的啊?”当班上有同学举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位将自己的年龄和哥哥或者姐姐的年龄写下来交给自己。此时,教师就可以告诉班上的学生“现在这个同学的年龄大家都知道,那这个同学的姐姐的年龄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通过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形成探究的心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设计一道应用题。教师就可以告知学生“这个姐姐的年龄在四年前是妹妹的2倍,今年的年龄则是妹妹的1.5倍,那同学生现在知道姐姐的年龄了嘛?”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对身边的问题进行科学化的探究,是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命题求解,营造探究氛围将最大限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的探究中。
結束语:
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探究中。而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更具效果,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开展这两项活动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锐等.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9:38-41.
[2]徐彦辉.数学探究的教育价值——试论数学探究教学的学科底蕴[J].学科教育,2002,08:33-35+41.
[3]宁连华.基于数学探究的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2:46-47.
[4]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