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标下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引领之我见

2015-05-30王朝向

关键词:角度新课标高效课堂

王朝向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方面注意一定的技巧。设计问题的原则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还要能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只有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 角度 问题

G420

【中图分类号】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和教师的课堂模式直接相关。一些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整堂课都在唱独角戏,很少去了解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知识,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效率的要求。

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指在常态课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速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教师的问题引领和学生的适时产生的疑问是高效的前提。那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引领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使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这是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名言。他一语道出兴趣的重要性,而教师能掌握学生认识、探究的某种心理活动倾向,创设出与学生年龄阶段相和谐且富于趣味性、新颖性、挑战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对将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出课题的:

师:同学们,直角三角形的角有何性质?(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三边呢?(生对三边间的等量关系一无所知,心中自然产生疑问,并有初步想探究的愿望。)

师:下面,我们做一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网格中任意画出两直角边落在格线上且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然后你说出两直角边的长度,我能马上说出斜边的平方是多少,你信不信?(学生带着疑惑和惊讶的心情开始游戏)游戏结束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勾股定理》。整个过程,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勾股定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使它能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教师的教学需遵循知识的发生过程,因为数学知识是一个统一的严密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置一个问题串,从而引出并解决新知,引导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新知并掌握新知。

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1)你会求 x 的值吗? y=5 3x-y=10

(2)你在将 y=5 代入 3x-y=10 中时,你有何发现?(引出消元的含义)

(3)你会求 x,y 的值吗? y=x-1 3x-y=10

(4)求 x,y 的值得过程叫做什么?(引出解方程组的定义)

(5)你会下列解方程组吗 ? y-x=1 3x-y=10

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上述 5 个问题,教师最后引出课题: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该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多反馈,做到以旧促新,在巩固中学习新知,还培养了学生类比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使它能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关于怎样解题,乔治·波利亚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共鸣,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获得答案。

例如:如右图,△ ABC 中,∠ ABC=2 ∠ C,AD ⊥ BC 于 D,延长 AB 到 E,使 BE=DB,ED 的延长线交 AC 于点 F, 点 G 为 AD 的中点,FG ⊥ AD 吗 ? 说明理由。

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在空有大量结论却无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无从下手。我针对学生的学困特点,设计了下列问题:

(1)当 BE=DB 时,有何结论?从位置上看和哪个已知条件有联系?(注意提醒学生要重视图形间的位置关系)

(2)已知条件中的∠ C 都和哪些角相等?(注重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已知条件思考问题的能力)

(3)点 G 是AD的中点,FG 应叫做△ AFD的何线?联系问题要证FG ⊥AD,你联想到那条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要运用该性质,需解决什么问题?利用边还是角的关系解决?为什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和条件有效结合解题的思路)

(4)你能结合问题(1)和(2)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最后一问吗?(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整合知识的能力)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同时也提供给学生一种自己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获得准确的、有效的解题方法,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设计符合绝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带着有效的问题走向学生,再期待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知识的高峰。

猜你喜欢

角度新课标高效课堂
神奇的角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