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制度化”到“法治化”:毛泽东对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总结、实践及优化

2015-05-30曾子成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制度化

曾子成

[摘 要]党际协商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独特地位。毛泽东党际协商思想实现了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基层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契合革新,体现了中国党际治理从“制度化”到“法治化”的纵深演进。毋庸置疑,这是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学说中国化的历史成果,为当下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治理目标提供了理论经验与实践良策。

[关键词]毛泽东;党际协商;协商民主;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25 — 02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报告呈现出两方面重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是将国家治理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维度,提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二是将党际协商民主置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高度,阐明党际协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作为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毛泽东对中国党际协商治理进行了诸多开创性探索,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缔造者。纵观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实践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双重制度属性,它是一种民主机制,其精神实质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同时是一种监督机制,促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间的权责一致。毛泽东党际协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启示,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提升带来有益经验。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总结

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思想兼容了中国儒家传统协商精神及西方政党协商品质,其中心要理则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毛泽东注重凝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党际协商民主相关经典论述,紧跟中国政党形势发展。

马克思政党团结路线、统一战线方针、民主专政理论是党际协商民主的三大思想法宝:第一就政党合作理论,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专门阐述了共产党对各个工人党派的立场。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独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潜质,但也批判性地指出共产党力量薄弱,必须有意识加强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共产党人联合社会主义民主党去反对保守派和激进派的资产阶级”,〔1〕(P503)马克思于此主张学习法国共产党的政党路线。第二就统一战线思想,马克思认为城市小资产者、知识分子和乡村农民饱受资产阶级压榨,这类特定派别人士有可能转化为共产党的革命战友。马克思指出,将“中间民主党派”与资产阶级等同起来的做法是彻底错误的,因为在工业经济基础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具有广泛的同盟军。第三就民主专政理论,马克思认为各民主党派间的协商对话是人民民主的要义所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的革命奋斗方向是实现涵盖全体人民群众在内的社会民主,绝非工人群体专属的阶级民主。在马克思党际协商思想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性。1891年恩格斯在反思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工人阶级忽视外界民主党派的力量、没有联合能够依靠的团体,导致“经过英勇的斗争之后,被敌人的优势压垮和解除了武装”。〔2〕(P214)恩格斯多次提醒各国共产党务必保持与其它民主党派的联合,共同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党际协商民主思想具体反映在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上。列宁认为,“在民主主义变革时期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中得到大批同盟者,这些同盟者的现实要求恰恰是推翻资产阶级”。〔3〕(P22)从本质上来说,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蕴含于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内,这里的“民主”即指党际协商时的政治言论自由,“集中”则指党际协商后的思想政策统一。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党际协商民主思想得到系统传播,对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实践产生直接影响。

二、“联合进步力量、拉拢中间派别”:毛泽东对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实践

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全部阶段,中国党际协商治理实践取得了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丰硕历史果实。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党际协商民主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区域化的党际协商治理模式。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根本准则:第一,党际协商治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才能扎根中国土壤,实现广大民主进步人士的团结。党际协商治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国情决定的,毛泽东辩证分析了中国各个阶级的客观情况,强调工人阶级领导的必要性;而从历史革命经验来看,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都不具备领导中国党际协商治理的能力。第二,党际协商治理必须坚持党派之间的平等独立。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主体的平等独立,才能有效保障党际协商民主的科学性,维护中国政党政治的和谐大局。党际协商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要做若干让步”,〔4〕(P282)毛泽东要求中共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民主党派人士意见,必要时还应该做出适当的退让。第三,党际协商治理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基本原则在于坚持民主,“会议时机、地址、何人召集、参加会议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等项,各民主人士共同研讨”,〔5〕(P114)毛泽东提倡民主人士畅所欲言,充分营造协商氛围;其次在于坚持集中原则,协商意见集中汇报党中央相关机构讨论,定夺出台政策。

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模式是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在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党际协商民主制度探索,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组织是党际协商治理的成功尝试。根据地实行的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三三制”协商民主模式有力整合了中华民族利益,各民主党派积极表达主张,为国家革命事业共同纳言献策。1943年,毛泽东在《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和其它党派继续协商,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改善各党派间的关系”。〔6〕(P42)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民族大团结的视角,努力争取广泛的民主协商战线。

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对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优化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党际协商民主转向新形势。事实上,早在1946年重庆旧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就细致提出与民主党派组建联合政权、协商治理国家的想法。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党际民主协商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成形。而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际协商民主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治理角色。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相比,毛泽东对党际协商治理模式有了更为详实的构思,协商民主性质发生蜕变。第一,党际协商民主的根本任务是巩固民主政权、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认为,新中国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重担,中国共产党不应该也不可能独自面对,需要集结各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第二,党际协商民主的直接目标在于提高社会主义决策的理性化。毛泽东指出,正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复杂性,中国共产党必须谨慎兼顾民主党派利益,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7〕(P19)第三,党际协商民主的制度效能则是加强党派权力监督、扩大政权根基。毛泽东认为,党派监督是双向互惠的,共产党要尽心尽责地监督好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有权利监督共产党。1956年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将上述党际协商民主模式概述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成为新中国党际协商治理的指导思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优化路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协商民主理论的中国化内涵,反映出中国党际协商治理模式的本土优势。这个方针培育了党内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范式,毛泽东提出以党内协商民主推动党际协商治理的举措,要求报告交党内外协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1953年人民代表会召开后,选举民主与党际协商治理并驱协同,毛泽东不仅肯定了党际协商的历史贡献,而且建议在人大议题、代表及干部选举等方面与民主党派展开协商。最后在基层民主建设上,党际协商治理模式也有所革新。毛泽东认为,城乡基层人大代表可以实行直接选举,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监督。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共党员要深入基层亲身实践,了解城乡社会状况,党和政府的工作才能“适合客观规律好一些,缺点错误少一些”。〔8〕(P501)总之,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基层民主与党际协商治理的有效契合,体现了建国以来党际协商民主从“制度化”到“法治化”的纵深演进。

四、民主化与现代化: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的国家之意

首先,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之意。毛泽东党际协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中国化、区域化的重要构成,是毛泽东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政党建设思想的内核补充,是中国式政治协商民主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其次,毛泽东党际协商治理模式具有长足的实践之意。毛泽东党际协商实践是中国抗战胜利、民族独立不可或缺的因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团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打牢了制度基石。毛泽东党际协商民主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塑造了中国政治的核心威权,为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化及政治能力现代化提供良策。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列宁.列宁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