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性别偏见看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2015-05-30孔育

关键词:性别角色两性观念

孔育

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传统的观念和文化价值,方案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直接投射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会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而教材中呈现的传统两性观念,它会对幼儿的性别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方案中塑造的人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造成的性别偏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着儿童的社会平等的观念,从而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一、案例分析

案例:角色游戏开始了。佳佳扮演“妈妈”,明明扮演“爸爸”。佳佳在扮演过程中教自己的孩子打篮球,明明在扮演过程中煮饭。这时扮演孩子的幼儿们告诉老师:“老师老师,佳佳不像妈妈,明明才像妈妈!”

案例分析:儿童生来虽有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幼儿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上学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继续,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存在性别偏见现象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对于性别的男女比例、从事的职业、性别的形象以及从事的业余活动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存在偏见现象。

(一)两种性别的职业区别

从职业来看,职业或行业种类在课程中与男性相比要少得多。

男性从事的职业有国王、财主、海员,飞行员、教师、厨师、邮递员、警察、捏面人,捏糖人,菜园治保主任,菜园园长、医生、开图书馆、开玩具店、建筑工人和农民。女性从事的,只有幼儿教师、护士、巫婆、工人。

(二)性别中的形象差别

从形象上来看,将自然界的太阳,风,獅子、大老虎等赋予男性性别。描写男性形象的语词有:勇敢、有力气,本领大、有智慧兽为村民除害的老人,有爱心、懂事、有服务意识,凶狠、三心二意、不爱护公共卫生、偷东西。

(三)业余活动的性别差异

从业余活动上来看,男性打棒球、下棋,参加机器人展览会,女性逛菜市场、做花灯。此外,男性开小轿车,女性推自行车......

综上所述,从性别角色数量的分布来看,男性角色数量超过女性角色的数量。从家庭劳动分工来看,妈妈的数量又比爸爸的数量高出许多,妈妈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诸如买菜、做饭、教养子女的劳动。而从社会职业来看,男性从事的社会职业种类要比女性从事的社会职业种类多。

二、方案中的性别偏见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虽然幼儿生来就是有男女之分的,但是他们的性别意识和拥有性别的观念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因素形成的。学前期幼儿正处于性别形成阶段,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他们接触到的媒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陈规现象会对他们对性别产生一定的刻板印象。

从儒家时代开始,女性就被定位在相对男性的被动的从属地位。历无数个年代的更迭,父权意识形态中的夫为妻纲、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的社会性别等级观念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已经在男性中心社会的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尽随着时代的推进,女权意识的觉醒,但是,性别偏见的现象仍然像幽灵样游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1]在幼儿园的课程方案中,不难发现这些不利于幼儿形成完整人格和反应了社会不平等的观念仍然存在,这些陈旧的性别观念也会对幼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就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编写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在对男女不同性别人和物的描述中,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去深刻地思考这些将会给幼儿带来怎样的性别观念,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讲,它更是一种社会不平等观念的再生产。当今社会一直在提倡平等,我们都渴望有一个平等的社会,但是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传统思想观念不是一时半刻能够革新的。在编写幼儿园课程方案中这些传统观念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入方案中。这种

对两性明显区分的作为,不但不能使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不能使幼儿从小拥有一个性别上的平等观念,长大以后刻板印象逐渐加深,从而加深了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延续了不平等的社会观。

三、反思

(一)消除幼儿园课程方案中的性别偏见,避免社会不平等观念的再生产

国家的基本作用是使接受优质基础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和现实,消除性别不平等应当置于所有学校教育发展和改善其质量项目优先点的首列。[2]

课程应社会之需而产生,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现实,更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完善。在社会平等问题上,课程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宣传社会平等观念,而不是复制再生产社会的不平等。比如在编写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适当增加女性的角色数量,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不一定要有很明确的区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不要太分明,适当地将各种特点和职业都融入到男性和女性中。

(二)塑造“双性化”的人格

现代性别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的特点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为了让两性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给两性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消除一切阻碍两性发展的因素,通过教育培育兼有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对两千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3]“双性化”的人格具有最好的社会适应及成功的可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潜能,幼儿性别教育,应该转变性别观念。[4]使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性别,又能兼具两性的优点。研究认为兼有两性特点的人的总的心理适应和自尊水平应该比较高,也就是说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分别对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培养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是现代性别教育的目标。[5]

在性别的教育上,一方面要发展幼儿在传统上认为的各自性别的优点,形成正确的性别认识和良好的性别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幼儿传统上认为是异性所有的性别优点。做到发扬自己性别的长处,同时有择取异性性格中某些有点。

参考文献:

[1][2]杨冬梅. 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37.

[3]黎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J].中华家教,2004,(9):24.

[4] 张晗. 幼儿性别概念及性别偏好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

[5] 丛中笑. 当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76.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两性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