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5-05-30张士国闫海青

关键词:传播学有效性

张士国 闫海青

摘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一种传播活动;影响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教师(传播主体)、教学内容(传播信息)、教学手段(传播媒介)、学生(传播对象)、教学情境(传播环境)等五个方面;要使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到达最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课堂传播主体要内外兼修;加强课堂传播信息的提炼与把握;选择与使用好课堂传播媒介;提高课堂传播对象的素质;营造与改善课堂传播环境等。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分类号】G642.4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播活动。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传播行为,这就为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观察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系统”[1]。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传播者(教师)的信息输出、教学信息的呈现与传播、传播媒介(语言、课件、教具等)的使用、教学环境的营造与设置、信息接受者(学生)的获取、加工与反馈等。

与其它课堂教学相比较,高校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2)教学目标的多元性;(3)教学内容的综合性;(4)教学过程的探究性;(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6)师生互动的高层次性;(7)教学心理环境的复杂性;(8)教学活动的开放性。[2]因其这些特殊性,高校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是课堂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间信息的传递、反馈与调整。

一、影响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因素

课堂教学不是单向度的信息输出,而是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交往互动而发生的多向度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传播与交流,“师生间就有了相互沟通,进而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共进,情感的融通,理念的和谐共振。”[3]影响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传播主体:教师

作為传播主体的教师,其在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处理者

首先,教师要多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传播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信息。只有充分收集和占有信息,才能谈得上向学生输出信息,没有丰富的“吸纳”就没有高质量的“倾吐”,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其次,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工教学信息。收集信息后,需要教师对所收集信息进行一番甄别、筛选、取舍的“编码”工作,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教学信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现状,合理组织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表现对相关教学信息进行适时调整和处理。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加工还应体现在对所授知识进行系统性、规律性的处理。

2.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

将教学信息系统化、规律化之后,教师还充当教学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信息呈立体放射状传播出去,传播的教学信息是一种文化信息,也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指令性信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方式,将教学信息有效地传播,从而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3.教师是教学信息的调控者。

在传播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了解教学信息被学生接受的情况,例如通过眼神的交流、问答的方式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提高教学信息的传输效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上显示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时,应放缓语速,重新解释或解说一遍,举例进行说明等。

(二)传播内容:教学信息

课堂传播的内容就是教学信息,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编码符号。[4]教学信息主要分为文本信息、行为信息、语音信息和实物信息(如实验课),它们通过学生(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五感知觉来接受信息。教师展示的文本材料、多媒体材料、教学语言构成了课程知识的主体,是教学信息的主要内容;为让学生更快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表述、阐释,完成教学信息的传播;实物信息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更直观,更容易掌握,如生物解剖、化学实验等。

高校课堂教学的传播内容不能是信息的简单堆砌,需要教师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把握教学信息,通过对教学信息的筛选、整合、系统化,积极优化传播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高校的教学效果。

(三)传播媒介:语言、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具等

课堂传播媒介是传播课堂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传播媒介。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已经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由姿态、表情、语言、文字、图片、广播、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软件等媒体共同构成人类立体的教育传播时代。[5]教学信息(传播内容)必须和教学媒介(传播媒介)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因为媒介信道、噪音干扰而在多数情况下会造成教学信息的衰减。这就向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即高校教师为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多种传播媒介的综合效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传播对象:学生

学生是复杂多变的人群,对教学信息的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兴趣、态度和认知,这就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和传播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到对教学信息的掌握与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受众(学生)是传播系统中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没有他们的参与,传播行为就会因无所归宿而失去意义。

在高校课堂教学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收者、译码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高校教师应适时关注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理解程度,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下,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动的选择有效信息。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做好教学信息传递的有的放矢,避免教学信息的衰减。

(五)传播环境:教学情境

所谓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课堂传播环境是指与课堂传播活动相关的一切要素,是教学信息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课堂传播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大致说来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由课堂传播活动所需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包括教室的内部设计、结构、色彩、装饰、照明、温度等。软环境是指由课堂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包括课堂人际关系、师生状态、心理氛围、班级精神、班级舆论、学习风气等。

课堂傳播环境虽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外围,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学信息,不和谐的信息(奇装异服、不得体的行为)会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产生干扰;积极地课堂传播环境是这样的:师生的各种价值标准都有助于学生开展知识的探究;充分重视个别差异;以同学间进行对话为特征的思想交流是公开的;所产生的效果有助于教学相长。

以上从教师(传播主体)、教学内容(传播信息)、教学手段(传播媒介)、学生(传播对象)、教学情境(传播环境)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构成课堂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决定了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同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整体。

二、提高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传播。离开教学传播的有效性,教学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成为无根之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传播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传播主体要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课堂传播主体的教师,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来说,高校教师承担着信息选择、编码、发送和调控的重要任务,信源的质量决定着传播效果的高低。因此,首先,高校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除主动建立柔性的人文关怀外,还要善于传播知识,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本身应具有博而专的知识水平和学术修养。专业知识要专,其他知识要博。高校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越精深,其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信息质量就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第三,培养敏捷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6]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合所有的班级和学生,没有一种教学方案可以一层不变的传下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备敏捷的教学机智,恰当采取措施,应对突变的教学情境;迅速调整教学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第四,掌握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传播技术是实现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综合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及传播技术等方面进行精心、专业地设计,充分、全面地表达。

(二)加强课堂传播信息的提炼与把握

高校教师收集的信息复杂、前沿,课堂传播的教学信息要专业而且具有前瞻性,这中间有一个对信息提炼和把握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质是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优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和连贯性,做到两个统一:

首先,丰富多彩和简约凝练的统一。教学过程要求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所以,教学信息量应该丰富多彩、多样化,具有吸引力。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高校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深刻地接收和消化课堂教学信息,因此,我们在追求传播信息丰富多彩的同时,必须注意信息的简约凝练,突出重点。简约凝练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接收、加工和存储;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知识,抓住核心内容,提高消化理解教学信息的能力。

其次,应用性和经典性的统一。信息的应用性是指教学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实际运用的特征。教师在提炼教学信息时,应考虑面向学生的现实基础,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信息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这一点。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强调信息的应用性的同时,还要顾及信息的经典性,即教学信息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使学生透过这些经典的范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选择与使用好课堂传播媒介

在课堂传播媒介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媒介特性和使用条件等情况而定。首先,大学里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知识和培养学生具体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传播媒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深刻理解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传播媒介,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传播媒介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形式,媒介的使用最终是为更好地传播教学内容服务的,即形式服务于内容。高校课堂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使用什么样的现代化媒介,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媒介的展示表演,什么都要使用网络和教育技术。有时,不选择现代化的课堂传播媒介,运用生动朴实、具有感染力语言的讲授法仍能达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第三,教学的性质决定教学媒介的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媒介手段本身无所谓“高级”、“低级”之分,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功能,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第四,教师和学生应根据经济条件、技术成熟度和管理条件等使用媒介。如果媒介使用者没有较好地掌握其使用技术,其结果只能会事倍功半,削弱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提高课堂传播对象的素质

课堂传播对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作为知识传授的被动者,大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高校要求的一般水平,才能在获取教学信息、理解教学内容、应用知识等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知识素质要求学生要正确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知识。当代大学生应大体了解传播媒介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吸收、存储有效信息,促进学业提高和能力提升;另外,要有最基本的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如学习《化工原理》,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最基本的化学、物理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加上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做到對教学信息的良好吸收与加工。

能力素质包括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价值观,能理性看待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积极主动的自主解决问题。

生理素质。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发育正常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接受信息;嗅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同样重要。大学生良好的生理素质是保证各种身体器官正常进行信息接收和存储的前提。

心理素质。高校课堂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大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信息接收和加工,高校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到教学信息的有效吸收。因此,应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信息接收与加工的效果;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广泛地接收来自各种传播渠道的信息;具备良好的观察与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五)营造与改善课堂传播环境

第一,净化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都会极大地激发师生双方投入教与学的热情。喧嚣嘈杂的环境,会严重影响教师对教学信息的传播、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从而造成教学信息传递的衰减。教学信息传播场所的环境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确保教学信息环境的畅通性。信息环境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如噪声、灯光忽明忽暗、突发情况等。教师应尽量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确保信息流畅,减少信息流失。

第三,和谐的教育氛围。要营造一种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教育氛围。教师爱其生,学生亲其师,师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这种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下,有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传播学视域下,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要素由教师(传播主体)、教学内容(传播信息)、教学手段(传播媒介)、学生(传播对象)、教学情境(传播环境)等五个方面构成。要使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到达最佳,必须在这五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是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494)

参考文献:

[1]张九洲.课堂教学的传播要素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100-102

[2]杨叔琼.大学课堂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6:13-18.

[3]奚晓霞等.教育传播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3.

[4]李明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传播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http://www.etc.edu.cn/show/tougao/et-edu-modern.htm

[6]赵正铭.略论课堂教学机智[M].中国教育学刊2002(3):40-42.

作者简介:张士国,男,山东滨州人,1962年生,教授,博士;闫海青,男,山东梁山人,1977年生,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传播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