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统”视野下“A(副)+B(名)”的考察分析

2015-05-30韩唯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结构

韩唯妮

【分类号】TU-0

摘要:“连续统”是认知主义语言学的常见概念之一,本文试图以这一观点,浅析“副+名”这一本非常规,却又被愈加关注及使用的语言结构,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所助益。

关键词:“连续统”;“副+名”结构;对外汉语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以及“副+名”的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缘起

“A(副)+B(名)”结构,在日常的生产及生活中,得到了愈加广泛的运用。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对中级汉语水平乃至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而言,这一结构仍然是一大疑难点。故此,试图以“连续统”的观点,浅谈这一问题。

(二)“副+名”的研究现状

“副+名”结构,本不符合标准的现代汉语语法,然而,人们却愈发频繁的在口语交际、文学作品乃至传媒机制中加以运用,呈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力。截止至目前,“副+名”这一结构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分析:

1、從名词可被副词修饰这一角度

这类学者,主要有:王素梅、陆俭明、张静、张谊生等。

王素梅(1996)将其观点进行了这样的解释:“副词除了修饰动词、形容词之外,还能修饰数量名结构,修饰名词性谓语和方位名词。 ”

陆俭明(1981)表示“有一部分副词可以修饰数量词或“数量名”结构。 ”

张静(1961)以例举的形式来证明名词是能够被副词修饰的。

张谊生(1990、1996)指出:“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他们的出现会受到上下文等因素的制约。 ”

2、从名词不可被副词修饰这一角度

从这一角度来研究“副+名”结构的学者,主要有谭景春、陈一民、朱德熙等。该学者们认为,这一结构不仅不属于传统的现代汉语语法范畴,而且,如若在传媒机制中广泛的加以运用,会使得正在学习中的青少年对于如何正确的使用汉语变得模糊。

谭景春(1998)表示“‘名转形近年来虽有扩大趋势,但不一定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而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符合汉语演变规律的。 ”

陈一民(1999)以“词性转化”的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即,在“副+名”结构中,名词的词性转化成谓词性结构;方华指出,其名词已经不再具有名词词性,而是转化成为了形容词词性,故此才符合副词修饰形容词的现代汉语语法。

朱德熙(1961)以“光北京就有两千人参加”,为例,表示“严格情况下,名词都不能被副词所修饰”,“副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句子理应被当作是省略了‘是等动词的紧缩形式”。

3、从名词不一定可以被副词修饰这一角度

对“副+名”这一问题未置可否的学者,主要有桂诗春(1995)、施春宏(2001)等。他们认为,“副+名”结构可否成立将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或,“副+名”结构是一种特殊现象,常见于在汉语口语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现如今,对“副+名”结构的观察与分析,已经从散碎的微探,逐渐发展为对该结构加以进一步的阐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有待探索的留白领域,比如:研究缺少从历时的角度,探明“副+名”结构的始末等。

二、“连续统”的含义

“连续统” 属于认知主义语言学范畴,本源于理科术语,并在语言学研究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吕叔湘认为:“我们在对有些对象分类时并不能都做到二分,二分仅能得到两个端点,两个离散的点,却忽视了很多中介(中间)状态,或者说过度状态。···总起看来,(这些对象)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分类,即连续统。”

“副+名”结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得到运用,却又未曾得到正式的认可,我们无法简单的判断其是否符合正确的语法规则,又属于哪一个语法规则。若用“连续统”这一概念来加以理解,也就是说,“副+名”结构还处于过渡阶段,处于不断被语法化的过程中。

三、“A(副)+B(名)”的结构形式

以“很中国”为例,在这一结构中,分别替换了不同的副词(极中国、太中国、非常中国、超中国)以及不同的名词(很个性、很夏天、很现代、很爷们儿),并在三种常用语料库(CCL北大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BJKY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中进行检索,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分布于A处的副词

1、语料现象

2、分布于A处的副词的比例示意图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观察置于A处的副词,在三种语料库中所出现的情况,可做以下图示: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A(副)+B(名)”结构,在“槽”中,分布于A处的副词,目前,只有“很”的出现及使用,最为典型。

(二)、分布于B处的名词

1、语料现象

2、分布于B处的名词所形成的连续统示意图

试以图示,来阐释分布于B处的名词,在“连续统”中所呈现出的变化:

特殊化 活用为形容词

于上述图示,可以观察并分析出这样的结论:在“A(副)+B(名)”这一结构中,置于B处的名词,在“连续统”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名词属性逐渐演变为谓词属性。

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在“A(副)+B(名)”结构中,A处与B处的分布情况,将上述所举的例子,令副词与名词进一步搭配,可得出下列各表的内容:

四、“A(副)+B(名)”的语义内涵

(一)“A(副)+B(名)”中副词的意义

在“A(副)+B(名)”结构中,置于A处的副词,其本义均属程度副词范畴,且具有程度量的不同,如:挺、很、超等等。而A处的副词,在“副+名”这一结构中,则除本义以外,更具备了描述性语义特征。也正是由于程度副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才使得名词在活用之后,所具有的形容词的特性得以进一步发挥。例如:

中国:国名,中国人民共和国之简称

很中国: 富有中国特色及文化的人或事物

(二)“A(副)+B(名)”中名词的意义

分布于B处的名词,其本义仅仅具有名物义,然而在“A(副)+B(名)”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名物义逐渐弱化或脱落,而性状义却进一步得以表达,以至使该结构,更加趋同于符合现代汉语中“副+谓词”这一语法规。

“施春宏(2011)对名詞的语义成分的内部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且粗略地划分出了两类语义成分: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 现主要结合名词语义的描述性语义特征,针对“副+名”这一结构来加以分析。

描述性语义特征,指的是对体词的描写及修饰,能够体现其形容词特点的评价性语义特征。对描述性语义加以运用,令人在脑海中明了的、全面的理解是所修饰的主语的特点,虽然语言简洁化,但却意义深远化。例如:“女人”一词,若置于“副+名”结构中,“很女人”则表示的并非是性别,更表达出所具备女人的特点,如温柔、柔弱、有女人味等。

由于人或物具有多种的属性特点,这就导致了在理解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时,或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把握其意义是,也应结合上下文,否则就会造成歧义。例如:他是个很个性的人。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语义:一是他不善与人沟通,独来独往:二是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跟风、不人与亦云。这就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来加以判断。

(三)“A(副)+B(名)”的意义

对于“A(副)+B(名)”结构,理应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观察并分析。这一构式,主要呈现出的意义,是趋于性状化的。这使得由“副+名”结构所表达的语句,其含义更加精炼、也更加贴切。

五、“A(副)+B(名)”合法化的成因探析

“副+名”结构,在最初出现时,仅仅作为一种“活用”,而后则由于使用频率的不断增高,渐渐成为了社会大众所约定俗成的一种“兼类”现象,并且,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可以大胆的预测,原先反常规的“副+名”这一结构,或将成为一种固定的构式,并被认为是合法的。于上述表,在语料库中,副词与“现代”一词的搭配所出现的数量之多,就是“副+名”结构,所体现出的形容词特点,在应用的过程中,合法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许丹荔,谈谈“连续统”的定义及相关问题,语文学刊,2012年第2期

2、张彦群,“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4期

3、杨亦鸣、徐以中,“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5月第2期

4、刘晓,“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研究,语文学刊,2011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日出》的结构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