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完整才能行文完美
2015-05-30韩延明
韩延明
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试卷,我们发现两个现象:一是绝大多数考生写的是议论文,二是绝大多数议论文不像议论文。原因何在?关键是文章结构混乱,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作为议论文,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有理、有据又必须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议论文最忌逻辑混乱,错杂无章,就好比一个人,只有眉清目秀,身段匀称,骨骼健全,气血饱满,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青睐与喝彩。严谨的结构必定思维缜密,层次清楚,说理透彻,主旨凸显,从而赚足阅卷老师的眼球,获得高分。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两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咏诵戴望舒的《雨巷》,我们自然忘不了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忘不了那颓圮了的篱墙,忘不了那把遮挡风雨的油纸伞,忘不了那悠长寂寥的雨巷……然而在哀怨的诗意中,是否也透露出一种别样的美呢?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就能摆脱尘世的羁绊,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点拨】
这道试题由两则材料组成。对于这样的“组合式”材料,立意时要么按照“求同”原则,寻找其共性;要么由其中一则材料入手,选择立意。就本题而言,第一则材料在一连列举了四个“忘不了”之后,用“然而”一转,强调了在“哀怨”之中要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含蓄地表达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种别样的美”,看到失意中的“得意”,看到“风雨”后的“彩虹”;第二则材料引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引导和启发人们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追求洒脱自然的人生,学会“诗意地”生活。分析两则素材的“交集”我们不难看出,这道试题的立意应该从它们的共性入手,寻求最佳切入点,即启迪人们“要感受诗意”、“学会诗意地生活”。
【病文呈现】
诗意地生活
陕西商南高中 高 彬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抬头便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了李乐薇一座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要你释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即使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他也没有让生活失却诗意。他寄情于山水风物,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诗意的生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种豆、东篱下采菊,“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正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的开始。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用手“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欢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这个温情的世界。然而,不会享受诗意的人怎能发觉世界是充满诗意的?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凤凰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却被一个香港摄影师用他那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边的无限诗意。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景致;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白帆点点,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诗意。
诗意,仿佛离你很远;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它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得失评点:
这是一篇激情飞扬的议论文。文章开宗明义,亮明观点,做到有的放矢。素材选用囊括古今中外,兼顾不同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语言流畅而富于文采,读来既让人明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足之处:
1、事例排序不当,造成逻辑关系混乱,从而导致结构混乱,论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可以按“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创造诗意”的顺序组织材料,用“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述。
2、例文由古及今,旁征博引,列举了不少诗意的生活状态,尽管文章选例典型,材料丰富,却只是将例子简单地堆砌在一起。罗列材料而没有区分论证的层次,变换论据而没有变换论证的角度,只是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叠床架屋,“事实堆砌”的弊端非常明显。
3、重叙而轻议。文章“叙例”多,对论据的分析少,论据和论点难以融为一体。整篇文章就像是一锅“大杂烩”,正如秦牧所言:“仓库里有丰富的物质,但乱七八糟,堆得连门也塞住了,怎么用呢?”
4、缺少过渡。论据之间必须有一条逻辑关系纽带巧妙串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本文基本是跳跃式发展,事例叠加,前后缺乏衔接,不够连贯。
【化蝶之作】
诗意地生活
陕西商南高中 高 彬
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生活中真的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同样诗意盎然。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描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久,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白帆点点……你是否看到了无限诗意?
诗意地生活,还要敞开心扉,尽情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障碍和干扰,这诗意的一切都会从你身边溜走。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那颗躁动的心渐趋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放下官场的失意,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
诗意地生活,更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诗意的生活。当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种豆,东篱下采菊。“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带回了浓浓诗意。
古今中外,会创造诗意生活的人,都是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智者。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轻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然后将爱撒入人们的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仿佛离你很远;但只要你善于发现,懂得享受,大胆创造,诗意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升格回顾:
1、运用“层递式”安排结构,有效发挥材料的不同作用。文章设置“诗意地生活,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诗意地生活,还要敞开心扉,尽情享受生活中的诗意”“诗意地生活,更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诗意的生活”三个分论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大大增添了论证的深度和信度。
2、将原有素材进行合理压缩、整合与归类,并按照逻辑顺序组合排列,消除了材料堆砌、杂乱无章的毛病,行文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3、强化议论分析,文体特征更加明显。适当缩减“叙例”字数,增加“议例”篇幅,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多角度分析解剖,大大增强了论证力度。
4、适当增加过渡性文字,上下文做到“无缝连接”,顺畅连贯,浑然一体。
【技法提炼】
技法一:确定结构模式,编拟写作提纲。按照并列式、层递式、总——分——总式等常见模式编写好作文提纲,做到行文有章可循。
技法二:合理设置分论点,使文章有层次感。围绕中心论点设置3—4个分论点,或多角度并举,齐头并进;或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直抵“靶心”。
技法三: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引、议、联、结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严防漏掉“联”系实际这一重要步骤,致使文章缺胳膊少腿,畸形变态。
技法四:注意过渡和照应。段与段之间、举例论证时务必注意合理过渡,做到“无缝连接”,连贯严密;还要注意前后呼应,首尾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