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羞辱过我们智商的心灵鸡汤

2015-05-30

华声 2015年8期
关键词:斑羚鸵鸟电击

温水其实煮不死青蛙,鸵鸟不会把头埋进沙子里,鱼的记忆不止7秒……

从小到大,太多口耳相传的心灵鸡汤,轻易就得到了我们的心悦诚服,但从没有人去质疑它们的真实性。

1、温水煮青蛙

你听过的: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但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事实是:青蛙又不是2B

青蛙又不是2B,怎么会活活被煮死?不过还真有人做煮青蛙的残忍实验,做这个实验的是美国动物学教授霍奇森。青蛙属于两栖类是冷血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整。霍奇森研究的就是两栖类可以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你看,科学家总是会给一些奇葩的实验找点很科学的借口。霍奇森选定的加热速率是大概是每分钟1.1摄氏度。他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容器允许,青蛙还是会跳出来。所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根本就是蒙人的。

2、鸵鸟心态

你听过的:

当大漠中的鸵鸟遇到危险时,它总会把头埋在沙堆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安全了。于是,鸵鸟心态产生了。这个看似消极的词语,却被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在婚姻关系中,以此求得稳定美满的生活。

正所谓:婚前睁着眼睛找对象,婚后闭着眼睛过日子。鸵鸟的策略就是妥协,通过妥协而得到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非原则性的问题,采取鸵鸟策略有助于关系和谐,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采取鸵鸟策略必须三思后行。

事实是:你当它是母鸡啊?!

其实这是视觉上的误差而已,鸵鸟体型巨大,但脑袋非常小。如果你从远处看见它们在地上啄食,它们的脑袋看起来就好像埋进了地里似的,不过它们绝不会这么做,除非它们活腻了。

但是它们确实会在土里挖洞,给自己的蛋做个窝,偶尔探头瞅两眼窝里的蛋。而真正遇到危险时,鸵鸟的第一反应是以70公里的时速跑路,如果逃不了,战上三百个回合也无妨。别小看它的战斗力,发飙的鸵鸟可以弄死一只成年雄狮。

3、鱼的记忆只有7秒

你听过的:

早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一个故事: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会记得曾经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会变成崭新的开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鱼缸里面,它永远都会兴致勃勃,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只鱼,能够在七秒后遗忘所有。但有时,将一切都遗忘,显的是那么的可怕毕竟身边还有许多美好的人和事物,值得去珍惜。

事实是:不可以侮辱鱼的智商!

如果把“鱼的记忆有7秒”当成一个科学的结论,疑问就来了——记忆能力可以被精确到秒吗?如果鱼的平均记忆有7秒,那么一些笨鱼的记忆岂不是只有两三秒?当这些笨鱼咬了一口食物以后,会不会瞬间忘记嘴里含着的东西是什么?

幸运的是,这种状况并不存在。几乎所有关于鱼类记忆的研究都表明,鱼的记忆远不止7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化学开始介入神经生物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研究金鱼的记忆能力了。

196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金鱼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金鱼放在一个很长的鱼缸里,然后在鱼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后,再在鱼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释放电击。很快,金鱼就对电击形成了记忆,当它们看到光的时候,不等电击释放到水里就会迅速游到鱼缸的另一头,以躲避电击。

设计实验的科学家们发现,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这些金鱼可以在至少1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记住躲避电击的技巧。

4、神秘的墓地

你听过的:

如果你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至少得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大象就是这样。当大象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会在本能的指引下脱离群体,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孤独地等待死亡降临。这个地点很神圣又很隐秘,大象自己能找而人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就是大象墓地,墓地里埋藏了千百年来的大象骨骸。

事实是:嗯,又是我们可怜的大象

在解释事实前我就问一句,你相信在卫星定位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有什么地方是大象能找到而人找不到的?

其实大象体型巨大,需要摄取大量能量来撑起巨大身躯的正常运作,但是它们又天生运行着一套效率低下的消化系统,食品中60%的营养都只是在肠胃打了个转就被排出了体外。于是乎,大象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吃东西,一只成年象每天要吃掉上百斤的植物,也因此他们特别容易受到食物短缺的影响。

一旦食物匮乏,它们会退到永久水源附近,然后饥饿的大象因营养不良导致低血糖,继而诱发酮症(酮症表现为嗜睡)。大象开始困倦、昏迷,不再有力量离开水源探寻新路。终于有一天,它们站不起来了,先后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水源附近才成为大象尸骨聚集的地方。

5、羚羊飞渡

你听过的:

七八十头斑羚被猎人逼到峡谷的悬崖边,单只的斑羚能力不足以跳过峡谷到达对岸,斑羚们为了种族的生存,选择了牺牲一半,保存另一半的方法。

在头羊一只老雄羚的带领下,一只斑羚先跳起,在跳跃到高点的时候,另一只起跳,踩着前一只斑羚的背,以此为跳板,到达对岸。

事实是:达尔文不答应!

这个著名的段落来自作家沈石溪的成名作《斑羚飞渡》,文中的斑羚学名灰斑羚。了解了斑羚的日常习性你就会明白,现实中灰斑羚包括其他几种斑羚都不可能存在《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头的群体,更没有头羊这一说。

而且对于这些日常根本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动物,你能指望他们在穷途末路时相互关照么?另外,我们学过,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但进化的主导力量不是群体选择而是个体选择。

所以个体只会考虑怎么使自己活下去,或者怎么使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飞渡”虽然有利于群体的永久延续,但并不可能进化出来,它违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信语文老师还是自然老师?!

摘编自中青网

猜你喜欢

斑羚鸵鸟电击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超级电击武器
不会飞的鸵鸟
有趣的鸵鸟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浅述电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