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犹太”士兵
2015-05-30朱岩
朱岩
历史的荒谬之处也在这里,高达15万之众的犹太人,却不得不为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冲锋陷阵,战死沙场。
据曾写出专著《希特勒的犹太士兵们》的美国二战史学者布赖恩·马克·里格断定,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的犹太血统。
最著名的个案就是德军陆军元帅埃尔哈德·米尔奇,他确实有着1/2犹太血统,他还是党卫军的首领,是帝国元帅戈林的得意门生。就连原联邦德国(西德)前总理同时又有着陆军中将军衔的赫尔穆特·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在任),其祖父也是犹太人。
根据德国1935年纽伦堡法律定义做出的鉴定,拥有1/4的犹太血统的人是“二等贱民”,有着1/2犹太血统的人则是“头等贱民”——这类人被定义为德意志帝国的敌人,是为国不容,应被消灭的种族成员。
那么,为何希特勒的武装力量中大量征召犹太人入伍?为何这些犹太人情愿为这个凶残反犹的国度浴血奋战?
修改档案,将自己“雅利安人化”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希特勒就颁布了一系列严竣的法令,严禁犹太人特别是纯粹的犹太人服役于军队。然而,犹太人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如此长的时间,要真正把全部带有犹太血统的人从军队、从社会驱逐出去又谈何容易。
纳粹当局的这项歧视政策,使许多素质高的兵员被排除在外,相反许多被认作是“纯种”却不愿从军的青年充斥军中。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起用犹太士兵,这些犹太裔士兵被散编在队伍中,他们的命运和前程寄托在战争的进程上,即形势是否对纳粹主义有利,一旦有利他们就会被踢开,反之他们就有了“用武之地”——1940年,当德军战胜法国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官兵被强制退伍;而到了1943年,德军在苏联和北非战场吃紧并且伤亡减员巨大时,希特勒对犹太人则放宽了政策。
希特勒的意志决定着犹太人的命运。希特勒曾向数万非雅利安人血统的士兵颁发改变其身份的“许可证”,理由是他们在战场上战功卓著。
他关注那些曾跟随富勒元帅征战有功但被强制退伍的犹太官兵。曾专门抽出时间研究下属提供的应予以提拔重用的犹太人的档案,把他们“改造”成雅利安人血统并注册在案,尤其是容貌上与雅利安人没有重大差异者更是优先考虑。
比如有1/2犹太血统的米尔奇元帅,戈林为他伪造了一份文件,证明米尔奇并非他的犹太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日耳曼母亲的弟弟的孩子,只不过年幼时被犹太父亲领养而已,由此宣称米尔希为“雅利安纯种日耳曼人”。
对于德国犹太裔来说,身置前线反而比留在家中更安全。那些没有隐瞒自己犹太血统的青年,很多都认为只要他们在德军中服役,他们的亲人就可以逃过种族屠杀的劫难。
德国犹太裔中校保罗·路德维格·希尔斯奇菲尔德最后被“变种”成了雅利安人,他说:“能够服役于军队使我彻底得到了拯救……而我的兄弟姐妹及全家人,全都死在了大屠杀中。”
对绝大多数犹太士兵来说,入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比如库尔特·赫尔曼。入伍后他们这类人的命运,则是只能呆在最低一级职位上,并永无升迁机会,他们的犹太人家庭出身背景,已被记录在军营档案中,最多只能升到下士军衔。
按照纳粹德国的体制,非雅利安人血统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向雅利安人发号施令的,除非他们能有办法隐藏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或是他们有门路通过纳粹高层人士,获准将自己“雅利安人化”。而对于药剂师的儿子库尔特·赫尔曼来说,要搞到这种关系无异于痴人说梦。
1922年,库尔特·赫尔曼出生于德国西南部,他还有一个姐姐。1937年,他们家搬到了柏林。库尔特的外祖父是个犹太人,这样他母亲就是1/2的犹太人,他与姐姐就是1/4的犹太人。这种非雅利安人的背景曾给他父亲带来很大的困扰,迫于压力,他的父亲不得不与母亲离了婚,并被剥夺了化学师的职业资格而改行做了个药店师傅。
当时德国反犹风潮甚嚣尘上,就连正在念书的库尔特也不得安生。他被剥夺了青年军行营营员的资格,不能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必须和其他犹太孩子每周六去参加国社党组织的“洗脑”课程,接受“改造”。
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避免库尔特在17岁那年被学校以“非雅利安人”之名开除的命运。这不仅葬送了他一心钻研医学的机会,更主要的是使他与周围世界隔离绝缘,他变得极为内向。在那种政治环境下,像库尔特这种犹太裔德国人别无出路,他的生活圈只能局限在家庭成员和几个知心朋友之中。
军营中的苦逼犹太人
当库尔特被征召入伍后,他所在医院隶属南方军团,1942年春长驱直入乌克兰并抵达黑海沿岸。
当这支部队在1942年夏一分为二时,他很侥幸没被分到保卢斯元帅麾下。那支部队后来一直向东,意图拿下斯大林格勒,经过了最惨烈的战斗,遭受了严重伤亡,在1943年初全军覆灭。
库尔特所在部加入了向南挺进的军团,它的任务是穿越位于顿河河口的罗斯托夫市去夺取高加索油田。1942年8月,他们打到了高加索,让“第三帝国”的旗帜升起在欧洲最高峰厄弗勒斯特峰上面。库尔特所在部队在毗邻皮雅提哥尔斯克的一个温泉疗养院休整,维修受损的车辆辎重。但从当年冬季中间开始,直到1943年上半年,他所在之部虽屡经艰难苦战,但难挽败局,开始步步向国内后撤。
在军营里,库尔特成了个书信写作狂,这些至今犹存的近150封信,全都是在18个月里写就,日期从1941年10月直到1943年6月。他这些多产的“作品”,全是在军营小屋昏暗的灯光下草就。他的信多半是写给父母和两个在法兰克福的姑姑。从他的信中,我们知道自从他被征召入伍后,亲情和友情的缺乏,使他十分孤独。
犹太人的背景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库尔特,当其犹太人身份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就无时不刻不处在尴尬中。在一封写于1942年7月30日乌克兰某地的信中,他向父母提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他去一个新单位报到时发生的。
当时库尔特被要求签署一个“令上司满意的声明”,其内容不外乎是有关其种族、政治态度等问题,凡是履新时必须要这道手续。“这里只有‘头儿,也就是我们军士长,还有那个下士组长知道我的身份,然而不幸的是,他也不得不告诉我,根据最近新颁布的一项规定,我不能达到任何可以发号施令的位置,这意味着我最多只能晋升到代理下士的军衔”。
纳粹制度为他们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让他们在军中除了送死之外永无出头之日。但库尔特没有死心,即使是到了1942年7月,他得知希特勒严禁任何有犹太血统的人晋升时,仍存有一丝希望。或许他得知许多犹太人出身的士兵,已经通过门路得到晋升或实现了“雅利安人化”。库尔特以为,这一年多来他在火线上不惧炮火抢救下那么多战友,一次家也没回过,他应该能得到一个晋升机会的。
1943年3月10日,他在信中写道:“我真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能晋升到上等兵,那将是我荣耀的时刻。”可是,他的这一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他对德军所处的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似乎他根本不惧怕信件检查人员的检查而直抒胸臆。他反对德军针对苏联平民的“反游击战”行动:“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子尚未完全归顺,于是长官让我们开枪射击,把村中的妇女孩子们驱逐出去,我很讨厌这么做,于是假装开枪,放的都是空枪。”
这个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士兵,对那些被屠杀的平民感同身受,而他的家人,不也处在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么?然而,历史的荒谬之处也在这里,高达15万之众的犹太人,却不得不为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冲锋陷阵,战死沙场。
摘自看历史微信公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