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安岳石窟之卧佛沟石刻经文的艺术价值

2015-05-30杨黎林婥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杨黎 林婥琴

摘 要: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久远、雕刻精美,是中国石刻史上的一大奇迹。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是古代先贤、高僧、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对研究我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其艺术、历史、研究价值颇高,是我国石刻经文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安岳石窟;卧佛沟;石刻经文;书法艺术

安岳,古称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巴蜀要塞,扼成渝古道要冲,素有“中国佛雕之都”美誉。以其精妙绝伦的摩崖石刻造像和佛经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之特殊地位,于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安岳石窟以“古、多、精、美”而闻名,在中国石刻艺术发展史上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的代表之一。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文和研究员统计,安岳石窟刻有《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图一)等佛经22种,《檀三藏经》是我国现存佛经中当之无愧的绝版。

安岳石窟多属于公元8世纪至12世纪的作品,始凿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兴盛于唐代、五代、宋朝。唐朝开元(713—741)年间, 中原僧人玄应为弘扬佛法,在普州(今安岳)募化功德,利用当时普州境内丰富的岩石资源来雕刻佛像。在其推动下,安岳石窟造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盛唐时期,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安岳石窟造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其重要的代表有云居山圆觉洞、茗山寺、大云山千佛寨、玄妙观等。到两宋时期,安岳石窟迎来了新的发展,在数量上不及唐代,但在艺术上却大胆突破了唐代的佛教规仪,庄重、严肃开始向秀丽、飘逸方向转变,其中石羊镇华严洞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至此,安岳石窟走过了它最为鼎盛的时期,两宋以后乃至元明清,安岳石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性发展,开始走向衰落。

一、 卧佛沟唐代石经的历史背景

安岳卧佛院的唐代石刻经文,是我国现在仅存的两处大规模石刻佛教经文地之一。其作品大多属于唐玄宗时期的作品,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时期统治者虽然不支持大规模佛教造像,但石窟的开凿活动并没有停止,只是逐渐远离中央,在外围地区尤其是四川等地方大面积的发展。在安岳出现大规模的唐代石刻经文,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由于安岳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南北交通的要冲上,地处川中腹地,治域内山峦起伏,属于典型的浅丘地貌,并且岩石资源丰富、石质优良。其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优越,为摩崖造像及石刻经文的出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二,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的中国其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及中原地区,因此,佛教传播及石窟寺的开凿也大多在北方及中原地区。而随着隋朝、唐朝政治和军事逐步向南扩展,佛教造像和石刻经文也随之向南推移,沿金牛古道传入四川地区,在乐山、巴中、广元等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摩崖造像和石刻经文。如卧佛院46号窟所刻《一切经论目序》(图二)证明,早在唐朝开元以前,安岳就与“大唐东京(今洛阳)大敬爱寺……”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避难蜀中,不少文士、高僧、达官、贵人、能工巧匠随之迁居于蜀,在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祈福的愿望下,具有成熟的条件进行规模较大的宗教造像,安岳摩崖造像和石刻经文就此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字体及内容

(一)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字体

在安岳卧佛沟两岩上有大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面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有石刻经文至今保存较好的有15窟,卧佛院的经文摩崖刻于藏经窟内壁之上,刻字面积154平方米,经文20余部,70余卷,31万余字似如一座石刻经文库。经文以行楷二种字体为主,方格直行,字径大小1~2厘米,文字工整,笔划遒劲流畅,极富魏碑、唐楷风韵。

(二)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内容

根据王家佑1989年的《安岳石窟造像》中的介绍,卧佛沟唐代石经现清晰可辨的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妙法莲花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经》更是我国现存佛经中的绝版。卧佛沟经目题刻: “来自大唐东京(洛阳)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释静泰撰……龙朔三年(663年)正月二十二日,赦令于敬爱道场写一切经典。开国公韩威,判官洛州司士参军李亮卢行纳,判官,王屋县尉郑祖均等,精加检复。写旧经论七百四十一部,两千七百三十二卷。又写大唐三藏法师新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三卷。今新旧经论八百一十六部,四千六十六卷入藏。其中古来有目而无本者,合三百八十二部。”这一经目和中原所传是完全一致的,进而说明卧佛沟刻经传于长安,是中原系统直接影响下造作而成。刻经上的题记现存的有“唐开元十七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开元十五年”等,其中,“开元十一年”及“开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应书”等字迹还较为清晰。安岳佛教石刻经文的辉煌,得益于历史上诸多德行高古、博学多才的高僧弘扬佛法。从几处盛唐时期大规模石刻区的题记1可知,在唐朝贞观年间,参加玄奘师译经席的玄应高僧,与安岳唐代石刻的发展与兴盛具有密切关系。这也与前文所提到的相一致,中原高僧玄应对安岳石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此可以肯定,卧佛及石刻佛经为盛唐时期的杰作,是研究我国佛教经典和书法史,以及校正佛经版本的重要历史文献。

三、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影响

(一)历史方面的影响

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内容为论证四川佛教由北到南的传播提供宝贵的文字依据。摩崖石刻经文,需要工匠先开凿石窟,然后磨平岩壁,最后刻写经文,与碑版佛经相比,工程量更为巨大,时间成本更大,也正因如此,石刻经文在中国并不长。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数量众多,共二十二种佛经,经文译本,其中唐朝的最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些石刻经文题记多属于个人或家人出资雕刻供养的,所以有的是为了前程,有的是为了保平安,有的是为了弘扬佛法而贡献功德等。内容上有的是刻了完整的一篇经文,有的是一部分章节,或者是重复雕刻,但是总的来说都体现了当时那个朝代的人们的美好愿望,为后人考察当时的情况提供宝贵的文字依据。

(二)书法方面的影响

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全部是唐代书法名家所书楷书和行书,是欣赏唐代书法真迹和刻字艺术的陈列馆。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唐朝达到第二个极盛时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艺术家,并开创了唐代新风。这主要得益于唐朝政治的稳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加之,唐朝最高封建统治者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提倡,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安岳卧佛沟的唐朝石刻经文,在书法上,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书法作品。

(三)石刻艺术方面的影响

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是在古典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而来的,作品中鲜有舶来的痕迹。内容也几乎囊括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内容及佛教精典题材,在传承传统佛教经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具魅力。通过石刻形式来记录经文,不仅可以使得经文能够长久保存,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在经文传播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石刻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久远、雕刻精美,是中国石刻史上的一大奇迹。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是古代先贤、高僧、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对研究我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其艺术、历史、研究价值颇高,是我国石刻经文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凤霞.浅析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之异同——以安岳石刻为例[J].艺术科技,2015,(01):97.

[2]张微微.安岳石刻,含苞待放的文化奇葩[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01):64-65.

[3]石永恩.简说安岳石刻的价值与地位[J].文史杂志,2005,(01):50-52.

[4]金勖琪.漫话安岳石刻[J].文史杂志,2003,(03):48-51.

[5]曹丹.安岳卧佛院卧佛刻经与题记[J].四川文物,1990,(02):49-53.

[6]胡文和.四川安岳卧佛沟唐代石刻造像和佛经[J].文博,1992,(02):3-11

[7]胡文和,李官智.安岳卧佛沟唐代石经[J].四川文物,1986,(02):20-25.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李洪智书法艺术
所谓书法艺术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书法艺术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赵涛书法艺术
胡有德书法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