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2015-05-30王潇潇
王潇潇
摘 要:林散之先一生中学习了楷书、行书与草书,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力。林散之先生从60岁开始学习草书,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被世人称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法成就需要从线条质感、书法节奏与书法情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墨色的独特运用造就了林散之的书法风格,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散之;书法;墨色
古人在对墨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包括墨色的类别、用法、功能等,但是与字法、笔法等书法其他因素相比,墨色相关的研究比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在明代之前,人们并未完全认识到墨色在书法领域的重要作用,随着明代之后生宣的应用与创作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书法家开始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墨色进行控制,以此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本文以林散之的作品为例,对墨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一、林散之书法中墨色概述
(一)林散之书法墨色特点
林散之也是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虽然习字较早,但是直到古稀之年才实现艺术成熟。林散之具有非常突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要从多个方面对其成就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林散之书法风格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在书法美的诸多构成因素中最为突出。因此,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进行研究,对于书法发展与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法技法中,墨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法中不能够缺少的,通过墨色能够呈现出书法作品中的颜色微妙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繁荣的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名家,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书法理论,墨色的相关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林散之对用笔与用墨非常重视,在不断的探索中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从黄宾虹的画法中提取出了宿墨、焦墨等墨色技巧与方法。
(二)林散之书法墨色发展阶段
林散之的书法风格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次的变化与发展都能够进一步促进林散之书法意境的深化,在不断积累与完善的过程中达到了巅峰。在林散之书法特色形成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表现的丰富性与黑白虚实的调和。林散之在写作的过程中习惯于用浓墨之笔蘸清水之后书写,实现书法用墨方式与途径的进一步拓展。这种书写方式创作的作品中,用墨浓淡相间、深浅相应,赋予了书法不同的层次,让黑白在整个字画中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作品散发出熠然动人的墨色。
1.浓墨阶段
浓墨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力度、穿透的感觉,能够展现出书法作品与书法家雄健、刚正的气质与高亢、端正的情绪。对林散之先生早期的书法作品进行观察与分析之后发现,浓墨是主要的线条色彩,尤其是在楷体、隶书中更加显著。由此可知,林散之在早期对古代法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书法写作中的线条质感,将关注与练习的重点集中在用笔方面。
2.枯墨阶段
林散之中晚期的作用中常常采用枯墨的书法创作手法。在书法创作中运用枯墨,产生的效果包括飞白、渴笔、枯笔等,使作品的意境能够有所提升。林散之在用墨的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水与墨之间的矛盾,通过扎实的用笔对作品进行表现。林散之在写字的过程中喜欢饱蘸墨水,而且在蘸墨之前往往先用水进行润笔,因此线条的边缘就出现了墨色的浓淡之分,提升了字的立体感。
3.淡墨阶段
淡墨主要出现在林散之先生晚期的作品中,实现了笔法与魔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林散之渊博的文化修养,逐渐形成了林散之先生特有的艺术风貌。林散之在90岁所做的《春寒》是淡墨书写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的过程中一气呵成,每个字在用墨方面都独具特色,有的字浓淡不同,有的字枯墨与渴墨并存,不同墨色的相互结合使整幅作品墨趣盎然,妙不可言。
二、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分析
(一)利用墨色造就了书法中的线条质感
书法艺术是在二维平面中进行展示的,但是书法作品中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线条,这些线条能够引发人们心中的三维空间感与四维时间感,这就是所谓的书法艺术的立体感与时间性。邱振中提出了“第二类空间”的概念,指出在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空间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笔画在纸张中分割出来的二维空间,另一类是通过垂直变化产生的三维空间知觉。在毛笔书法作品中,线条往往具有厚薄、深浅等特殊的质感,通过这些线条引发人们的“第二类空间”感觉。因此,可以明确墨色在毛笔书法中是造就“第二类空间”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对墨色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就能够在毛笔书法作品中形成特殊的墨色层次。中国书法在色相方面仅仅包括黑这一种,但是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法让墨色呈现出不同的明度、纯度等。图1中的“欲”字使用浓墨蘸水在生宣纸上书写,线条的中部墨色比较深,边缘则自然晕化成为了浅黑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部分人认为图1中的线条深浅效果主要是由于平动用笔方法造成的,并非是由于墨色。平动笔法并不仅仅在毛笔字中应用,在硬笔作品中同样可以使用,利用平动笔法进行硬笔作品创作,并不能够产生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时出现的浓淡、深浅的感觉。因此,毛笔书法中产生第二类空间的因素还应该包括墨色。通过墨色能够营造特殊的墨色层次。
(二)利用墨色强化了书法中的节奏
节奏是属于音乐领域中的概念,指的是乐章中交替出现的乐音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的现象。与音乐相同,书法也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因此可以节奏概念运用到书法中。不同年代、书法家、书体等形成的书法作品,在节奏特征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节奏较为单一、稳定,出现节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形式结构中某一点的改变。
对书法中的节奏进行细分之后得出:首先,从书法节奏的规模方面来讲,要从书法作品的一笔、一字、一行、一幅等不同的规模方面对节奏进行分析,例如一行字的节奏称为“行气”,一般情况下能够对整个作品的节奏进行大体了解。其次,从书法节奏的构成因素方面来讲,书法节奏指的是在书写过程中的用笔节奏,主要的实现方式是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对线条运行速度、笔锋变化等进行控制。
墨色节奏是书法节奏中的一种类型,指的是作品推进过程中的墨色浓淡、润燥等方面的变化。墨色节奏主要包括浓淡、轻重等,在对书法作品中的墨色节奏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对作品中所有的书法节奏进行关注,其中就包括墨色节奏。因此,在对书法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引入“综合节奏”概念,将书法作品中的多个节奏都包含在内。图2中的作品具有辅助的节奏特征,主要包括笔法、章法与墨色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墨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作品的墨色变化非常规律,通过墨色的变化对节奏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利用墨色影响了书法作品中的情调
墨色对书法作品中情调的作用仅仅是影响而非决定。一般情况下,几幅用笔特征相似的作品之间,能够通过墨色对作品的情调进行分析,例如淡墨者的作品在情调方面更加柔婉、恬静、淡泊,浓墨者的作品在情调方面则正好相反。林散之的草书给人带来了潇洒、苍秀、奇崛的感觉,早就林散之书法作品这种特定情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淡墨运用。图2是林散之先生的一幅普通作品,但是从这幅作品中能够非常好地体现出林散之运用淡墨造就书法作品情调的特征。在对书法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最为合理的方式就是对原作进行观赏,而对林散之的作品进行欣赏时则更应如此,因为通过印刷或者复印等根本无法传达出林散之书法作品中墨色的魅力。真正具有鉴赏力的观众在对林散之的原作进行观赏之后,必然会沉醉在林散之作品的墨色魅力中,同时也肯定了墨色对于书法作品情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结语
林散之书法所具有的并不仅仅是墨色的魅力,或者说墨色魅力并不是主要。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墨色与笔法之间的不能分割的。本文对林散之作品中的墨色之美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即使是书法创作中的次要元素,只要与其他条件之间实现相互配合,就能够对书法作品的表现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部分人认为关注墨色主要是由于绘画意识的影响,是绘画技法对书法的“破坏”,其实书法技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只有有利的因素就应该兼容并蓄,进一步促进书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润平.写到灵魂最深处 不知有我更无人——林散之书法赏析[J]. 书法赏评,2014,(05):66-68.
[2]徐伟.无界笔墨 冠绝今世——林散之书法艺术历程探析[J].书法赏评,2012,(03):54-57.
[3]许伟东.墨色的魅力——以林散之作品为例看书法中墨色的功能[J].中国书画,2014,(03):98-105.
[4]伊盟.论书法中墨韵表现的历史演进与风格流变——兼论书画通融对书法的影响 [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3,(01):8-9.
[5]郑必厚.“只应酿蜜不留花”——林散之大草书风的形成及其审美特色[J]. 艺术百家,2011,(S1):247-248.
[6]胡长春.姚鼐与林散之——论桐城派文艺观对林散之书风形成的影响[J].书画艺术,2013,(02):70-71.
[7]崔树强.“用笔宜留更宜涩”——以林散之为例谈“涩”与“留”的笔法观[J].书画艺术,2013,(05):27-30.
[8]毛万宝,张宝宝,王丹.由“中性色——水墨色”说开去——关于印象派绘画色彩与中国写意画色彩的现象学考察[J].中华艺术论丛,2013,(00):373-393.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