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老人不被忽悠
2015-05-30编辑部
编辑部
5月14日,陕西淳化发生一起车祸,35人遇难,11人受伤,车上都是老人。这么大的事情,很多人恐怕根本没听说,就无声无息地过去了。难免会惹人想:如果换一群人,或许关注度会有不同。
这些老人被一家公司组织去旅游,这只是名义上的说法,实际上是为了向他们推销保健品。老人们想要活得更久,结果却走得更快,不禁令人喟叹。如果说车祸是意外,老人被保健品促销员忽悠,则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随便问身边一个人,甚至就在我们家里,就有类似案例。一件事普遍到了这等程度,大家便会慢慢习惯,但仔细一想,这实在太不正常了:一个社会怎么可以这样?
人们往往会埋怨老人太过愚昧,贪小便宜而吃了大亏——许多为人子女者,都体会过这种无奈。但责怪老人毫无意义,这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大多生活在物质与知识双重匮乏的年代。举个例子,为什么老人们总是很相信食补?因为在饥饿的年代,吃点好东西确实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不够重视体育运动?因为那是“吃饱了撑着”才会做的事情。至于健康知识,他们也不像年轻人一样很早就有了解,想想看,果壳、知乎这样的网站才成立多少年?而且人到暮年,各方面能力均在下降,其中就包括学习能力和辨识能力。责怪弱者不够强大,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与其责怪老人,不如寄望子女。老人最怕的,不外乎死亡,年轻人没到那个年纪是难以体会的;而最需要的,则是情感的慰藉——因此,对于带着笑脸嘘寒问暖的保健品推销员,老人是缺乏抵抗能力的。身为子女,你不去关心,骗子就会去关心;你现在不做,以后就要付出代价。正如有人所说的,很多人对父母的了解还不如那个卖假药的:“坏人盯着父母的钱,倾尽心血,赔上一切笑脸,而你们却还在兴高采烈地学一堆所谓攻略,为在父母逼婚的时候抢白他们两句而得意洋洋。”
让子女多关心父母,当然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子女。在人员流动如此频繁的今天,很多子女都没有办法守在父母身边,以有限的精力应付无孔不入的钻营,实在是防不胜防。再说了,一天到晚忙于教父母如何防骗子,这是多么大的浪费,有这时间谈点愉快的话题不好吗?因此,追究子女的责任,又不如追究公共管理的责任。公共管理不到位,必然人人疲于奔命;反之,大家都省事多了。
而對保健品的监管,实在是惨不忍睹。简单地说吧,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审批制度看似严格,实则制造寻租空间,催生了大量代办、转让中介机构;虚假违法宣传泛滥,根据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供的广告监测数据,保健品广告90%以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法律法规不健全,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要求“有关保健食品将另行规定”,但至今没有下文;部门职能不明确,政出多门使得互相推卸责任;即便最后被处罚,罚款数额也不高,对此类暴利企业根本无关痛痒。这种情况下,骗子横行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要说得再远一点,那就是医疗保障体系的薄弱。正如长期关注医改的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所说:“不少骗子公司以‘健康教育的名义吸引社区老人,最终骗得许多老人心悦诚服地掏出成百上千元购买完全没有疗效的保健品,而我们正规的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医务人员却没能吸引老人来社区享受免费健康教育,以及由医保支付费用的普通医疗服务。”
最后你会发现,老年人之所以会被保健品坑害,其实是各方合力所造成的:大众的漠视、子女的轻忽、企业的败德、监管部门的缺位、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如是等等,一句话总结,便是一群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人遭遇了最差的保护。
人们往往对于“不能创造价值”的人漠不关心,此前我们在社评中所说的乞讨者,精神障碍患者,均是如此。但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则更为普遍:我们也许不至于沦为乞讨者,没有患上精神障碍疾病,但总有一天终将老去;我们也许不会陷入保健品的陷阱,但一旦成为不被关注的边缘群体,总是难免陷入别的悲惨境地。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