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逝形存 光照千秋

2015-05-30

收藏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铜镜镂空纹饰

中国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留下了无数流芳百世的艺术瑰宝。青铜镜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神奇独特、精美卓绝、巧夺天工、经久璀璨的艺术之美,成为我国古代传统艺术长河中辉煌灿烂的一颗明珠。它的造形优美精巧、古朴典雅、构思独特,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大观园中一枝璀璨艳丽的奇葩;纹饰绚丽多姿、迷幻瑰丽,底蕴博大精深,满足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传承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它不仅展现出所在时代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设计思想,而且承载着炎黄子孙的聪明与才智,铭刻着中华历史的苦难与荣耀,散发着瑰丽的光辉。

铜镜的原始意义是照面饰容,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诚如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先生在《古镜图录》中所言:“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铜镜制作精细,器形规整,背面装饰有许多纹饰和文字。纹饰中有几何纹、天象纹,有人物传说、神仙故事纹,以及飞禽走兽、山水花木纹等等;铭文有抒情记事的,有庆祝吉祥的,也有修道成仙的。这些精美炫丽的纹饰和辞藻华丽的铭文,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尚密切相关,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民俗民风、思想意识、社会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铜镜的收藏与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商业金融、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友好交往等信息,铜镜也因此成为弘扬厚德载物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中国的诸多文物门类之中,能够如此不间断地延续数千年的门类,屈指可数,而铜镜即是其中之一。同时我们在收藏研究中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乃至世界各国知名的顶级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总体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可以称之为精品的,纹饰、工艺一流且保存完美的青铜镜,却少之又少。当今,部分藏家的铜镜早已超越乾隆所藏的宫庭铜镜,甚至超出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铜镜。百姓收藏高于皇家,民间收藏优于国家,这在其他门类的藏品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古人不见今时镜,今镜曾经照古人。”今天,铜镜的实用功能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中国铜镜的艺术之美仍然在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或许是时代的眷顾,那些原本普通民众不敢奢望的顶级铜镜,恰恰在当下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过千年之后,它们依然是令人震撼的艺术珍宝。中国古代铜镜已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经典。

在此之前,本刊已介绍了不少各大博物馆珍藏的铜镜,而民间收藏的铜镜涉及得很少。为了弥这一缺憾,从本期开始,分期刊载以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收藏为主的民间收藏的铜镜,供大家赏析研究。

诡谲神秘的商周春秋战国铜镜

商周的铜镜数量很少,尺寸都不大,轮廓也不甚规整,纹饰简单,属于青铜镜发展的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尤其在南方楚文化地区,铜镜的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战国铜镜品类繁多,有的镜面很大,边缘规整,纹饰华美,主纹与底纹反差明显,其中以山字镜最为人所熟知。纹饰最具代表性的是龙纹,线条挺拔有力,主纹浮雕高凸,底纹细密繁缛,打磨精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除此之外,折叠菱纹、龙凤纹、喜鹊猴子纹、蟠魑纹也累见不鲜。这时,复合镜、镂空镜等特殊工艺镜也已成熟,战国铜镜达到了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重圈放射状太阳芒纹镜 商 王趁意藏品

直径6.1厘米 厚0.2厘米 重58克

圆形,泥条桥形钮,无钮座,映照面微凸;铜质泛红。纹饰为四圈复波芒纹,复波芒纹之间饰短放射状芒纹。整体纹饰形成一个完整的太阳纹,反映出远古先民把早期铜镜视为太阳神崇拜的神奇法物。

双兽角火焰芒纹镜 西周 王趁意藏品

直径6.7厘米 厚0.2厘米 重66克

圆形,平板无凸缘,双弦线钮,无钮座,映照面微凹。钮外三周复波芒纹之间刻饰大量发射状短芒线,最外一周复波芒线配置成五组不均匀拱状的雄性角状纹,其中三组拱状角纹内是火焰状芒纹,一组已漫漶不清,另一组拱角纹内有一清晰的甲骨文字“心”。铜镜中甲骨文“心”字的出现,对中国青铜镜何时出现铭文的探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弓钮四螭龙镜 春秋 冯毅藏品

直径7.3厘米 厚0.1厘米 重50克

圆形,弓形钮,圆素平面钮座。主纹饰为四条匍伏在地的高浮雕螭龙,头呈三角形,圆目,短角,身体短粗而尾长,身上布满粟纹;龙四周围为粗率云雷纹,口咬一蛇(或龙),蛇作扭曲挣扎状以示被降服。

兽钮龙贝纹镜 春秋-战国 冯毅藏品

直径10.6厘米 厚0.2厘米 重139克

圆形,伏兽钮,圆素平面钮座,座外一周涡状勾连云纹,主纹饰为12条抽象龙纹,扭曲纠结,首尾难分,地张满铺粟纹。最外一周是36枚连续贝纹,贝是中国古老的货币之一。该镜伏兽钮极具特色,小头圆目有双耳,躯体肥硕有刻纹,长尾镂空,神韵佳。

特种镜 阳燧

阳燧是中国古代先民取火的器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也是四千年铜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秋官》云:“司氏以燧取明火于日……”说的就是古人以燧取火的活动。阳燧凹面部分的制造加工难度要远远大于同规格古铜镜,其曲率规整及抛光精致程度,将直接影响阳燧能否取火或取火的效果。这种神秘诡异的取火效应,在远古社会里,尤其是在远古的祭祀场合中,将会产生巨大的宗教能量。因此,阳燧在远古时期的社会功能,高于仅能取光、映照的铜镜之上,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兽钮八龙纹阳燧镜 春秋-战国 狄秀斌藏品

直径6.3厘米 厚0.2厘米 重60克

圆形,镜背呈凹面状,表面精细抛光,局部银光闪亮。镜面立兽钮,圆钮座;地张满铺细小粟状纹,衬托出四条浅平雕刻绘的青龙,圆眼,张大嘴,后耸长耳,四肢蹬地,身躯扭曲盘绕纠结在一起,给人一种神秘感。立兽钮伫立于镜面,噘嘴小耳,短尾短腿,活生生一野猪,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双弦纹龙纹阳燧镜 战国 丁方中藏品

直径7.7厘米 厚0.5厘米 重142克

圆形,双弦钮,圆素面平座钮,座外六瓣花叶纹饰,以一周连续绳纹为间隔。主纹饰区刻蚀六条龙纹,龙首在中区,左右盘绕,纠结扭曲,可清晰看到龙头上的短角和龙嘴中的上、下腭。遍布纹饰面上的逗号状的凹槽,是用来镶嵌宝石的(绿松石),但已脱落,可以想象此镜在当时的雍容华贵及显赫的靓影。

复合型镂空镜

流行于战国时期,就是将一面铜镜的纹饰部分和映照部分分别铸造,待加工到一定程度后,再用热挤缩复合工艺或冷粘接铆合工艺复合粘接镶嵌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镜子。镂空复合镜有两种复合型式,一种是纹饰面包覆映照面,俗称“天包地”;另一种是映照面包覆纹饰面,俗称“地包天”。

镂空镜有圆、方两种镜形。早期铜镜从一开始产生便是太阳神崇拜的神器法物,没有也不可能有异形镜,从出土情况看证明了这点,都是圆形的。因为太阳是圆的,镜子是太阳的仿形。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的先祖对于天地宇宙的了解有了“天圆地方”的认识,“地方”的概念含有国域疆土之意,于是产生出异形镜——方镜。

透雕九龙纹复合镜 战国 张曙阳藏品

直径11.6厘米 厚0.4厘米 重284克

圆形,龙钮,无钮座,“地包天”复合型。以钮上的蟠螭龙为中心,四条立体龙对称布局在蟠螭龙钮外,龙首呈三角形,高鼻梁,大耳廓,圆鼓的龙躯刻有花纹,与另外四条口咬镜缘的立体龙穿插纠缠在一起。九条龙布局在盈寸的空间之内,充满着诡异的氛围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使人望而生畏,难以忘却。

此镜内区为九条实心纠结缠绕的立体蟠螭龙纹饰,用泥范工艺无法制造,采用先秦最先进的、通常只用于青铜礼器铸造的失蜡法工艺才能铸制成功。可知此镜的拥有者在当是非显即贵的,因此,透雕九龙纹复合镜具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复合镂空镜 战国 张曙阳藏品

直径19厘米 厚0.5厘米 重769克

正方形,条状花纹钮,呈“十字”对称布局,“地包天”复合型。以钮为中心,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围绕镜钮有四组纹饰,每组两条龙对称配置,龙为小耳大眼,极具神韵;外区有四个角隅区,每区两只神凤相连,凤首外扬有尖喙,形神兼备。战国铜镜凡一镜之中有龙凤同体图案者,均有阴阳媾和的文化内涵,内外区交合处部为龙凤媾合处。

该镜体型硕大,对边尺寸190毫米,是此类镜中尺寸最大的,在战国镂空铜镜中实属罕见之品。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铜镜镂空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镂空幻想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镂空窗花朵朵开
对一枚镂空花钱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