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收藏中常见现象鉴析
2015-05-30刘姣米智玮李新岭
刘姣 米智玮 李新岭
和田玉作为从古至今我国传统优秀品德的象征和标准,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美观稀少的特性,历来一直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宠爱和收藏。目前我国玉器收藏者是仅次于书画和瓷器这两大收藏圈之外的第三大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和田玉市场发展迅猛、潜力巨大,至今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市场之繁荣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形成了新疆、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河南、安徽等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玉器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田玉市场曾沉寂一时,价格涨幅缓慢,但对于收藏级别的精品和田玉,价格却一路飙升,从1998年的150元/千克涨到2013年的25000元/千克,价格涨了100多倍。再者,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金镶玉”中玉材选用和田玉白玉、和田玉青白玉、和田玉青玉,其中和田玉青白玉被选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徽章“中国印”的材料,更是大大提高了和田玉的声誉,使其深入人心,更加推动了和田玉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兴旺。和田玉销售已遍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珠宝市场变化无穷,仿制品及人工处理方式逐渐成熟,且不断有新产品、新的优化处理方法出现,和田玉市场也是如此。针对和田玉市场的变化情况,笔者总结了和田玉收藏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给收藏者爱好者一些提示,以便为以后的收藏提供更好的帮助。
一、以假乱真现象
仿制品
市场上常见的和田玉仿制品有玻璃、石英岩、蛇纹石玉、大理石等,近几年还出现了水镁石、硅灰石仿和田玉,但较少见。对于无经验的收藏者而言,这些仿制品外观与和田玉极为相似,乍看较难区分,确实能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使得一部分收藏者的经济利益受损。如果细看这几类玉石,从光泽、透明度、质地结构、放大观察(宝石显微镜下)、折射率、相对密度等方面便可以区分,有经验的珠宝质检师通过肉眼观察便可快速鉴别。
假子料(非和田玉)
笔者在检测工作中遇到一种人造材料仿和田玉子料,外观与和田玉子料较为相似,磨圆度较好,手掂较重,比重与和田玉相近,切开后发现外部材料为玉石粉与胶的混合物(局部可见大量气泡),里面夹有大量金属块。这种假子料只要切开就很易鉴定,但在未切之前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石英岩仿子料的情况也比较多见,例如白色石英岩原料表皮整块或局部染色仿和田玉子料,其鉴别同和田玉与石英岩的鉴别。再者,蛇纹石玉挖补仿子料的情况市场上也有出现,在蛇纹石玉原料中挖洞将和田玉嵌入其中,两种材料之间没有过渡,此类假子料内部与外部材料不一致,结构、硬度也不同。还有一种情况,将蛇纹石玉原料挖洞用和田玉填入其中,再在里面夹杂金属块,以此来仿和田玉,以求卖得好价。这些假子料与和田玉子料根本不属于同一种矿物材料,一般比较好鉴别,但也应当引起注意。
二、以次充好现象
(1)颜色类别的错位划分
目前,和田玉分类主要依据感官评价分析法,对于碧玉、墨玉、糖玉、青玉而言较易区分,争议很小;但对于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及黄玉而言较难区分,由于羊脂白玉和黄玉价格较高,有些商家将未达到羊脂白玉的白玉作为羊脂白玉,或者将带有黄色调但未达到黄玉的和田玉作为黄玉以高价出售,获取高额利润。很多商家打着擦边球,将处于颜色界限上的和田玉划分到较高级别中,和田玉颜色类别的错位划分在影响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扰乱收藏者对其类别划分的把握。
(2)产地混淆
和田玉产地主要有新疆、青海、贵州、辽宁、台湾,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其中以新疆所产和田玉品质最好,且新疆和田玉子料更是盛名远扬,由此价格不菲。对应不同产地和田玉分为新疆料、青海料、俄料及韩料等。《珠宝玉石·名称》(GB/T 16552-2010)将“和田玉”这一名称纳入到国标中,且国标中明确指出“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即所有的软玉都可称为和田玉,但已不具有产地意义。但一些缺乏诚信的商家对于客户的询问,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含糊其辞地将所有和田玉谎称为新疆和田所产。或者,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俄子”的说法,一般指的是产于俄罗斯且带有礓皮(皮色有多种,常见有黑皮、虎皮、水草纹)的和田玉原生矿,而行内所说的子料常常指的是产于新疆的和田玉次生矿,品质和价格要优于俄子。和田玉的产地鉴别本身就是一个科研难题,也属于行业内较难解决的问题,接触和田玉多年的老专家主要依据自己总结积累的经验(从放大检查、结构质地等方面入手),便可准确定出产地,不过也有较难确定产地的情况。
真假皮色
皮色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和田玉由于外界作用(如:渗透、浸泡、淋滤等),而次生于原料表层上的颜色,多见于白玉子料表层,其次为青白玉、墨玉及糖玉,常见有聚红皮或枣红皮、桔红皮、黑油皮、洒金皮等。带皮色的和田玉子料属于和田玉中的珍品,行内指的都是新疆料。有一部分收藏者常常比较片面地迷恋皮色,认为只要带皮色的和田玉就是子料或者是上乘藏品,这是错误的看法。买家过分看重皮色以及卖家总想谋取暴利,使得和田玉市场中人工皮色(即造假皮)现象泛滥,曾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和田玉猛涨,带皮色和田玉子料疯涨”的市场特征。
再有一种情况,白玉(俄料)中的俏色部分为后期经过染色处理所致,主要用来仿俄料中的黑皮料等。
皮色造假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法,即高温烧烤玉石表面,使其产生热变(检测时,一般可以不用考虑或备注表层颜色成因未定);化学染色处理法(检测时,依据染色程度不同,备注表层颜色成因未定或局部染色或直接定名为染色和田玉)。作假的皮色一般无层次感,皮色部分和玉质部分界限明显,给人以生硬、不自然的感觉,染色处理的假皮色在裂隙或孔隙中可见染料聚集,有些颜色过于鲜艳。
拼合和田玉
拼合和田玉多见于带有俏色的样品,俏色是和田玉中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类型,然而有些俏色部分属于后期用胶粘在和田玉主体样品上,放大检查可以看到俏色部分与主体部分不属于同一个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缝隙,接缝处也可见外来物“胶”;紫外荧光灯下接缝处可见异常的荧光现象,很多时候俏色部分与主体部分的荧光现象差异很大。或者,一件样品有多处俏色时,其中某处的俏色也有后期粘上的情况。更甚者,某些样品中的黑皮或糖色属于“假黑皮”或“假糖色”。据了解,这些所谓的黑皮或糖色是样品某处存在极少量瑕疵时,将瑕疵去掉,用带色的胶充填所致,胶充填处硬度低、光泽弱,或可见气泡,这种情况多见于俄料手镯。这种拼合和田玉比较考验收藏者的眼力,遇到此种情况应提高警惕。
假子料
子料的鉴别除了考虑玉石主体的品质(白度、细度等)外,目前能够依赖的就是原皮的颜色和毛孔。由于子料的价值非常高且日渐稀少很难获得,市场上出现了人工子料,造出人工毛孔和皮色,以冒充天然子料。人工子料的做法是人工模拟子料的天然形成环境,把和田玉(包括新疆料、俄料、青海料)碎块放入高速运转的滚筒进行打磨处理,然后用有机或无机染料对打磨过的玉石进行表面染色处理。有些和田玉样品局部利用喷砂机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毛孔”。这种人工子料迷惑性较大,磨圆度比较好,但毛孔比较规则,颜色多集中于裂隙中,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人工打磨的痕迹,要进行区分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识别。
三、镶嵌类和田玉饰品
在收藏镶嵌类和田玉饰品时,除考虑以上所列的和田玉相关问题外,还需注意贵金属含量及标识(印记)等方面的问题。镶嵌类和田玉饰品中常见的贵金属为:金18K、千足金、足金、银925等,即将有新的标准发布,其中已无“千足金”之说,只有“足金”的概念。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中明确规定了首饰中贵金属的纯度范围、配件的纯度要求及标识(印记)的内容,但是部分企业所生产的镶嵌类和田玉饰品,存在贵金属含量不够、标识(印记)不够规范、标识与产品印记不一致等问题。
四、假证书现象
珠宝鉴定证书号称“珠宝身份证”,收藏者在购买和田玉时最好索要对应的鉴定证书,并且最好学会看懂鉴定证书,必要时可以拿着所藏样品和证书到正规的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客户持有我中心的假证书前来复检或咨询的情况,假证书中的鉴定结果一般都很不科学,混淆视听,带有欺骗性,应注意区分,以防因假证书而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