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发展
2015-05-30王惠
王惠
摘 要: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是指近代社会变迁在东北扬琴音乐文化体制内的反映和认可,集中体现在东北扬琴流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变迁;东北扬琴;音乐文化
赵殿学(1885~1963)辽宁盖县人。东北扬琴流派的开创者。东北扬琴流派是由精通皮影戏、民歌、小调等民间音乐的民间艺人赵殿学先生开创出来的。其特点是依据已有的民间小曲、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加入自己改编、创新的技法,形成了以手法多样为特色的东北扬琴演奏的基础。他最能代表东北扬琴风格特点的曲目就是《苏武牧羊》。赵殿学将他创新的,在演奏瞬间加入上下反作用力,而产生的一连串的均匀、密集音点的颤竹,以及借鉴古筝中的揉弦来完成柔美哀婉地吟音的压弦等技法,从而解决了扬琴在当时以单音为主的演奏状态,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而奠定了东北扬琴流派的基础。同时《苏武牧羊》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继承,编创者很好的将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营养汲取到东北扬琴音乐文化中,在加强了扬琴自身的民族化的同时,更体现了扬琴逐渐趋融于民族的审美习惯。
赵殿学先生一生的编创的曲目仅有《苏武牧羊》《祭腔》(东北民间曲牌)《罗江怨》《水龙吟》等。由于他不会识谱,他的这些作品是通过他口传心授给他的学生王沂甫先生,后经他继承、整理并得以流传下来。
后继,从事专业东北扬琴音乐教育的王沂甫和宿英先生,将东北扬琴带入专业音乐课堂,使其发展更加系统和理性化。
王沂甫(1917~1989),出生于辽宁海城。东北扬琴流派的传承者。由于其扬琴艺术的精深造诣和作为东北扬琴的代表,他的名字被收入当代中国音乐家辞典。在秉承赵殿学先生独创的扬琴颤竹、揉弦、滑颤的演奏技法之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创生出“弹、轮、颤、滑、点、拨、揉、勾”扬琴八大技法。并出版《王沂甫扬琴独奏曲选》。
宿英(1929~1991)辽宁省营口市人。东北扬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沈阳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先后从师于王沂甫和杨竞明学习扬琴。并向黄龙练学习广东音乐中的扬琴。使东北扬琴在汲取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培养出刘希圣、李泽昆、张学生、刘达章等一批扬琴名家,为东北扬琴音乐的发展输送着优秀人才。
张学生1942年生于山东沂水。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人之一。张学生为了丰富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加强乐曲中旋律的力度强弱的对比,增强东北扬琴的音乐表现力,而研发出双音竹,并为之编创了乐曲《边疆的春天》,使东北扬琴能够较自由的奏出三和弦乃至一至四个音,使东北扬琴的音响更加立体化。教学期间,创编教材5册,发表《扬琴双音键》《扬琴滚轴垫》等论文。培养了刘寒力等一批遍及国内外的学生。
同时还有刘希圣的《红河的春天》《欢乐的火把节》不仅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曲目,更是优秀的中国扬琴曲目。
刘寒力1956年生于吉林长春。东北扬琴演奏家、民乐作曲家。出身教育世家。师从张学生、高宝杰,后得到王沂甫、宿英先生教诲。刘寒力老师创作的东北扬琴与乐队《金翎思,满乡随想》、扬琴协奏曲《骊山池影》等。《金翎思,满乡随想》是在传统的东北扬琴技法之上,大量采用华彩琶音、左竹法和八度大跳等演奏技法。而且扬琴是一件具有其它民族乐器所没有的,清秀俊丽,悠扬缠绵的余音乐器,余音在民族乐队合奏中是各种乐器之间的一剂粘合剂,通过扬琴的余音把乐队中其它乐器的声音紧密粘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乐队的整体感。扬琴协奏曲《骊山池影》,则以更大规模的演奏,以及和乐队协奏,将东北扬琴传统技法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东北扬琴的演奏技艺,展现出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现代艺术魅力。
在音乐文化的交流上,沈阳音乐学院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东北扬琴发展的根据地。如任教于沈音的张学生作为中国扬琴的代表,出席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三界世界扬琴大会。刘寒力也曾多次作为东北扬琴的代表出访日本、香港等地,并多次举行音乐会。于海英于沈音举办的于海英扬琴教学师生音乐会。以及沈音开设的扬琴研究生课程等。在为东北扬琴的发展与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的同时,正培养着一批茁壮成长的优秀人才。
我们深知任何一种艺术都必然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变通的结果。因此,在探索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前辈人刻苦钻研的毅力,求实上进的精神,及博采兼收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让我们更多的领略了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刘安良.东北扬琴的衍生与发展[J].交响,1991(2):24-28.
[2] 刘达章.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J].交响,1992(4):58-61.
[3] 张学生.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与发展[J].乐府新声,1996(2):25-28.
[4] 赵新芝,春晓.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探究[J].交响,2013(1):128-134.
[5] 刘寒力.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音樂,1998(1):29-32.
指导老师: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