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

2015-05-30邹迎双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知识结构通识

摘 要: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有不断细化的趋势。通识教育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是精通专业与博识视野的相互补充。通过通识教育把已经分割的知识领域重新建构意义联结的桥梁,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寻找“自我”,逐渐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兴趣趋向,由此方有独特而坚实的学术个性,才会成长为“高精尖”的艺术大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2011年11月在杭州由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全国近20所高等艺术院校代表参加研讨会,该研讨会强调了最能体现“会通履远”精神的“通识教育”,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今日的文化格局之中,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机器,而是培养掌握了艺术技能、知类通达、会通艺理的创作者和思想者。2011年“艺术学”名至实归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克服狭隘的过度专业化教育的模式,促进高等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中外兼通、文理兼通、知行合一,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一、美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求知激情的创作者,应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兼备宽厚专业基础、宽阔知识视野的复合型美术专业人才。但事实上,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多数院校沿用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单一”的现象,即图示中心论的单一知识结构,技法逐次升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侧重表象资料收集的写生式。学生的专业发展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专业划分太细的教学体制和各个专业教学上相互封闭的状况,只限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面相对狭隘。这样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由于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就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从初中开始进入美术专业的学习,到了高中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专业学习上,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弱,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高考中艺术类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不高,艺考生的知识面相对其他专业学生先天不足。这种是与美术专业的发展规律相背离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客观上造成的这个结果,需要通识教育加以弥补。在课程体系的调整方面,加强专业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性,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由“深井形”转变为“金字塔形”。努力实现跨学科综合,打破传统美术分类原则,学科统整、材料综合,寻找东西方艺术异同,开拓和丰富造型语言。加强美术学科与非美术学科的合作与促进,逐步打破美术分科人才培养单一模式。

二、通识教育的目的

我国是较早实行通识教育的国家,《论语》中提到“博我以文”、“博学而笃志”、“君子不器”,这里的“博学”指所学知识的广博程度,“不器”指的是不像器皿,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用途。古希腊时期的教育也提倡“自由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同时有气质优雅的人。现代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通识教育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是精通专业与博识视野的相互补充。

进入大学校门,首先要接受的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洗礼,传承经典。这些都应该在通识教育里体现出来。要在大学通识教育上形成共识,而不是把通识教育的课程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锦上添花的课,应该对这些课程严格要求和训练,如此一来,获救的不只是通识教育,还有整个高等教育。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由于个体有限的受教育过程,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的知识。然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具有转换和生成功能的知识,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建构中的头等大事。具有转换和生成功能的知识使专业知识与整体世界融会贯通,具有转换和生成功能的知识是开放的体系,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获取信息与能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不切实际地标榜获得全面的知识,而是要把已经被割裂的知识领域中间,重新建构意义联结的桥梁。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艺术使真理领先”,为了达到这一功能,艺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要完美结合,和谐共处。才能使暗昧的精神世界得以敞开,使得青年学生与普通公众通过艺术有一睹真理面容之可能。

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美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方面。专才教育追求外在价值,通识教育以追求内在价值为目的。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即是区别于他人的唯一个性存在。在强化同一性的教育中,同样的知识结构,同样的考试,同样的答案,渐渐把我们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产品。然而艺术教育,本应把每个受教育者都培养成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艺术人才。“自我”形成的过程中,独立知识结构是最重要的基础,独立丰满的自我往往以广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对不同知识学科自由自主的选择性学习。不断发现自我,形成自我,必须有赖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之横向的、开放的结构可以达成“艺术人格”的形成,更可以促成“自由人格”的诞生,而这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边学边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学习与就业发展的趋势。竞争优势源自于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大学四年时间全部用于学习面临过时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显然不可取。大学教育是最靠近“就业”的教育,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大学教育必须推行通识教育,使即将就业的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具备合作、开放、敬业的品质,因此,通识教育在未来社会仍然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

目前美术院校所谓的“通识课程”在设置上仍局限于原有框架,缺少系统梳理和提升。

基于这一点,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先从“核心课程”建设入手的工作思路。以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交叉或综合领域作为拓展方向,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形成与开设诸如艺术传播学、文化产业理论、大众文化理论、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课程。目前高校里所推行的“通识教育”,实践起来大多数流于形式,上到领导下到教师没有高度责任感,虽然许多高校满足于跟从素质教育的形势,将通识教育安排在教学计划里,但从不研究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效果,选修课平时作业几乎没有,对学生的考核多以一篇论文或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通识教育占了一大块教学地盘,却不知收获在哪里,学生两头都受损失。因此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刻不容缓。建设一支集美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美术专业师资队伍首当其冲,作为美术院校的教师应成为艺术家兼教育家两种身份的人,努力学习文艺理论、教育学等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大学教育。

四、结语

中国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从“才情、学养、人品、志向”四个方面努力,做“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这是新时代对美术人才的要求,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突出、最难把握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如不能及时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便没有意义。通过通识教育在已经分割的知识领域重新建构意义联结的桥梁,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我们要寻找“自我”,逐渐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兴趣趋向,由此方有独特而坚实的学术个性,才会成长为“高精尖”的艺术大家。

参考文献:

[1]郑勤砚.关于美术学院通识教育的思考[J].美术观察,2015,(06):11-13.

[2]陈传席.关于通识教育.美术观察[J].2015,(06):5-6.

作者简介:

邹迎双,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理论基础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知识结构通识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