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 得意忘象”在吴冠中国画中的运用

2015-05-30方凤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石涛吴冠中错觉

摘 要:“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吴冠中对于家乡的情感无异于梵高,他们都将真情挥洒在故乡的土地上。吴冠中一生都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问题,并将真情,即“意”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国画作品中。

关键词:吴冠中;国画;得意忘象;运用

“得意忘象”作为一个美学名词,来源于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其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1]王弼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意”要靠象来显现,“象”要靠“言”来说明,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2]。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吴冠中国画艺术作品并不是对景物的临摹,而是把景物在笔墨上形式化,用形式化了的画面效果抒发情感并感受和体现“美”。吴冠中一生都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问题,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他说:“真正的艺术总诞生于真情实感,诞生于自己最熟悉的社会环境中,鱼离不开水,各具特色的花木品种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壤。”[3]作为国画家的他把美学名词中“得意忘象”的理念贯彻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他用真情实感来作画,画中也处处体现了他的真情,体现了他对“意境”的追求。

一、来源于“美”的“意象”

吴冠中国画艺术作品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理解为“美感”。对于“美感”他是这样说的:“认识对象的美之所在,分析其形式之因素,捕获这因素,突出表现这因素,则画面当明显地呈现对象之美感。”[4]这里的“美感”指形式美感。对这种“美感”,他说:“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形式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5]据此可知,他想表达的“美”是形式美感的主要因素的整体构成。

“形式本身(线、形、面、方圆、高低、长短、色、光、节奏等)作为语言能传达一种意境,感情的。”[6]画家要使自己得到“意境”上的体验,必须在形象上不受约束,其目的是思想情感和“意境”的高度统一。其所描绘的形象并非一是一、二是二地对物象进行客观的描绘,而是把所描绘的物象在形象上进行形式化的整合:即抽离物象之“象”,进入到“意象”里面。这里的“意象”便是“意境”。吴冠中对于“美”的追求经常使他对物象产生“错觉”,他对物象以感受为主,其所见的物体是“错觉”引起的想象到的事物。这“错觉”使得他在“美感”体验中得到充分的享受。这样的“错觉”他认为是十分可贵的。他说:“错觉”是绘事之母,“错觉”唤醒了作者的童贞,透露了作者感情的倾向及其素质……所谓视而不见因一味着眼于自己偏爱的形象,陶醉了,便不及其余[7]。

吴冠中的“错觉”感受是其对“意象”的一种追求。他并不在乎感受到的是否真实,只要能给他带来“美感”的“物象”便能使他感受到美。他肯定石涛的“受识论”,即先有感受,后再认识,认识后再感受,并不是真正的感受,感受是人天生带来的,不是后天强制加上去的。吴冠中认为:时间、地点、环境不同,感受也会产生变化。这观点完全和石涛的观点相同。石涛说: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古人寄景于情,其春曰“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其夏曰“树下地长荫,水边风最凉”;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其冬曰“路渺笔先到,池寒墨更圆”[8]。石涛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感受都不同,在这种感受中“理性”并不是领路人,而纯属感受在前了。时间、地点、环境的不一样,感受便不是一样的。这些感受又都是建立在“直觉”之下,“直觉”以下的感受,很多时候感受到的便是“错觉”了。

除了肯定石涛的“受识论”,吴冠中还肯定克罗齐的“直觉说”。“在直觉界限以下是感受,即无形式的意义,这物质就其单纯的为物质而言,是心灵永不能察觉的,心灵要察觉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在。不过,心灵活动须假定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直觉以下的一种界限。物质,在脱去形式而只是抽象概念时,就只是机械的被动的东西,只是心灵的领受,而不是心灵所创造的东西。”[9]克罗齐肯定了感受必须是在心灵活动过程中,假定有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就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说明了。这种“直觉”被用作欣赏“美”的前提条件,赋予了形式美感以特定的意义。形式美感的主要因素的整体构成是其抛弃物象的具体形象,来对心灵进行感知和解释的感受过程。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表现。他说:“每一种真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心灵只有借制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10]吴冠中说:“这地方看起来不怎么样,画出来倒很美!”[11]其中“不怎么样”便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以下的感受,“画出来倒很美”说的便是直觉了。

无论是吴冠中所说的形式美、“错觉”,还是石涛的“受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说”,都旨在说明感受美的重要性。“美”来源于感受,而感受正是为了突出心中的“意象”。

二、吴冠中国画艺术中的“得意忘象”

吴冠中对“美感”的追求是对形式美感的主要因素的整体构成的追求,并不考虑像不像的问题。他说:“要大谈特谈形式美。”[12]这里的形式美已经使他追求“意境”而忘记物体本来的形象了。对于形式美的构图,他认为最基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个画面面积的安排处理。

其作品《双燕》、《交河故城》、《长城》、《墙上秋色》等作为他的代表作,都可以展现他对“意境”的追求和画面平面分割的形式特点。《双燕》中白墙、黑瓦、飞檐、老树,燕子被画家安排在同一画面中。他以“双燕”命名这幅画,可见其对燕子寄托了很深的感情。他说:燕子出现在画里,因她筑巢在家里,婴儿时代见到的第一只飞鸟便是燕子[13]。故此,他对燕子有很深的感情。纵观他的画作,我们就会发现,燕子的形象很多次以不同形象和姿态出现在他的画作中:有从远方飞来筑巢的燕子,有在电线上停留的燕子,有飞走了的燕子……而这幅作品表现的正是飞翔的燕子。对于白墙、黑瓦、飞檐的南方建筑物来说,他对其也有很深的感情。“我画过不少故宅,不自觉想表达一种悲怆之感,虽残破,似乎风格犹存,一角飞檐,对照门窗之方正,偶见残红,不知其身价性命,临流筑屋,已失尽当年舟楫,水清澈,还照旧相识。”[14]老树形象苍劲,仍旧带有悲怆凄凉之感。吴冠中一生为了实现艺术理想,踏出国门出国留学,学习结束后又毅然回到祖国。他的这种经历和燕子离去后又飞回来筑巢似乎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关联性,以至于对燕子、老屋、古树等感情如此特殊。这些物象也是画家对意境美的一种体现。

《交河故城》是吴冠中以吐鲁番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人建造的车师前国都城的生土建筑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生土建筑由于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洗礼,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又由于此地气候干燥,所以建筑即使残破,但保存得相对完好,今天的人们还可以看见往夕大致风貌。作品以水墨晕染为主,设色为辅,以线条的严整穿插来表现层叠的土墙建筑,用水墨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来表现岁月痕迹留下的悲怆之感。虽残土,墙破败,但风格犹存。同是建筑的《长城》,和《交河故城》均采用线条来塑造形式感,所不同的是其采用了俯视构图。如果说《交河故城》还有几分像原建筑,那么,这里的长城则不像了,它似乎更“真实”了!浓墨拥护着白色的线条递送到我们的眼前,展现的是弯曲的长长的长城,顺着黑白墨色线条的走势,我们能看到远远近近的烽火台。整个画面以竖构图的形式呈现,画面最上部仅以几笔淡墨勾勒弯曲的线条……看到这线条我们便可知道那是远山。浓墨与淡墨配合着淡淡的色彩构成的抽象图像上的长城,虽然“象”不像,但这同样是国画中“意境”的体现。

《墙上秋色》作为吴冠中后期抽象画的代表,更说明其对意境美的追求。在画中已经完全看不出他表现什么了,只是被他画面的形式美吸引进了想象的空间里。他说:“素白的墙,诱惑画家的创作欲望,但却被爬山虎之类的藤线占领了。藤由青春,中年而老年,缓缓延生其生命之网络,网络中织进了春秋之轨迹,春之新芽,秋之残红,疏疏密密的斑点,轻击着藤线之琴弦,招惹垂柳飘摇,群燕纷飞,是协奏,是听众?”[15] 这幅作品画家以纸的白色来构成墙的白色,用无数的线条来展现爬山虎的藤条,画面中,如网的线的交织正是藤条生命力的象征。藤条对于生长的渴望,使得它不断攀爬,在这攀爬过程中,藤条经历着一个个春夏秋冬,岁月的流逝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同样留下了美感。

三、结语

“得意忘象”在中国绘画中运用的首要前提是“观物取象”,基础是“立象以尽意”,本质是“得意忘象”。中国绘画是画家借物抒情的一种手段,其运用笔墨技巧、经营位置等来抒发情怀。艺术家为了始终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抒发,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绘画创作,吴冠中说的“要大讲特讲形式美”就是这种体现。暂时遗忘技法,选择与之相融的物、景、情节、笔墨、构图等来表达中国绘画艺术。吴冠中先生对于发现美的“错觉”的珍视,表明艺术本身的美能吸引画家某种美感和情感,画家用绘画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了抒情可以忽视技法,吴冠中在绘画中的“得意忘象”正是这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1985.11

[3][4][7][12][15]吴冠中.美丑缘[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M].2007.5

[5][6][11][13][14]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9

[8] 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Z]

[9]邓斌.石涛“受识论”与克罗齐“直觉说”相同点的比较[Z]

[10]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M].2001.

作者简介:

方凤情,云南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史与比较美术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石涛吴冠中错觉
春江水暖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错觉极限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