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地区山水画派形成研究

2015-05-30蒋英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青海地区丹霞地貌青海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且历史悠久,由于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而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山水画创作早在五代此时期就已明确分为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画家为代表的北方地域性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等画家为代表的南方地域性山水画派。时至今日,不同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仍对山水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我国的青海地区虽地处内陆,但却有着丰富的地域自然特色和地域文化,对形成地域性山水画派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今社会正以一种融合的方式发展,山水画在发展中也呈现出既融合又凸显自身特色的特点。而青海地区发展地域性山水画派,既能继承传统文化,又能体现地域风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山水画;地域性;青海地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历史悠久的国家,广袤大地的地理差异与文化资源的地域性为地域性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及青藏地区。而其中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从沿海东部的平原开始以阶梯式的模式节节攀升,直至西部地区的高原、山地。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各式各样极具特色的地域地理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江南小镇的细雨微蒙、北方大地的雄峻挺拔、西北高原的连绵雪山和桂林山水的清新自然都是绘画者追求的方向,是绘画作品的创作来源。郎绍君先生曾说过:“艺术是各民族、民间的地域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更浓厚地表现着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必然的。”[1]地域性山水画的发展正以一种隐形的方式持续着,而具有地域性的山水画早在五代、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北宋时期开始步入成熟期。由于南北地域地貌和地域性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画家为代表的北方地域性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等画家为代表的南方地域性山水画派。由于地域气候、地理特点甚至降水量的不同呈现出各异的自然风光,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题材。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风景秀美,南方画家的作品大多追求云雾缭绕、淡墨轻风的南方烟雨。而北方辽阔宽广的地域特点,注定了画家笔下的北方风光更多的表现出苍凉、遒劲的精神。我国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干旱少雨,常年的平均气温偏低,而山峰也因为受到强烈的风蚀而呈现出如斧劈刀砍般的山体面貌。其中太行山的山体特征就是很典型的北方山脉。五代时期的荆浩长期隐居于太行山之中,长期观察太行山水。荆浩笔下的《匡庐图》虽然借用庐山之名,但表现的却是如太行般的坚实山脉。就如同米芾《画史》中所说的:“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2]荆浩画中的山峰高耸矗立,有如斧劈一样的陡峭山势,山体具有很强的石质感。而画中的高树泉水,远处的飞流瀑布、山下平静的水面、山顶密布的松林和山脚下的古松,这无疑是长居太行山对太行的深入观察所得。南方多雨,土地湿润松软,山石轮廓因阴雨绵绵而模糊朦胧,丘陵连绵起伏,灌木丛生。这些南方山水的特点在董源的《潇湘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潇湘图》中没有挺拔陡峭的高山,取而代之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势和圆润的山头,山体的轮廓在是与不是之间,模糊朦胧中还带着一份温和柔情,相对于北方的阳刚更有种温婉的美。山上的墨点表现出草木茂盛的景象,山下的湖面平静辽阔,苍茫悠远。米芾《画史》中曾表述:“董源平淡天真多,……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趣。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3]而之后南北山水画的发展也大都延续着这种固定模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不同的地域风俗与传统。

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自然情况、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等外在因素,都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性格等内在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地域性思想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会以一种渗透式的方式体现在作品之中。这种思想是无意识地体现,并且受地域性的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家自身及艺术作品中都会融入特定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对山水画的创作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时至今日,地域性的差异在绘画中一直存在。“纵观中国山水画史,从古至今每一个画派的形成和每一名画家的成熟,其共同之处,首先是他们都是从本地域的文化研究和创作实践开始的。正如有了黄山便有了弘仁,有了西北的黄土高坡便有了石鲁,有了东北的冰雪便有了研究冰雪山水画的于志学一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众多地域画家对本地域的探索研究,才使今天的中国山水画历史变得多姿多彩。因此,一位画家的成功或者一个画派的形成,都不可能离开画家们自身所熟悉的生活地域环境,否则他们的艺术实践将成为无源之水。在这里我们应当肯定,鲜明的地域特性是形成画家风格乃至画派的先决条件,强调地域性也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必要条件。”[4]例如以描绘西北风光和风土人情而见长的长安画派,他们便是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绘画方式,开创了新中国画。长安画派描绘的西北风光属于北方山水画派,但是他们的成功不单单由于他们对传统的承袭,更有他们对自身的突破与创新。从五代开始一直在发展的北方山水画笔墨技法也为长安画派提供了笔墨基础。另一方面长安画派并非沉迷与简单地传承北方山水画派,而是更多地贴近西北生活。长安画派的画家们通过长期在西北地区的写生,获取了很多生活体验,得到许多的生活积累,他们将北方山水的传统笔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发掘北方山水的浑厚雄壮。

而我国西部地区作为一个特殊地域,曾经一度成为中国艺术的重心。由于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现代西部绘画的发展也极富有独特性。青海作为西部地区,虽没有新疆等地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域特色,但是青海地区仍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艺术资源。

丹霞地貌在全球的分布以我国最广,其中,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青海省的坎布拉森林公园及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内分布的丹霞地貌也极具地域特色。青海地区的丹霞地貌虽处于发展期,相较于广东韶关的成年期的丹霞地貌形状并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但其丹霞地貌“赤壁丹崖”的特点在青海地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奇异怪诞的造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长年累月的流水侵蚀与风雨侵蚀使丹霞地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怪异造型。有的如千佛矗立,有的好像层层红色波浪。加以点缀着青色的沙石的沉积,形成了红绿相衬的色彩。而青海的人文建筑也极具地方特色。在青海地区广泛流传这样几句童谣:“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房顶能赛跑。”从中便能看出青海地区的房屋都为平顶。青海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处于战乱中,青海政权由各部首领轮番把持,而各部的文化差异也使青海地区成为文化融合的熔炉。时至今日,青海的美术创作仍然具有极强的少数民族特色,其中以“土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说较为典型地代表了青海美术的地域性风貌,由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土族风情。与壮丽雄浑高原景观的统一和谐,吸引着众多的本土美术家自觉地投入到这一题材美术创作之中。在他们当中既有以朱乃正、鄂圭俊等为代表的油画家,也有以马西光、秦龙、周若兰等为代表的国画家,还有以左良、里果等为代表的版画家以及其它门类的美术家群体,他们的艺术实践为早期本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创作出的一批表现土族风俗、风情的美术作品,对当代青海美术事业发展及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而青海省内以塔尔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也被广为流传。这些都能代表青海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虽然青海省的丹霞地貌没有广东省的丹霞山远近闻名,也没有张掖的丹霞地貌那样拥有强烈的色彩变化,相较于前者青海省的丹霞地貌略显得呆板稳重,但它却用一种沉静的赤色与青色演绎出了一种淡泊的美。青海的丹霞就如隐居于乱世,在众多的纷乱之中更能体现出一份从容。这些都为青海省形成地域性山水画流派提供了广泛题材与创作思想。

目前,我国的山水画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种积极繁荣的趋势。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当下的艺术与创作的频繁交流上面。此外我们也能看到面对越来越融合的当今社会与世界,中国画的发展也受到融合思想的影响,而山水画的创作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与新的发展机会。在发展当代山水画的过程中,不妨将地域性特色、地域性文化情感与传统交叉融合在一起,在山水画发展中坚守住自己的地域优势,凸显自己的自身特色,创造出既能继承传统文化、又能体现地域风格的山水画精品。

参考文献:

[1]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40.

[2][3]潘运浩.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45,156.

潘运浩.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56.

[4]刘玉社.关于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理论体系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01):1-4.

[5]宋卫哲.青海土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流变与建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简介:

蒋英楠,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3级美术系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画创作。

猜你喜欢

青海地区丹霞地貌青海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大美青海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林木修枝抚育的技术探讨
青海地区节能日光温室油桃栽培技术
青海行七首(录二)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