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颖教授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经验总结

2015-05-30张春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

张春艳

【摘 要】 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等证候。导师李颖教授对本病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其病因病机以气虚兼夹血瘀为多见,从而采用益气化瘀法的基本治则,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益气化瘀;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71.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34-02

导师李颖教授为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名中医,笔者有幸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金代医家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首先提出经水过多的病名,谓“治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内加黄芩,白术各一两,对本病的病机以阳盛实热立论,治法重在清热凉血,并辅以养血调经。元代《丹溪心法·妇人》认为本病病机为“血热,痰多,血虚。《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事延长,淋漓不断,必当潜藏龙相,封固滋填,非仅清血热所能有济。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若稠黏深红,则为热盛有余[1]。从文献上看,多数医家认为子宫异常出血为阳盛血热妄行所致。导师李颖教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体会,在多年临床中发现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除出血量大,血块较多,出血时间长时常伴色暗红外,还兼有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且伴有头晕无力,气短懒言,心慌,面色发白,手脚冰凉等一派气虚之证,故认为子宫异常出血以气虚兼夹血瘀为多见,而表现为虚实夹杂的特征。多因忧思劳倦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气虚,气虚无力运血而成瘀;或肝郁日久,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或因热灼津少或寒凝经脉而成瘀;或手术后气血俱虚再伴瘀血残留,冲任瘀滞,新血不得归经[2]。现代医学认为:当机体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诸如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变化、环境气候改变、营养不良、贫血、代谢紊乱、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异常时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异常[3],导致子宫异常出血。

2 治则与用药特色

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活血消癥,益气调冲的治则,气虚无力行血,血滞胞宫,新血不能归经,致出血量多,气随血耗,则气虚日甚,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子宫异常出血日益加重。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处于气不摄血的状态,故不宜大剂量攻伐,故以益气调冲为主,气充则能摄血,气足则能运血,使瘀血散去,新血得以归经,冲任才能固摄,异常出血才能停止。兼以活血消癥,取以补于消之上,消于补之中,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主要应用药物有:黄芪、白术、半枝莲、当归、益母草、三七、红参、炒升麻、败酱草、黄柏等。其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脾气健运则可运化瘀血,瘀血去而新血生;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和中;半枝莲散瘀止血;当归养血活血;益母草活血去瘀;三七散瘀止血;红参摄气补血;炒升麻升举阳气;败酱草去瘀排脓;黄柏清下焦湿热。本方着重益气药物的应用,使气能摄血,气能运血,使瘀血散新血生,冲任调而血止,从而达到止血散瘀的目的。导师对此类子宫异常出血疾病禁止使用炭类止血药,而是使用具有活血、止血双重作用的三七、丹参、三棱、桃仁等,一则促进宫腔内瘀血及残留组织随经血排出使子宫内膜脱落完全,有助于子宫正常收缩功能的恢复,二则促使炎症的消散和吸收[4]。全方重在益气,气足则宫缩有力以排出瘀血,使得新血归经,同时兼以化瘀以迅速止血。另外导师认为在治疗本病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辨证论治,还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及饮食偏好,嘱其生活规律,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现代医学在治疗上首选诊断性刮宫,其次是应用大量的激素药物以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但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以后有再次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可能。

3 治验举例

朱某,女,27岁,2013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阴道异常出血20余天,患者于出血10天左右时曾服西药止血药,但出血量无明显减少,每日需用卫生巾~8片,自觉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腰酸困,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门诊,查体:精神差,面色无华,口唇及眼睑粘膜苍白,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缓。妇科检查:外阴为已婚未产式,阴道畅,宫颈光滑,无宫颈举痛,子宫前位,活动可,无压痛,阴道内经血色暗红,有小血块。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82g/L。B超:子宫78 mm×37 mm×46 mm,内膜:13mm,宫腔分离2.8mm,内有液性暗区,左侧卵巢32 mm×21 mm,右侧31mm×18 mm。诊断:中医诊断:月经过多,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血性贫血。治法:益气调冲,化瘀消癥。方药:黄芪0g,白术20g,当归20g,半枝莲30g,杜仲20g,炒升麻10g,益母草30g,败酱草30g,白芍1g,三七10g(另包冲服),红参1g,山萸肉1g,枸杞20g,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7剂。

二诊:2014年11月26日,服上方剂后,月经量明显减少,现每日需用卫生巾1~2片,经血色暗,诉神疲乏力及心慌等症状缓解,仍有腰酸困,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苔薄白。守上方,其中黄芪改为40g,山萸肉改为20g,枸杞改为2g,甘草改为炙甘草10g。中成药:复方阿胶浆口服液:1支 BID PO。

三诊:2014年12月1号,患者诉服上方第4剂时阴道出血止,无明显乏力腰酸困等症,给予中成药:益血生胶囊:4粒 ID PO,血府逐瘀胶囊:2粒 ID PO,复方阿胶浆口服液:1支BID PO。巩固治疗。1天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23 g/L。B超:子宫78mm×37mm×46 mm,内膜6.2mm,左侧卵巢32mm×21 mm,右侧31mm×18 mm。近一年随诊未再复发。

按语:子宫异常出血一定得先排除妇科恶性肿瘤,准确辨证,预防恶性并发症的发生,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调补冲任气血为主,兼活血消癥,中药为主配合中成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7,96,101,106

[2]:牛建昭,李颖,李荣.月经病防治与调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6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

[4]李颖.丹七化癥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及药效学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

(收稿日期:201.04.29)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
孙志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厉健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张介眉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伍光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