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疏肝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痤疮验案一则
2015-05-30曾东杰
曾东杰
【摘 要】 痤疮多从湿热论治,笔者以补脾疏肝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痤疮1例,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痤疮;肝郁脾虚型;补脾疏肝法;验案
【中图分类号】R2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32-01
痤疮多从湿热论治,青年人反复发作的痤疮从湿热论治效果常不明显,笔者以补脾疏肝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痤疮,取得满意疗效,现选取1例,报告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王某,女,24岁,未婚,于2014年6月就诊。主诉:面部见散在分布炎性丘疹2年余,加重近1个月。现病史:患者平素喜食生冷辛辣,近1个月来气候变化,温度上升,更嗜冷饮,夜间休息不佳,面部丘疹情况再次加重,心情烦躁,精神疲倦,纳差,饭后自觉腹胀,入睡困难,夜间辗转至深夜3点左右方能入睡,小便可,大便溏,月经延迟10余日,量少,色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面部可见丘疹,以额前为多,有皮损,无渗液流脓,色红稍暗。中医诊断:痤疮。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辨证分型:肝郁脾虚。治以补脾疏肝、疏风散热之法。 处方:当归10g,白芍1g,柴胡12g,陈皮10g,厚朴10g,白菊花1g,金银花10g,党参12g,桑叶1g,白术12g,茯苓1g,炙甘草1g,木香6g,薄荷10g(后下)。共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1服。复诊述睡眠质量有所改善,面部痤疮情况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续服前方10剂。再次复诊见痤疮基本消退,再予原方7剂,中成药香砂六君丸善后,嘱忌生冷与辛辣食物。随访未见复发。
2 讨论
痤疮,又叫“暗疮、“粉刺,是一种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面部和胸背部[1]。该病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疤痕、色素沉着,因其主要发生于青年人面部, 影响患者心情,甚至出现自卑、焦虑等表现。本病案患者为24岁未婚女青年,平素嗜食生冷辛辣之物,损伤脾胃[2],故纳差、腹胀,便溏、神疲乏力体虚,月经量少。患者心情烦躁,夜寐不佳,为肝郁之证。素体肝郁脾虚,易受风热,蕴结于肺,发为痤疮。当以补脾疏肝为法,兼疏风热,方用柴勺六君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郁,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柔肝养血,当归辛甘苦温,养血和血,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臣药[3]。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使气血生化有源。因其饭后腹胀,佐入少量陈皮、木香,理气消胀,配合白菊花、金银花、桑叶、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薄荷尤可疏散郁遏之肝气。诸药合用,有补脾疏肝、疏风散热之效。
参考文献
[1]祁永华,吴迪,王业秋.痤疮治疗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9):4-.
[2]韩丽华.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72.
[3]李冀.方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收稿日期:20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