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自己能解决吗

2015-05-30李竹平

师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孙子同桌事情

李竹平

小广又蹙着眉头来到我身边:“老师,小琦拿我的书不给我。”这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几乎每天都要过来告状,多数时候是因为别人招惹他了,也有时候是与他无关的事。以往,考虑到他有点憨,同时性格既有点倔强又有点懦弱,容易在喜欢恶作剧的同学那儿吃亏,我通常会问清事情原委,批评招惹他的同学两句,安抚安抚他的情绪。细细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是游戏成真或者一不小心之类。但是,作为一名十一二岁的学生,他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做老师的不以为然,更会使他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心生委屈。

其实,班上这种向老师告状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孩子反映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诸如谁说了自己难听的话,谁把自己的书弄脏了,谁站队时故意推搡自己等等。很多老师都喜欢充当保姆的角色,一有学生告状,马上“升堂审理”,听完“原告”“被告”的陈述,做出自认为合理公正的裁决。还有的老师为了减少麻烦,让这种纠纷自然减少乃至消弭,公开鼓励告状行为,并做到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结果,顽皮的学生被迫消停了些,告状的却从告状行为本身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以告状为荣了,最终还是会让老师不胜其烦。

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喜欢告状或打小报告,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在确立对错观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是非观念养成的关键期,期望把自己不能判断的事情告诉老师或家长,来获知到底是对是错。美国小学教师玛西亚的实际经验是二年级的孩子最爱告状。他们这个年龄开始对规矩和制度有初步概念,产生“规则意识”,一旦发现哪位同学没有按照老师定下的规矩做事,就喜欢打小报告,他们想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这样看来,面对七八岁的孩子,老师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告状,对他们形成基本的是非判断和规则意识是有帮助的。问题是,如果学生年龄增长了,年级升高了,仍然喜欢告状并以告状为荣,就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了。

我想,学生如果到了小学高年级还热衷于告状,要么是他从告状的行为中获得了赏识从而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要么是他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权威解决哪怕微不足道的问题,全然没有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意识和能力。无论哪种情况,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不利的。前者会导致道德认知的扭曲,后者会养成依赖人格。所以,包括小广在内,我对班上的告状现象产生了警惕,努力寻求科学合理的处理对策。对于其他的学生,我的解决办法很简单,认真倾听他们的诉状,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你觉得自己能很好地解决这件事吗?”有时看见他们信心满满地离开,我很快就会忘了这事;有时感觉事情可能不会解决得很顺利,就会跟踪一下,问一问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结果怎样,因人制宜地进行方法和态度的引导。针对小广这样的孩子,我一定会多用点心。

记得上一次,小广哭着鼻子来告状,说小昂骂他是“孙子”。一听就知道是很不起眼的小事儿,可他是哭着鼻子过来的,说明在他看来这事儿不是小事。我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听他讲事情的经过。显然,他很激动,声音颤抖,语无伦次,大意是他正在与同桌玩“儿子孙子”的游戏,小昂掺和进来,骂他是“孙子”,还打了他。他像这样情绪激动地来告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别的同学不会放在心上的小事。虽然他对事情的判断和认知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我还是希望他能学会自己解决这类事情。我注视着他的眼睛,问他:“你觉得自己能解决这件事吗?”他愣了一下,接着又开始诉说起来。看来,还是不能指望他自己来解决了。但是,很明显,这真的算不上伤自尊的大矛盾,我总是替他出头,他怎么能有所成长呢?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我请他回到座位上,让学生们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当着同学们的面调查事情的真相。考虑到他的同桌坐在他和小昂中间,应该最了解事情的经过,我就请同桌说说是怎么回事。同桌告诉大家,他与小昂一起玩“儿子孙子”的游戏,小昂冲着他喊“儿子”,正好小广转过脸来,认为小昂在喊他“儿子”,他便毫不犹豫地回敬小昂“孙子”,小昂干脆真冲着小广喊声“儿子”。小广不干了,先动起手来,小昂虽然个子小,动作却灵活,将小广打疼了。小广便找老师告状。小广马上抢过话来,说小昂就是喊他“儿子”,是在骂他。这时,坐在对面的女孩小颖举手,示意有话要说。她告诉大家自己看见了事情的经过,如小广的同桌说的情况一样。唉,其实问题都出在小广自己身上!显然,小广来向我告状时,对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进行了趋利避害的“改编”。

我不想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他,而是让同学们说说自己遇上这种产生误解、闹出矛盾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很多人都说当作游戏就是了,没必要往心里去的。小广虽然还一脸委屈,我也没再理会了。事后,我将小广喊到身边,叮嘱他以后与同学发生矛盾,先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和同学化解矛盾,友好相处。大概刚才的委屈已经被淡忘了,他点点头。我笑着问一句:“真的行吗?”他也露出了笑容,自信地点头:“真行!”

当然,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小广可能还会来告状。这不,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了。我没有细问原委,望着他的眼睛,过了一会儿微笑着一字一顿地问他:“你能自己解决吗?”他幡然醒悟的样子,不好意思地“哦”了一声,转身走了。也许,我们会担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真正的能力只有通过自主的实践才能习得。如果学生真的缺乏这种能力,我们给予支持的时候,就要将重心放在方法的指导上,促其逐渐提高自己解决与同学相处中的问题的能力。

不用怀疑,再下次,小广还会来的。我呢,肯定还会问他:“你自己能解决吗?”或许,次数多了,小广就慢慢地,不仅学会自己处理了,还学会怎样和同学相处了。

“你能自己解决吗?”我希望这样一句简单的询问能慢慢促使每一个孩子学会用积极、包容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与人相处过程中发生的“纠纷”,能从小懂得不做一个告密者,也不做一个依赖者。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孙子同桌事情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孙子壵
新同桌
孙子垚
孙子垚
把事情写具体
羡慕我同桌
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