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预设课堂,智慧把握生成

2015-05-30杨小平

师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预设

杨小平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自身风格科学地预设课堂,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智慧地把握动态生成,让动态成为常态、生成成为过程。本文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演绎出中学政治课别样的精彩。

一、精彩的课堂需要科学的预设

所谓“预设”,简言之就是上课的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事先的设想及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基于科学取向进行教学设计。预设体现着对文本的尊重,体现着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科学的预设要体现如下的要求——

(一)准确叙写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坚持“行为主体+动词+名词或词组”的叙写范式,通过不同行为动词的使用,关注认知的过程和方法,同时界定运用学科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根据课程标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容表现标准为: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很显然,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较为笼统,必须将其细化、明确化和可操作。

基于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目标1.学生能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特点、地位;目标2. 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标3. 学生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目标4. 学生能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目标5. 学生能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叙写教学目标,使用了回忆、理解、认同、领会等行为动词,在表述上落实到了具体的知识点,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上进行了科学、准确的描述,教师和学生对“我们要到哪里去”有清晰的认知。

(二)恰当选择教学策略

布鲁纳认为,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情境下才能够发生。策略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确定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与教学策略相匹配,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目标,笔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和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尤其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体验、感悟、成长。为此创设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组织教学:

问题情境(一)“你认为谁最适合担任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获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个感性认识,对应目标1);问题情景(二)“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你能不能向外国朋友介绍一下中国文学艺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需要学生运用其语文知识储备并结合课本回答,意图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应目标1);问题情景(三)“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科技成就还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需要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并结合课本观点来回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应目标1和5);问题情景(四)“在科技的发明创新方面,今日之美国跟古时之中国比较,你有什么看法?(意图是拓展教学时空,告诉学生我们有辉煌的过去,而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乏善可陈,要奋起直追,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再创辉煌,我们要有这样的民族自信心,对应目标5);问题情景(五)“播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视频并展示问题:这段视频中展现了哪些岭南文化元素?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开幕式堪称经典,意图是通过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对应目标2);问题情景(六)“请你谈谈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的文化意义?(需要调用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应目标3);情景设置(七)“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博大精深?你能阐释包容性的内涵和作用吗?请举一例。”(紧扣课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应目标4)。上述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呈现,并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层层推进,既体现了预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有必要的弹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探究、交流、对话等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为动态生成预留了“空白”。

(三)正确开发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要坚持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匹配这一重要原则,通过评价检测,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评价应有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测量,教学评价所要测量的方式应与教学目标的设置相一致。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笔者在教学评价方面设计了选择题、问答题各一题,考查教学重点:1.单项选择题 [2014·天津卷.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4·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二、精彩的课堂源于动态的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或改变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体现着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以及课堂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动态的生成要求教师创新教法

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极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预设”剧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以及创造性,保持教学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采用互动教学方式,在互动中让教师、学生的思想观点不断交汇碰撞,推动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课堂上的“互动”和“生成”相得益彰:互动是生成的基础,课堂动了,学生活了,生成才有可能,一个以讲为主的课堂,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互动的升华,生成了疑难困惑、奇思妙想、独特见解,教师可点拨引导、组织讨论和表扬鼓励。这才是把精彩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二)动态的生成需要教师智慧把握

课堂生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智慧。课堂上学生的顿悟、灵感、困惑、错误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动态资源很容易“流失”掉,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一滑而过”。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把握生成的意识。课堂上有生成并不是目的,生成是否有效、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预设目标的达成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合理地开发、利用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让它临场闪光。例如,在探究问题情景(三)时,有位学生发表了个人看法:“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不重视基础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以中国人命名的实在不多,许多原理、定律几乎都是西方人发现的。可以说我们中国只有发明而鲜有发现,实用有余、原创不足。我们中国科学家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是有文化传统方面原因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为这个学生的观点所震撼,确实有道理,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的贡献与我国的文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于是,我借机抛出“钱学森之问”让学生开展讨论,并就此问题联系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阐述了我的看法,激励学生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存在不足的评价是本节课最出彩处。一堂课下来,预设的三维目标达成度高,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预设过度,这会挤占生成的空间,扼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热情;二是生成过多,这会挤占预设的空间,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既要以预设为基础,又要以生成为导向,保持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演绎出中学政治课的别样精彩。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预设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哪里哪里?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博大精深
一读就错的姓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