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论的解读
2015-05-30钱丽萍李炳林
钱丽萍 李炳林
内容摘要:如今,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认知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认知冲突、认知不确定和认知不一致等。这种相互作用本身具有一种动机力量的性质,引发了行为,指导着行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侧重于阐述认知失调这一理论,以便为人们今后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认知元素 认知失调 意义
一.序言
认知失调论,作为20世纪50一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引人注目、有影响力和令人感兴趣的理论之一, 集中研究了认知组织的动力过程,特别强调认知元素引起的矛盾冲突,在心理学领域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的“不合适”(unfitting)关系导致了认知失调的产生。由于人们倾向平衡,所以,在认知失调状态下就自动形成一种减少失调或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这种压力所产生的结果从人们认知的改变、行为改变、选择性地接触信息和观点上表现出来。鉴于此观点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认知失调理论进行阐述,旨在为此理论提供一点见解。
二.认知元素
认知元素一词在认知失调理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费斯汀格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或认知结构是由各种各样的认知元素构成的,人的心理空间或认知结构的状态取决于这些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所知、所信与一个人的所为存在一致性。他把认知元素或认知定义为个人对自身、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所知道的东西,并用知识来表示他们。这里认知被视个体所知晓的东西或者由个人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一个元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认知。
认知元素间的关系有三类:无关、失调和协调。如果两个元素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涵义,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relation of irrelevance)。反之,如果认知之间以某种方式相联系以致一个元素对另一个元素意味着什么,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有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要么是协调,要么是失调。协调是认知之间的一致性,两元素之间一个紧跟着另一个的关系。失调则是认知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当元素的重要性增加时,失调或(协调)的程度也增加。如一学生期末考试要到了,结果非常重要,这位学生虽知道自己的基础并不足以应付这次考试,但是他还是不复习。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失调的元素对这位学生就很重要,那么失调的程度就大了。
三.认知失调
所谓的认知失调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对于失调的产生,费斯汀格认为其来自不同的来源:(1)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认为乌鸦都是黑的,当看到其他颜色的乌鸦时便产生失调。(2)是文化上的习俗;(3)是观点的普遍性(一种观点包括在一个更为普遍的观点内);(4)是过去的经验。
认知失调是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们有保持平衡或认知一致性的倾向,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 当认知无法一致时,就意味着失调。失调的产生必然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舒服,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驱使人们努力想方法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 消除认知矛盾,减少失调,达到协调。其主要途径有四条:一是改变自身行为,比如“我沉迷于上网打游戏,因知“上网打游戏对学业有影响,故放弃游戏,使上网打游戏有害与不上网协调一致。二是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比如“沉迷游戏有害”与“我喜欢沉迷游戏”的矛盾,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其一是突出沉迷的作用,游戏能使我舒缓学业压力和烦躁不安,变得舒服,这样便心安理得地继续打下去;其二是突出游戏的危害性,认识到不该为暂时享受而把荒废学业作为代价。三是引入新的认知元素,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比如“也有很多沉迷游戏者,也没影响学业”,以此降低对沉迷游戏有害的恐惧。四是改变认知元素之一的方面,使其与另一元素相协调,比如“我学习刻苦”与“我成绩不好”相矛盾,改变自我评价,转为“我学习方法不对”与我成绩不好”便协调了。此外,费斯汀格认为人们很容易吸纳一些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的信息。因此 ,人们为了减少当下的认知失调也会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或尽量避开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信息。简而言之,失调,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认知达到平衡状态是令人喜欢的,也是更易让人接受的;所以失调状态的减除则能令人愉快的,使个体满意的。
四.认知失调论的意义
1.决策
在决策方面,认知失调论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决策的失调产生于决策者在两个完全积极或者消极的可供选择方案之间,两个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的可供选择方案之间,或者多个可能供选择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国家行为实际上是那些以国家的名义行事的人的行为。”因此,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对攻守的认识、对是否和其他国家合作的判断等都与其认知失调密切相关。决策者失调程度的大小决定这一决策是否对其个人、民族或国家有益。
2.社会支持
费斯汀格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他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人们“在努力从其他人那里接受完全相同的影响的条件下,一方面是最初失调的那些人的观点改变,另一方面是最初协调的那些人的观点改变。”(同上,178)此时,消除失调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放弃一组认知元素,赞同另一组认知元素。在有分歧的意见群体中,知道某人持一个相反观点,同自己的认知之间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取决于同自己的观点相协调的现有认知元素的数目。一般而言,一个观点所涉及的协调关系数目越多。由意见分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就越小。
3.接触信息
如广告,人们总是在购买行为之后,通过减少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失调与矛盾,来努力证明自身购买行为的正确性。在品牌的认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需要和谐,即有关同一品牌的信息应该是相近或相容的。否则,就会出现认知失调。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获得人们的认同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所在,调整这种失调,可以采取改变“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在不断的强化中,厂商和经销商可以激励理想的消费者行为,使消费者形成购买习惯或惰性。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4.强迫服从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费斯廷格 1999:91)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此外,内心观点越重要,失调程度就越大。因此,减少“强迫”失调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内心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增强所获得的奖励或要避免的惩罚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的程度。
五.结语
费斯汀格的认知理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是个体差异,在这一理论的前提下如果人们都以相同的方式对失调作出反应,那么所有人忍受失调的能力都相似甚至相同。然而由于个体差异,人们在认知失调方面的反应程度也是有显著差异的,如个体在忍受失调的能力的差异。有高度忍耐性的人,对失调的反应就会比那些具有低承受力的人表现得要更能快速适应。而具有低承受性的人,在有失调时必将表现出更强烈的不舒服感,因此会作出更大的努力去减少失调;其次是个体选择减少失调方式上的差异性。有些人在失调时会注重此关系中所涉及的认知元素,努力改变或通过放弃其中一些元素来减少失调,而另外一些人则习惯通过关注协调关系中涉及的认知元素,努力增加同其他元素相协调的新元素来处理失调;最后就是选择性地遗忘失调关系中所涉及的认知元素,也是一个减少失调的有效手段。这些费斯汀格都没提及到。此外,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并没有阐明产生认知失调的前提条件。即,人们在什么情境下会产生失调状态,在哪种情境下不会产生失调状态。人们产生认知失调理论的前提条件如承诺、意志和责任并没有被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所重视。还有就是有关引起失调的因素在此理论中也确实比较模糊。认知失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与什么东西相协调。实际上,许多失调发生在认知和自我概念之间。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等译.)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马德锋:《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M].《百度》,2007,05.21.
4.韩虎三:认知失调心理的广告运用,[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